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大窠坑溪的搜尋結果,共13筆
新北市五股溼地位於成蘆橋旁,曾一度乾涸,歷經新北市政府與荒野保護協會合力棲地營造,如今已重現生機。工程完工後,吸引池鷺、小水鴨與磯鷸等多種鳥類棲息覓食,成為北台灣候鳥遷徙的重要中繼站。
新北市政府水利局致力營造友善親水空間,大窠坑溪第二期整治工程已於114年5月順利完工,延續第一期「近自然工法」將原本封閉的三面光水泥渠道,轉型為綠意盎然、生態豐富的親水廊道。全長925公尺的整治範圍內,自堅實橋至山腳溪橋,採用曲線格梁、原木丁壩與塊石挑流,提升水質與生態棲地條件,成功營造出多樣水域型態與「生態跳島」,目前已觀察到超過82種野生動植物,包括紅冠水雞、翠鳥與黃綠澤蟹,生態復育成效斐然。
新北市泰山區大窠坑溪為「還河於自然」示範河域,新北市府斥資1億5677萬元打造,從堅實橋至山腳溪橋,全長925公尺,採用「近自然工法」保留原河川地貌。新北市長侯友宜11日出席完工典禮,他表示以「近自然工法」營造水域型態及棲地條件,還原河道景觀,並建立長達約1.3公里的景觀綠廊,提供在地民眾散步、親近自然的好場域。
新北市泰山區大窠坑溪為全台首座「還河於自然」示範河域,先前一期工程將原本的水泥河道改成結合生態、景觀與休憩的水岸環境,備受好評,二期從去年1月開工至今,市長侯友宜今(11)日出席完工典禮表示:這項建設是大家看得到、用得到!隨即和水利局長宋德仁、 泰山區長林俊宏等人進行啟動儀式。現場近百人參與,氣氛熱絡。
新北市「四大黑龍江」昔日臭名遠播,水利局推動水安全、水清淨、水育樂、水滲透、水生態、水文化「六水治理策略」,經過6年整治及生態復育,如今蘆洲鴨母港溝、板橋湳仔溝、中和瓦磘溝及中和藤寮坑溝環境復原,河川「活」起來,真正實現「我家門前有小河」的美好願景。
新北市「四大黑龍江」昔日臭名遠播,水利局推動水安全、水清淨、水育樂、水滲透、水生態、水文化「六水治理策略」,從截汙、接管汙水,到引進清水、用自然工法修復溪流,經6年整治及生態復育,如今蘆洲鴨母港溝、板橋楠仔溝、中和瓦磘溝及中和藤寮坑溝環境復原,讓河川「活」起來,真正實現「我家門前有小河」的美好願景。
五泰輕軌規畫進入關鍵階段!新北市長侯友宜25日在「泰山區114年行動治理座談會」上表示,五泰輕軌對泰山、新莊等區域發展至關重要,將串聯蘆洲、三重、五股、泰山、新莊,並延伸至板橋與中和。他強調,目前輕軌計畫已進入綜合規劃及環評階段,正由中央進行審查,希望能夠儘速核定,讓地方發展不再受限。
大窠坑溪位於新北市五股與泰山區交界處,兩側多為工廠及居民住宅,該河段的兩側護岸年份已久,混凝土剝落及鋼筋鏽蝕嚴重,新北市水利局預計明年施作修繕工程,總工程經費3000萬元,其中2100萬為中央補助,盼趕在汛期前完工,確保防汛安全。
新北市泰山區大窠溪16日遭排入不明廢水,導致溪水變成紅色,環保局接獲通報後派員前往稽查,昨(17)日查出為附近的非法皮革染整廠所為,而業者在稽查時還一度拒絕開門,直到市府發動聯合稽查,才順利進場,最後查獲業者未依規定取得工廠登記證,並有違反《空氣汙染防制法》及《水汙染防制法》行為,除依法告發也當場命其立即停工。
新北市水利局以「生態治水」為目標,於2022年4月起以近自然工法整治泰山區大窠坑溪,一期工程成果卓著,獲中華建築金石獎、國家卓越建設獎肯定,為持續優化大窠坑溪環境,二期工程已於今年1月10日開工,預計年底完工。屆時一、二期工程串連,民眾將可享有長達1.3公里生態多樣的親水環境。
新北市政府水利局為改善泰山區大窠坑溪的環境,在今年1月10日開始進行二期整治工程,預計年底前完成。屆時,當地居民將能夠從一期工程的半山雅公園,沿著新設的步道一路到達二期工程的山腳里公園,體驗長達1.3公里的親水空間、通勤綠廊和休憩廣場,欣賞各種不同的生態景觀,與身處於動植物環繞的自然環境中。
「新北市瓦磘溝渠底改善工程」及「藤寮坑溝排水及大窠坑溪水環境營造統包工程」榮獲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會「2023年工程環境與美化獎」工程生態與環境類優等,水利局今(27)日在市政會議上,將此殊榮獻給市府,並感謝評審委員對水利局工程的肯定。
新北市水利局今(8)日公布中和藤寮坑溝及泰山大窠坑溪水環境改善工程一年的生態調查監測結果,發現兩處經改善後,物種竟分別多達188種與197種,更有台灣特有種八哥、五色鳥等稀有動物現蹤,顯見復育情況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