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再過4天就結束了。去年此刻,寫了一篇〈對不起,明年不會更好〉,讀者建議應為「明年會更糟」,令人啞然失笑;今年此刻,盤點過去1年,讓我們換個方式來觀察──我們能樂觀看待2018年嗎?
回顧2017年從1月川普宣誓成為美國總統開始,幾乎就沒有一刻是安寧的。27日,川普在他佛州海湖莊園私人球場打高爾夫,白宮記者團數算,這是川普今年的第85場高爾夫球。但大家至少覺得慶幸,過去48小時,川普的燥動性格似乎暫時安靜下來,未引出戲劇性推文或話題。可是,這樣看待一個美國總統正常嗎?
川普入主白宮以來,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撤出《巴黎氣候協定》、宣布增兵阿富汗、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把經濟列入國家安全戰略,擺出印太戰略制衡中國等,從亞洲、歐洲到中東,在在掀起波瀾。這還不包括北韓危機。
川普趕在耶誕節前簽署美國30年來最大的稅改法案;川普創造了美國就業,股市上揚,但他的民意支持率在此一任期跌到史上最低,歐巴馬健保依然未被推翻、美墨邊境高牆也未築起。
更關鍵的是,通俄門調查案,越來越接近川普核心。特別檢察官米勒窮追猛打,讓川普已動念欲除之而後快,如果此事成真,可能釀出憲政危機。屆時,川普是否會把內政問題透過經貿外交議題出口,移轉注意力,包括拉開與中國的經貿戰,值得留意。
反之,川普是否會受到彈劾?在米勒未拿出川普與「通俄門」有直接行為不當的證據前,沒有人知道情況會如何。這其間即使有其他原因,如性騷擾和稅務,明年11月期中選舉前,在國會兩院擁有多數席的共和黨,基本上不會對一位同黨總統展開彈劾。
不過,未來這1年,川普和美國的政治鬥爭,流彈恐怕還是會掃到國際社會。
歐洲過去1年恐攻不斷,法國和德國大選結果令人憂喜參半。馬琳勒班領導的極右「國民陣線」在法國大選雖敗給中間派馬克宏,但也拿下30%得票率,創下新高;梅克爾雖在德國大選中勝出,卻是歷年得票率最低的一次。極右民粹主義在荷蘭和奧地利都未獲得青睞,但中東歐的匈牙利和波蘭仍民粹掛帥。獨立和分裂主義隨西班牙加泰羅尼亞公投吹向義大利,但仍以觀望居多。
2018年在歐洲最值得觀察和探討的一個問題,應是英國脫歐有無「起死回生」翻盤的機會?儘管這個問題被認為機會渺茫,但1年半下來,英國政經動盪,備受脫歐衝擊,已讓許多英國人開始重新審視和思考,2019年3月29日英國與歐盟談判期限日正式脫歐前,是否有扭轉的可能,這種聲音和情緒,正逐漸蘊釀中。
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那句「當事實變化,我就改變我的想法」,再次被奉為圭臬;在一個民主社會中,改變想法,重新選擇,也是一種權利。如何阻止英國脫歐,很諷刺的,可能會在英國選擇脫歐後,成為新運動。
最後,對於台灣,認為川普簽署《國防授權法》後,美艦就要來了的人,與其作「美」夢,不如用心量丈一下美中關係現實,思量如何務實面對兩岸關係。
2017年其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糟;2018年不會平穩,大局如此,不如樂觀全力以赴。
(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