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投縣魚池鄉蓮華池、日月潭一帶是稀有種「線紋蜻蜓」分布北界,許多北部生態觀察者專程南下作紀錄。最近蜓友間傳出,台南山區出現數十隻線紋蜻蜓,群聚垂懸如鞭炮的獨特現象,引起特生中心關注。專家說,這串「鞭炮」是台灣觀察史上僅見的一串。
知名蜻蜓研究者秋寒煙說,「鞭炮蜻蜓」被發現於6年前,此後每年歲末牠們都會回到同1個地點,選擇下垂的藤蔓,然後以左右面對面方式,分列停棲。
長期駐守觀察、作紀錄的秋寒煙說,牠們通常會在上午10點多陽光漸強時,從停棲最底部那幾隻先有動作,由下而上依序起飛;當牠們1隻隻揚翅飛起的剎那,感覺與燃炮相似;下午4、5點鐘再陸續飛回夜棲,日復一日,直到二月離去。
其年復一年返回原點,對棲地忠誠度之高耐人尋味,是否因避冬遷徙群聚?抑或為了交配繁殖?還是僅為單純夜棲休息?秋寒煙正專注觀察調查中。
秋寒煙說,線紋蜻蜓雖非普見物種,但在中、南部分布區域也不算太狹窄,國內蜓友那麼多、業餘觀察者不少,但除了這一串,還沒聽過其他地方發現類似「鞭炮」,算是已知的惟一,相當難得的奇觀。
南投縣知名生態觀察者李榮芳表示,群棲數量平日多在20到50隻左右;最多的1次是去年12月30日,總數達70隻,元旦當天則為51隻。
農委會特生中心蜻蜓專家林斯正博士表示,台灣蜻蛉目昆蟲中,曾被觀察到群聚夜棲的物種已經是極其罕見,就算有也都為水平停棲或是不規則的樹枝群聚;像這種垂懸如鞭炮的群棲現象,還真是首見且特殊!
他說,線紋蜻蜓的棲地選擇或與「風水(環境、日照)」有關,聚集行為也可能有利於繁殖,但真正原因,需再作後續的觀察與研究!鞭炮蜻蜓的現象雖是首見,但不會是惟一,別的棲地應該也有,只是還沒被發現。
(中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