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昨指出,台灣產業需要更多具創新研發能力的人才,但這樣的人不一定要是博士生。他說,台灣需要的不是148所大學或30、40所研究型大學,而是更多技職教育,「不需要背誦式學習、考試」,教育制度須徹頭徹尾改變。

博士不一定能創新

國科會昨舉辦科學發展諮議會,就「國際科技合作及人才交流策略」邀請國內外產官學研進行討論。

國科會指出,台灣受少子化等因素影響,10年後博士人力可能供需不足。且目前台灣博士畢業後進入產業界工作的比例不到15%,相較以色列、新加坡、瑞士等國偏低,顯示產學有落差。

企業沒錢投資研發

與會的張忠謀表示,台灣企業獲利低,投資研發部門經費不夠,無法大量聘雇博士人力;而研發能量不足、無法技術升級,又造成台灣企業成長有限,獲利無法增加,長期下來形成「非良性循環」。

他也指出,台積電每年毛利雖可達5%、高於企業平均,但4萬個員工中,也只有800人是博士生,且不見得有能力創新。

教育制度徹底改造

他以產業角度直言,台灣產業競爭力與未來10年能培養多少博士「完全不相關」。近10年,年輕人以為接受大學教育,就會得到更好的未來,但這樣的想法已經幻滅。目前台灣產學間有找不到人才、在學訓練與實務不盡相符、年輕人期望與事實落差3項失衡問題須立刻解決,建議召開全國教育會議,徹底改造教育制度。

國科會副主委賀陳弘認為,以社會結構而言,創新和博士學位間不是「0和1」的關係,很多能創新、創業的人不一定是博士。但企業除了創新研發,大型研發的團隊管理、規畫、行政、領導等工作也需要博士的專業。

國科會也指出,台灣外籍生比例僅占5.21%,相較其他國家比例偏少,外籍人才的投入,可加速區域整合、增加人力資源流動性。政府與各大學應訂獎勵措施,吸引新興國家學生來台。

外籍人才比例偏少

荷蘭學者Rosa Becker分享說,荷蘭為吸引人才,政策上提供外籍人士相當多協助,例如提供學荷語機會、協助報考駕照等政策,並給予稅賦優待、簡化短期工作者申辦程序等,最重要的是給外來人才「家的感覺」。

#張忠謀 #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