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軍不過3年,甚至捱過幾乎就要轉手的滅頂風暴,台灣之星以小鯰魚之姿,扳倒有大鯨魚鴻海集團撐腰的亞太電信,客群設定之明確,加上自建網路及創新資費設計,即便亞太電疾呼「我仍是第4」,但也不能不服輸。
台灣之星2年多前開台,其實目標很清楚,要抓的就是從電信三雄,簡而言之就是不愛三雄、或是求便宜的客人。殺價並不可恥,但台灣之星很清楚,必須先累積一定客源,不管貢獻度多寡,總比資本支出耗在那邊來得實際。
「599吃到飽」打響第一炮,這與當時電信三雄1399吃到飽,形成了明顯對照,贏得漂亮。在客戶湧入同時,台星加緊網路建設,甚至提前完成2600MHZ商轉,說穿了就是要讓進來的客戶留住,避免重蹈威寶電信時期,以低價的「開喜專案」衝用戶數,但卻留不住人。
相較於台灣之星,亞太一開始就想利用台灣大哥大的3G網路,補齊網路建設不足。只是,借的終究是借的,面對台灣大哥大用戶飽和、頻寬壅塞,亞太電就只能苦嚐龜速惡果,且這個結果還是無法改善,無疑作繭自縛。
再者,台星很明確將用戶劃分成使用低速網路的、使用高速網路的,市話打得多的,祭出不同資費,「388吃到飽」更成為市場顯學,即便「慢速4G=實質3G」的批評仍有,但至少在資費設計上就講得相當清楚,沒啥挑剔。
反觀亞太電信,其實一直無法定位要爭取的是語音或網路用戶。上網、通話全吃飽的「雙飽專案」是好牌,但卻無視於自家網路建設不足,更吝於補貼購機,推出後發現市場反映冷淡時,才增加近1倍的購機補貼,都可看出對市場掌握度不夠,一手好牌也被打爛。
搶高資費沒搶成,搶低資費卻又走回頭路,亞太電承接的是3G的CDMA2000,客觀條件就是要朝4G走,但從亞太電近期行銷,卻反其道而行去建構2G網路,希望吸收電信三雄的2G用戶,問題是這些2G用戶還有多少?這不僅是資源浪費,白忙一場,更讓人摸不清楚頭緒。
於是乎,當年靠網內互打免費,累積龐大用戶的亞太電,即便有鴻海這個大鯨魚撐腰,卻仍節節敗退,甚至輸給台灣之星這個後起之秀。或許,如亞太電所說的還沒輸,但淪落到要爭「我才是第4名」時,何嘗不是種認輸?
發表意見
中時新聞網對留言系統使用者發布的文字、圖片或檔案保有片面修改或移除的權利。當使用者使用本網站留言服務時,表示已詳細閱讀並完全了解,且同意配合下述規定:
違反上述規定者,中時新聞網有權刪除留言,或者直接封鎖帳號!請使用者在發言前,務必先閱讀留言板規則,謝謝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