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進步需要在探索與自制之間平衡。近代文明的重要推手是新興科技,但可能不易理解,導致各式遐想,其中的無理恐慌值得商討。

例如,基改科技志在造福民眾,包括抗災害與增進營養,基改食品上市前均需經嚴格檢驗。近20年來,全球多少億人食用核准基改食品,比起傳統的非基改食品,並無一人因基改而致病或死亡。但不解基改而害怕者,慫恿社會恐慌,恐慌的結果之一,就是鉅額資源浪費,例如,進年來,我國每年基改研發經費超過10億元,從螢光魚與抗病毒木瓜,到植酸酵素水稻,但至今無一量產上市個案,全限於「實驗室玩玩」。

包括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糧農組織、美國國家科學院、英國皇家學會、法國國家科學院、歐洲食品安全署、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加上超過25位諾貝爾獎得主等贊同基改食物。值得信任的正確知識何其多,但反科技者常引述非專業者的「恐嚇」言詞,一般媒體或民眾無力分辨,常被嚇得跟著反對,重傷文明進展。

當科學家說「至今尚無基改食品有害健康的證據」,反對者就指責,為何不敢說基改作物「絕對無害」?其實,這牽涉到統計學的「無法證明」虛無假設,因此不可能證明絕對安全。

關於食物,更該關心的是「過量」,例如國人2010年十大死因,「肥胖」為頭號殺手;另外是食物中毒,例如2010年造成6880人傷亡。相對地,我國食用基改食品多年,無一件傷亡案件。

科學志在求真,精髓在其「可否證」,亦即,歡迎大家來推翻,但若推翻不了,就是接納,這正是科學進步的主因,也促進今日文明。若說「不只科學,更要從文化與環境正義的角度論事」,可知不解科技者打溫情牌,誤導求真的方向。難怪我國基改科技如無頭蒼蠅;文明進一步退三步。

#誤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