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糞便潛血檢查的搜尋結果,共114筆
大腸癌是國人常見癌症,早期治療存活率高達9成。為降低弱勢民眾就醫障礙,大千綜合醫院推出糞便潛血檢查陽性者「無痛麻醉大腸鏡優免方案」,並與苗栗縣衛生局合作,幫助低收入林姓男子完成檢查,順利確認腸道健康。
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與7-ELEVEN「把愛找回來」公益募款平台,合作推動2025年「今年超了沒-免費保肝抽血癌篩腹超大活動」,9月21日在7-ELEVEN台南市七股門市與七股區衛生所同步展開,分2處為在地民眾進行免費抽血肝病檢查及癌症指數篩檢,七股區衛生所還多一項腹部超音波檢查(須事前空腹4至6小時),接受篩檢的民眾都可獲得一份精美伴手禮,
63歲的程女士陪同抽菸大半輩子的先生,到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大里仁愛醫院)做低劑量電腦斷層肺部檢查時,順手在癌篩櫃台領了1份糞便篩檢管帶回家。沒想到檢驗結果竟呈「陽性」。回診後,大腸直腸外科主任賴以立建議她安排大腸鏡檢查,果然在乙狀結腸發現1處疑似早期癌症病灶,切片證實為腺癌。經與家人討論,程女士接受達文西機械手臂輔助切除腫瘤,並透過自然孔順利取出檢體,術後恢復良好,出院後不需穿束腹帶,已重拾健康生活。
大腸癌有年輕化的趨勢,腸胃科醫師林相宏分享,一名45歲男子排便出血、糞便不成形達半年,仍堅信只是痔瘡或壓力太大,直到肚子痛到難以忍受就醫,才發現腫瘤幾乎塞住腸道,確診為晚期大腸癌,感嘆「這樣的年輕案例,還有很多。」
45歲蘇先生長達3天無排便、排氣,因此腹脹無法進食,到急診就醫,竟發現降結腸處有一顆5公分的大腫瘤,導致腸道完全阻塞,醫師懷疑是大腸癌,但因腸阻塞無法施行大腸鏡檢查,與病人討論後,安排手術切除腫瘤、周圍腸段及淋巴節,術後確定為已有淋巴轉移的大腸癌第三期,進一步安排後續化學治療。
大腸癌近些年有年輕化趨勢。腸胃科醫師吳文傑表示,早期大腸癌多半無明顯疼痛感,但如果出現便祕或腹瀉交替、大便變細、體重無故下降、容易疲倦情況,要視為警訊,及早就醫,此外,紅肉、加工肉、高溫油炸、含糖飲料、重鹽食物與酒精,則是6大地雷食物,務必要少吃。
53歲台灣鄉土劇男演員涂晨洋曾拍攝多部電視劇及廣告,注重保養、不菸不酒、平時吃水煮餐並每天健身運動的他,近期在《聚焦2.0》分享他曾罹患大腸癌第0期。
大腸癌有年輕化的趨勢。肝膽腸胃科醫師張振榕分享有一位30歲男子,生活規律、飲食清淡且不菸不酒,因看20多歲的同事被診斷為第4期大腸癌,加上排便不順,就醫做大腸鏡檢查,竟真的在腸內發現一顆近1公分的瘜肉,讓他也非常驚訝,提醒即使是年輕人,若有排便習慣改變等異狀,一定要及早就醫。
大腸癌早期幾乎沒有症狀,但可透過檢查早期發現。醫師陳保中指出,一位自述無症狀的28歲患者,就是在做大腸鏡檢查後,確診大腸癌,看著病患的沉默與無助,讓他也不禁感嘆,近年年輕的大腸癌患者真的越來越多。
大腸癌年輕化不是謠言。大腸直腸外科醫師謝依蒨分享有一位30歲女子因痔瘡就醫,結果竟在直腸末端發現癌前病變瘜肉。她表示,全球近10%新發大腸癌案例,是發生在50歲以下的年輕患者,提醒大腸癌初期的唯一線索,可能就藏在大便裡,若有便祕與腹瀉交替、便中帶血等5個排便變化要快就醫。
洗腎病友逾8成貧血,醫師示警,貧血也可能是腫瘤警訊!一名50歲腎友,長期洗腎合併貧血,近日感到異常疲憊、貧血未改善,轉介至消化內科,發現他排便習慣改變、糞便口徑變細,進一步安排大腸鏡檢查,發現乙狀結腸腫瘤,原來貧血主因是大腸癌,緊急手術。
台灣洗腎人口超過9萬人,慢性腎臟病會引起貧血,一般可藉由施打紅血球生成素改善。但近來有一名50歲洗腎患者,常常感到疲憊,且貧血症狀持續未改善,經轉介到消化內科進一步檢查,才發現貧血主因是大腸癌。
大腸癌連續21年高居台灣癌症死因前三名,醫師林志安指出,平均每30分鐘就有1人確診,他分享案例,一位62歲的女性同時在胃、肝、大腸3處發現腫瘤,確診第4期大腸癌合併轉移,緊急手術後成功控制病灶、出院。
高雄43歲趙先生近月來感到左腹疼痛、腹脹,大便習慣也有改變,但因無血便、無便秘或腹瀉,加上家族中並無大腸癌病史,自以為只是消化不良,沒想到就醫後竟確診直腸癌第3期,所幸經手術切除腫瘤並接受化療,目前持續追蹤中。
癌症篩檢政策行之有年,實證顯示,可有效降低乳癌、大腸癌、子宮頸癌、口腔癌死亡率。國民健康署28日首度公布分析成果,曾接受乳房攝影檢查的女性,平均比未受檢者多活3.38年,而接受糞便潛血檢查者,平均餘命可延長3.10年。
癌症篩檢政策行之有年,實證顯示,可有效降低乳癌、大腸癌、子宮頸癌、口腔癌死亡率。國民健康署今天首度公布「癌症篩檢效益暨平均餘命評估分析」成果,曾接受乳房攝影檢查的女性,比沒有受檢者平均多活3.38年,而接受糞便潛血檢查者,平均餘命可延長3.10年。
大腸癌連續21年高居十大癌症死因前3名。研究指出,我國大腸癌發生率為亞洲第一,醫師提醒,現代人不良飲食習慣和生活作息,都會影響腸道菌群失衡,要保持腸道健康,可以從每日補充好菌、天天飲用一瓶優酪乳做起。
台灣癌症死因裡,大腸癌已連續21年高居前三名,日常的飲食是關鍵之一。醫師陳炳諴曾分享案例指出,一名60多歲男性過去每天早上都會喝上一碗牛肉湯,某次做大腸鏡發現一顆2.5公分的息肉,確診早期大腸癌。他提醒,紅肉吃多會提升大腸癌機率,攝取量一定要多注意。
衛福部今年擴大「大腸癌」免費篩檢對象年齡,國健署公布,新制上路半年,受檢人數突破103萬,較去年同期成長26%,其中以女性占6成居多。國健署提醒,定期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能降低29%晚期發生率、35%死亡率。
衛福部今年擴大「大腸癌」免費篩檢對象年齡,國健署今日(11)公布,新制上路半年,受檢人數突破103萬,較去年同期成長26%,其中以女性占6成居多。國健署提醒,定期每兩年一次糞便潛血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能降低29%晚期發生率、35%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