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樞密使的搜尋結果,共07筆
唐朝後期,宦官權勢高漲,不僅掌握軍權,還能影響皇帝繼位與廢立,背後涉及三大因素:其一,宦官掌握神策軍,具備實質軍力;其二,宦官任樞密使,參與朝廷核心政務;其三,皇權衰落、朝臣軟弱,缺乏有效制約。軍權、政權與制度的交錯,使宦官在特定政治環境下能左右皇室興衰,成為歷史上宦官專權的典型案例。
「皇帝讓我把你們都處決了。」五代十國的亂世裡,這句話不只是命令,更是一聲怒吼、一場叛變的前奏。《搜狐網》歷史專欄指出,後漢大將郭威在得知皇帝劉承祐意圖誅殺自己及部下後,絕望之中說出這句話,引爆一場兵變,最終推翻後漢、建立後周。從忠臣到開國之主,郭威的崛起,是歷史權力遊戲中最震撼的逆轉之一。
從唐代開元盛年到宋朝建立的200多年間,都是在打打殺殺之中度過的,包含安史之亂、藩鎮割據等,不但老百姓流離失所,就連皇帝也成了高危職業,據統計,五代十國的13位皇帝中,有高達8人慘遭殺害,建立宋朝的宋太祖趙匡胤擔心自己也會人頭落地,於是透過削弱武官權力、地位的方式,以結束武力統治天下的惡性循環。
古代封建社會,皇帝身為九五之尊,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一言一行左右天下人的性命,不過唐代卻有一位十分大膽的太監,在宣讀聖旨時,因為一念之仁,故意讀錯一個字,拯救了上千人的性命。
岳飛是宋代的抗金名將與民族英雄,然而他在當時慘遭秦檜等人誣陷,因為「莫須有」的謀反罪名,最終慘死獄中,多年後才終於平反,並在岳飛的墓前鑄造了當時陷害他的人的跪姿雕像,大陸央視主持人任志宏指出,原本共有5座跪像,後來卻被撤走一座,只剩下4座,主要是因為史學家認為被撤走的那個人地位太低,不夠資格跪在英雄墓前。
唐朝滅亡後,中原地區政權頻繁更迭,稱為「五代時期」,其中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以及北宋,開國皇帝都和唐末在北方崛起的「代北集團」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在數千年的歷史進程中,王朝更迭是必然現象,不過封建王朝滅亡總離不開兩個角色,分別為太監及外戚干政,加上過往人們對於太監的印象不佳,甚至將他們貼上狐假虎威、狗仗人勢的負面標籤,例如明朝魏忠賢就是其一。不過並非所有太監都這麼臭名昭彰,唐代一位名叫張居翰的太監也講仁義,傳旨時因為一念之仁,偷偷改了一個字,拯救了上千人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