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亞的矽谷薩凡納科學園區的經營者,重新把焦點放在獲利與營收上,不再像他們過去那樣專注於社會激進運動等無助於企業經營的模式。
■Silicon Savannah is refocusing on profit and revenues, going beyond social activism.
華爾街日報報導,肯亞首都奈洛比在2010年推出的矽谷薩凡納科學園區(Silicon Savannah)走過低潮後,園區已改頭換面,新創企業開始把焦點放回獲利與營收身上而讓情況改觀。
IBM每年在奈洛比訓練數百位肯亞軟體工程師;Visa和萬事達卡則變身為肯亞的金融科技公司去打開當地市場。
科技園區展開策略聯盟
臉書和谷歌在3月跟該園區展開策略性聯盟,使該園區成為他們在肯亞的培訓和合作基地,負責研發和訓練app的技術人員。
這些美國矽谷的科技業巨擘鎖定當地的科技人才,從事開發軟體和產品研發。他們也會在人工智慧、雲端運算和機器學習(Machine Learning)等領域培訓人才,讓肯亞扮演非洲科技中心的角色。
肯亞央行總裁尼佐洛吉(Patrick Njoroge)說,肯亞有些公司已成為媒體的焦點,也有一些新產品能解決世界部分問題。肯亞會不斷支持企業把焦點放在解決特定的問題上,這才更能永續經營。
奈洛比新創的科技園區自2010年成立以來就歡迎歐美頂尖的畢業生來發展。他們除了被開創性的機遇所吸引外,也因為有來自西方數以百萬美元計捐款協助當地發展科技產業。
媒體一度爭相報導以科技振興非洲農業與運輸業等新創科技公司獲利的故事,包括前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和臉書執行長查克柏格(Mark Zuckerberg)等名人都曾前來參觀園區並大力宣傳其潛力。
不過單靠投資人捐款,企業有錢可燒卻未必有賺錢的能力。幾年下來園區內只有少數公司獲利,許多業者默默退場。而根據Disrupt Africa資料,肯亞新創科技業去年籌集的資金,也已從2015年的4,700萬美元,下滑至1,050萬美元。 追根究柢,園區在成立初期時的經營方針像是在發起一場社會運動,並不注重商業化的營運模式,這又跟創立者的背景有很大的關係。
肯亞在2007年因選舉引發連串暴力事件,期間一群社運人士創立平台Ushahidi,來蒐集暴力證據、以電話記錄衝突事件、和以谷歌地圖功能來定位事件發生地點。這群人後來聯手打造矽谷薩凡納科學園區時,仍然沒有洗脫社會運動的理想,沒有把經營重點放在如何創造獲利上,導致他們幾年下來的運作並不順利。
企業相挺 肯亞矽谷崛起
所幸,園區在走過泡沫和短暫的虛幻後,著手調整營運模式,就是不再依賴投資人的募資,完全靠有獲利能力的企業,跟科技與金融業界的巨頭合作,使用科技和網路去解決商業難題來賺錢。事實也證明,已有愈來愈多成功的創業模式在園區崛起。
去年獲得美國Invested Development基金的200萬美元資金後,讓園區得以再調整其業務模式。目前已有逾100家新創科技公司使用園區的服務,期間逾1,000人在這些新創公司工作。
按照新創公司籌集的資金額計算,肯亞去年是非洲第2大科技中心,僅次於南非。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