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基期的搜尋結果,共4,920筆
鴻海(2317)今(12)日召開線上法說,董事長劉揚偉表示,隨著AI機櫃出貨持續放量,且下半年為ICT傳統旺季,預期第四季營收較第三季及去年同期均將顯著成長,全年展望維持顯著成長不變,其中消費智慧產品因下半年拉貨動能優於預期,全年展望調升至約略持平。
最新的NB出貨調研出爐,DIGITIMES預估,2025至2030年全球NB出貨量年複合成長率達3%,整體出貨量有望在2029年突破2億台。不過,DIGITIMES指出,2026年受總體經濟成長趨緩、關稅與通膨推升價格等因素影響,市場動能將暫時放緩,與今年相比,預計出貨年增僅1%。
窗簾大廠億豐(8464)今年第3季合併營收為新臺幣73.2億元,年減6.9%。歸屬母公司業主稅後淨利17.1億元,年減3.6%,EPS5.83元。
致新(8081)今(12)日召開法說會,公布114年第3季合併營收22.15億元,季減1.5%、年減2.7%;毛利率降至35%,較上季下滑6個百分點、年減5個百分點。雖然本業毛利率走弱,但在業外收益由虧轉盈的挹注下,稅後淨利仍達4.01億元,季增28.6%,每股盈餘4.54元,較上季的3.69元明顯回升,累計前三季每股盈餘達13.04元。
廚衛電領導品牌台灣櫻花(9911)11日公布第三季財報,前三季合併營收77.19億元,營業利益11.7億元,稅後純益9.99億元,EPS達4.57元,營收與EPS雙創同期新高。
光輝10月,台股連闖27,000點和28,000點,單月漲2,413點寫下新高,股市氣勢如虹,帶動投資人信心和交易意願,財政部11日發布統計,10月證交稅收303億元,交出歷年10月最佳成績單,年增率更寫下連3紅。
大陸經濟持續在低成長環境中穩步修復,法人指出,政策改革、內需消費與資金動能成為市場主要支撐。儘管短線仍面臨數據空窗與外部不確定性,但「反內捲」政策與居民高儲蓄潛能可望推動中長期市場回升。
運動與戶外機能性布料設計廠竣邦-KY(4442)公布2025年10月合併營收達1.13億元,月減39%、年增19.57%,續創歷年同期新高。累計2025年1至10月合併營收13.35億元,年增37.41%,同樣改寫歷年同期新高紀錄。
北基(8927)今年第三季每股盈餘0.06元,創下四個季度高檔;由於去年同期適逢大型預售建案交屋入帳墊高營運基期,使得今年前三季營運年比減少,累計基本每股盈餘降至0.12元。北基2025年10月合併營收達10.82億元,年增57.76%、月增18.12%,續創歷年同期新高記錄,並改寫7個月以來單月新高。展望未來營運,北基仍聚焦油品、綠能、土地建設三大核心事業發展主軸。北基也指出,未來不排除透過策略聯盟或多元合作模式,結合集團資源與外部夥伴能量。
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昨公布10月合併營收3674.73億元,約年增17%,創下單月新高,《華爾街日報》撰文分析,台積電10月營收雖維持兩位數成長,但卻是自2024年2月以來最慢的增速,由於台積電被視為全球半導體與人工智慧(AI)產業的風向指標,引發市場對AI投資熱潮可能出現泡沫的疑慮。
南寶(4766)2025(今)年第3季歸屬母公司淨利為新台幣5.99億元,每股盈餘為新台幣4.97元。前3季EPS15.6元。
和碩、神達10月營收表現佳。和碩在通訊產品新品持續拉貨及資訊產品出貨良好挹注下,10月營收續站穩千億元,為1,178.26億元,月增2.53%、年減0.82%,公司將在11月12日舉辦法說會,屆時將釋出最新營運展望;神達則在AI伺服器需求持續強勁帶動下,10月營收衝上121億元,月增21.2%、年增70%,寫歷史新高,連續兩個月站上百億元,公司延續先前看法,預期第四季AI伺服器出貨表現仍能維持高檔。
華碩於第三季季底出貨高峰後,10月業績較9月高基期回檔25%,但電競、板卡等產品線延續動能,加上雙十一電商檔期啟動備貨效應,其單月集團合併營收663.3億元、品牌合併營收627.26億元,年增皆超過3成,同步再寫下同期新高,亦創單月歷史第四高。
IC設計大廠聯發科旗艦級晶片出貨動能維持,10月營收維持高檔水準,呈月減、年增表現;除手機晶片外,聯發科多元布局,在Chromebook、衛星晶片及ASIC領域嶄露頭角。此外,ASIC公司世芯-KY 10月合併營收持續低迷,處大客戶晶片迭代空窗期,年減幅近6成,管理階層仍看好明年動能表現,其中,大客戶3奈米專案將於明年上半年進入量產,整體規模超過上一代,營運先蹲後跳。
南寶(4766)受惠產品組合優化與營運效率提升,第三季毛利率達33.9%,營業利益率16.3%,雙雙創下同期新高。第三季稅後純益5.99億元,EPS達4.97元;累計前三季稅後純益18.81億元、EPS達15.6元,遜於去年同期的16.91元。
震旦行(2373)董事長馬志賢10日指出,儘管先前受美中關稅戰影響,電子與OA產品面臨壓力,大陸經濟復甦情況仍不明朗,恐壓抑今年營運表現,但依靠產品差異化競爭優勢,積極競爭公部門標案,在2025年基期相對低的條件下,2026年營運有機會重拾成長力道。
自行車族群10月營收出爐,整車與零組件廠表現明顯分歧,巨大、美利達、愛地雅等整車廠10月營收皆較去年同期下滑;零組件廠如日馳、利奇則逆勢年增,產業景氣呈現「整車修正、零件回溫」的兩極化格局。
金融股今年以來表現穩健,整體上市金融股上漲5.38%,對於明年整體金融業獲利展望,公股銀行高層指出,要觀察諸多風險因素,如美國貿易政策發展及其影響仍具不確定性、主要央行貨幣政策走向與財政風險升溫、地緣政治及大陸產能過剩仍存等重大變數。
隨著台指期10日重返28,000點大關,法人與主力大戶操作趨謹慎。市場聚焦三大關鍵:美國政府停擺進展、聯準會政策動向,以及台股上市櫃企業10月營收及第三季財報揭曉,後續走勢將繫於這三大因素。
上市櫃公司10月合併營收衝突4.64兆元,前十月合併也突破41兆元,雙寫史上最旺單月營收及同期營收表現,篩選10月合併營收月增、年增及前十月合併營收年增共有約369檔,進一步篩選三大法人11月來買超6億元以上有台光電(2383)、欣興(3037)及創意(3443)等15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