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改國是會議分5個分組討論,兄弟登山、各自開會,迄今已快兩個月,會議中所呈現的狀況,可用「法律人偏執、非法律人偏見」來形容,很難讓人對司改未來的具體成果,抱持很高的期待。
新政府的司革,從初始籌備委員到後來分組委員的產生、如何分組、討論議題的選定標準,全讓外界摸不著邊,尤其籌備委員可推薦分組委員,全然未符透明、公正的初衷,司改國是會,招致綁人綁議題黑箱謗議,若合符節,一點都不冤枉。
加諸上百個討論議題山海全包,被批評像放天燈般散亂;有的分組從議題到委員,甚至放話、行文攻訐其他委員,造成衝突與盲點浮現,說好聽點是百家爭鳴、多元聲音,但產生的後遺症,不免會令人心生是否遲滯司改。
還有少數「法律人」委員,對特定議題意圖非過不可的執著,更讓人擔憂司改之路充滿崎嶇。
至於非法律人委員,原本是此次司改一大特色,也期望能藉此符合民意,但這些結合法律背景委員,拿著廿、卅年前的偏見,一再衝著媒體要限縮偵查中案件採訪空間,根本是畫錯箭靶。
改革是要立基於對現狀問題的全面認知與理解,不能「盲人摸象」,自以為其所了解的就是全部,又如醫生若對病人的病因診斷錯誤,再好的藥方或手術,也只是加速患者病情惡化甚至死亡,尤其師法他國的方案,絕不能一廂情願或過度美化,必須衡量國情與文化,否則衍用失當,愈改愈糟。
司改涉及高度專業,不同單純的年金改革議題,絕非密集開會討論,就可一槌定音、改革功成。尤以司改國是會議定位不明,作成的決議究竟是供政府參考,還是成為必然的政策?當前已可見亂象叢生,蔡總統應該暫停腳步,思考再前進。
(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