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火星車的搜尋結果,共16筆
印度歷史悠久,一次次遭受異族統治,欠缺有效文字,不能保存歷史記錄,累積不了文化傳承。這片南亞次大陸上數百個小邦林立,語言繁多,宗教複雜,一直處於部落型態,沒有國家。1757年英國東印度公司控制印度,1858年英國通過《印度政府法案》,印度成為英國的殖民地,使用India作為官方名稱,200多年殖民統治後才諦造了國家的雛形。1942年聖雄甘地發起溫和的不合作運動,開始反抗英國統治。1947年英國國會通過《印度獨立法案》,將殖民地分為印度與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讓他們獨立。缺乏記錄的歷史,沒有傳承的文化,不經流血的獨立,散裝結構的政府,徒有選舉的民主,形成今天印度的國家性格。
盛夏來台南摘星!2025台南天文嘉年華「南瀛仲夏摘星趣」,28日在南瀛天文館熱鬧開幕,吸引眾多天文迷與親子家庭前來朝聖,今年規畫超過30個攤位的「摘星市集」,集結在地小農、社區組織及跨域博物館,大小朋友到天文館不只體驗天文、星象,還能品嘗大內酪梨、酪梨花蜜等在地美食,體驗最「星」鮮風情。
大陸央視報導,中國科學院空天資訊創新研究院透露,該院研究員方廣有領導的月球與火星探測雷達研究團隊發現,位於火星北半球烏托邦平原南部祝融號著陸區的地下10至35公尺深處存在多層傾斜沉積結構。這些地質特徵與地球海岸沉積物高度相似,為火星中低緯度地區曾存在古代海洋提供了迄今最直接的地下證據。該成果已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
儘管火星(Mars)表面是一整片乾旱、輻射強烈的荒蕪之地,但科學家發現,這個紅色星球過往曾擁有廣闊的海洋。此一驚人發現,源自中國「祝融號」火星探測器探勘地底時捕捉到的海岸線的證據。
大陸央視2月28 日報導,中國科學院空天資訊創新研究院2月28 日透露,該院研究員方廣有領導的月球與火星探測雷達研究團隊發現,位於火星北半球烏托邦平原南部祝融號著陸區的地下10至35米深處存在多層傾斜沉積結構。這些地質特徵與地球海岸沉積物高度相似,為火星中低緯度地區曾存在古代海洋提供了迄今最直接的地下證據。該成果2月25日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發表。
春節連假想好要去哪裡了嗎?北市教育局21日整理市內各社教機構及育樂場域活動和開放時間,其中台北市立動物園、兒童新樂園、天文館僅有除夕當日休息,初一至初五皆正常營運,天文館和兒童新樂園更是推出生肖屬蛇的民眾憑證免費入場,動物園則推出蛇年特色限量門票。
洛杉磯野火究竟有多駭人?美國一名少女小提琴家在臉書分享母親開車載她遇上火燒山的情形,畫面顯示公路遠方盡頭的山頭已被燒得紅通通一片,灰褐色的濃重煙霧籠罩天空,隨著轎車行經起火的山頭,火星直接噴濺在轎車車頂後炸開,讓車內母女嚇得不斷呼求耶穌,她們最終折返脫困。
中國首部火星車祝融號最近傳回在火星上的最新發現,為火星過去曾經存在海洋的理論提供證據。據祝融號傳回的探測資料顯示,推測可能有一條海岸線就在著陸區附近,這片海洋存在的時間約為 37億年前,大約在34年前完全消失。
據觀察者網報導,今年9月,大陸國家航天局宣佈,中國「天問三號」火星採樣返回任務的實施時間將提前2年,由2030年前後提前至2028年前後。此消息一經公佈,立即在美國引發熱議。據美國「太空」網(Space)10月31日引述美國專家直言,若中國成功領先美國進行火星採樣返回,這將成為又一個「斯普特尼克時刻」(Sputnik Moment)。該網站9月曾刊文分析,中國提前兩年實施任務,意味著最早可能在2031年將火星樣本帶回地球,這比美國國家航天航空局(NASA)計畫中的2040年領先足足9年之久。
據新華社報導,第二屆深空探測(天都)國際會議今天(9月5日)在安徽黃山召開。主論壇上,「天問三號」任務總設計師劉繼忠介紹,中國「天問三號」任務計畫在2028年前後實施2次發射任務,實現火星樣品返回地球,比預計時間早2年。
東海大學攜手國立科學博物館共同邁向科普教育新里程碑,東海大學校長張國恩與科博館館長焦傳金表示,將串聯在地資源助力中小學科普教育,一同打造大台中地區科普旅程,今年暑假將首度在東海Zero Zone (碳中和園區、火星基地)舉辦太空STEM科學營。
澎湃新聞25日報導,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吳偉仁24日下午在中國航太大會主論壇上表示,目前縱觀世界各國進展,中國大陸有望成為第一個從火星採樣返回的國家。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日前發射長征三號乙火箭搭載衛星升空,國防部記取教訓,未發出「國家級警報」簡訊,只按一般程序發布預告。國防部的預告其實多舉一此,因為大陸發射火箭非常頻繁,2023年共發射67次,未來會愈來愈頻繁,台灣只要區別好火箭與飛彈,不需要擔心大陸搭載衛星的火箭。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日前發射長征三號乙火箭搭載衛星升空,國防部記取教訓,未發出「國家級警報」簡訊,只按一般程序發布預告。國防部的預告其實多舉一此,因為大陸發射火箭非常頻繁,2023年共發射67次,未來會愈來愈頻繁,台灣只要區別好火箭與飛彈,不需要擔心大陸搭載衛星的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