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許多公園及校園常可發現烏桕的身影,包括士林官邸、大安森林公園、以及湖山六號公園,甚至是台灣大學社科院前,都能看見蹤跡。而目前適逢冬季,烏桕正值換色季節,民眾若看見它,不妨停下腳步觀賞一番。
烏桕屬於大戟科、但它其實是外來種植物,原產於大陸和爪哇,根據歷史記載,是由先民來台灣時,從大陸帶過來並栽種於國內。而烏桕喜歡生長於熱帶、亞熱帶和溫帶地區,植株高度可達15公尺。
在台灣早期的農業時代,烏桕對台灣的經濟其實功不可沒,它的乳汁可作為天然殺蟲劑,另外種子及假果皮外層有一層蠟,可作為照明、拜拜的蠟燭,以及製成洗衣用的肥皂使用,而以往饒富童趣的陀螺,也是利用烏桕樹幹製成。
工務局局長彭振聲表示,烏桕其實相當有趣,它的葉片會如同聖誕紅一樣隨著季節氣候的變化而改變葉片的顏色。當氣候漸漸轉涼而逐漸進入秋、冬之季時,烏桕葉片會由翠綠色轉變為黃色、橙紅色,最後再轉成紅褐色,而落葉常常帶給人們浪漫的氛圍,若民眾有機會路過烏桕,不如佇足欣賞一番,帶給自己一個休憩的小時光。
(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