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肌肉流失的搜尋結果,共119筆
爸媽走路不穩、開瓶困難、走路常常跌倒?營養師薛曉晶提醒,這可能不只是老了,而是肌少症悄悄找上門,肌肉流失可能造成骨折與失能,最新研究發現,長者進行12周阻力訓練與營養諮詢後,肌少症盛行率可從35%降至0%,此外,飲食中攝取足夠蛋白質,並補充維生素D與鈣,也有助於提升肌肉量。
新北市政府推出新北幣,鼓勵民眾參與觀光旅遊及健康等市政活動,可折抵特約店家消費。國民黨議員江怡臻27日在議會質詢指出,新北動健康App也有推出健康幣,市府應研議整合相關幣別,擴大適用範圍,鼓勵更多民眾使用。對此,研考會主委林豐裕回應,預計1個月內提出初步報告。
新北市政府推出新北幣,鼓勵民眾參與觀光旅遊及促進健康等市政活動,可折抵特約店家消費。新北市議員江怡臻今(27日)在議會質詢指出,新北動健康APP也有推出健康幣,市府應研議整合相關幣別,擴大適用範圍,鼓勵更多民眾來到新北參與各項活動。研考會主委林豐裕回應,這是很好的方向,目前正在研議中,預計1個月內提出初步報告。
容易累、容易煩,吃飽就想睡,小心是粒線體功能衰退與早期糖尿病的警訊。基因醫師張家銘表示,有些人血糖正常,但吃完飯就腦袋變鈍、好想睡,這常是粒線體功能失調所導致,如果不及早介入藍莓等抗氧化飲食、運動等健康模式,身體在長期代謝負載下,極可能演變為糖尿病。
近年「瘦瘦針」掀起減重熱潮,隨著第3代「瘦瘦筆」在台上市,再度引發討論。專家提醒,瘦瘦針並非萬靈丹,許多人誤以為「打了就不餓、不吃就會瘦」,忽略均衡營養進食與肌肉維持的重要性。若施打期間飲食高油高糖,不僅無法達到減重效果,還可能傷害腸道菌相,增加身體負擔。
連假一波接一波,免不了大魚大肉,不少民眾假期結束後,靠「斷食」急救。醫師表示,大餐過後斷食,確實能幫助身體恢復代謝平衡,但絕不能在進食時大吃大喝,否則血糖會像雲霄飛車般急速升降,造成血糖震盪,小心越減越胖。
近期連假放不停,尤其在中秋節烤肉、月餅等高熱量食物攝取之下,身體負擔增加;不少民眾在假期結束後,會尋求「輕斷食急救」,其中最多人討論的就是 168、1410 斷食法。醫師表示,輕斷食能夠恢復代謝平衡,其中,1410相對容易執行,可能更適合一般人長期維持。
想要健康老化,就要避免肌少症,維持行動力。基因醫師張家銘表示,最新研究發現補充6大類抗氧化營養素,加上運動訓練,是對抗肌少症最有效的方式,而這些抗氧化營養,普遍存在日常食物,共同特點是色彩鮮豔,例如奇異果、藍莓、鮭魚、雞胸肉、綠茶,都有助於有效中和自由基、延緩肌肉流失。
蔬菜區角落的菇類,其實藏著的抗老的神奇成分。研究指出,菇類的麥角硫因成分有助延緩老化、促進健康壽命,科學家在年老老鼠和線蟲實驗上,都發現該成分能延長壽命。營養師老辜則指出,菇類的麥角硫因,抗氧化能力優秀,具有清除自由基的能力。
可能就在未來幾年,我們會看到人類再次前往月球,甚至是更遙遠的火星,那將是很長時間的太空旅行。有沒有想過,太空人弄髒衣服怎麼辦?在太空要怎麼洗衣服?現在中國大陸的科學團隊,設計世界第一個太空洗衣機。
隨著年紀漸長,不少人會發現自己「越來越沒力氣」,提不起重物或扭開瓶蓋時感覺吃力。其實不只是高齡族群會遇到,中壯年族群若缺乏運動、飲食不均衡,也可能出現肌肉量與力量不足的情況。
錯誤的養生,反而不利身體健康。中醫師李宜靜指出,一名女子年輕時就開始養生飲食,不吃紅肉、甜點,生活也很規律,但20年過去,不到60歲的她,看起來卻像70、80歲,原因就出在長期低油、低蛋白飲食,掏空了她的肌肉與體力,在經過吃夠蛋白質、好油脂、運動等6方式調整,3個月後就出現轉變。
減重路上最痛苦的是試過很多方法,還是瘦不下來。減重醫師李唐越表示,他也曾胖到94公斤,試過連續3天只喝咖啡、瘋狂運動等極端減重法,隔沒多久還是復胖,身心俱疲的他,直到體悟出「多吃營養食物,減少過度激烈運動」的真理,成功在2年內甩肉25公斤,至今超過10年未復胖。
許多男性在中年後,不但出現啤酒肚,還常有無精打采、肌肉流失、性功能下降的困擾。對此,復健科醫師王思恒表示,這可能都是雄性素低下的症狀,研究發現,腹部脂肪會將雄性素轉換成雌激素,導致雄性素濃度下降,而有性功能障礙的肥胖男性,若能減重,將有助於提升雄性素、重振雄風。
全台約30萬名長者有肌少症!一名68歲曾女士,沒有察覺自己肌肉流失,直到某天跌倒骨折,才開始正視骨質疏鬆及肌力不足問題。醫師提醒,肌肉量與肌力流失,會增加跌倒骨折、脊椎退化甚至死亡風險,呼籲年輕就要規律運動,補充足夠蛋白質,延緩肌少症發生。
「肌少症」不再是銀髮族的專屬議題! 近年來,越來越多年輕人因過度節食、久坐不動、營養攝取不足而出現肌肉流失的現象,嚴重恐罹患肌少症。肌少症的危害會伴隨行動、心理及健康的隱患,因此多運動和營養均衡是預防的重要關鍵!
過了60歲,以往習以為常的養生習慣,在這階段可能已不適用。日本長壽專家指出,60歲之後食慾降低、營養攝取不足風險上升,此時應優先考量高營養的飲食,而不是過於清淡或只吃單一食物,運動習慣也應該依體力重新設計。
發生運動傷害後,除了復健、多休息,吃對也很重要。營養醫學醫師劉博仁表示,最新研究發現,受傷後身體處於高代謝、免疫活躍的狀態,需要補足營養,來支援組織修復,建議受傷後每餐至少包含2份蛋白質、1份複合碳水、2到3份蔬菜,並適時補充維生素D、C、鋅與鎂,補足營養才能好得快。
久坐不利人體健康,醫師李思賢指出,久坐會增加罹患疾病風險,像是心臟病、糖尿病甚至是癌症,也會導致下肢肌肉量流失,這對於想要長壽的人來說,是最不願意發生的事。久坐對身體的傷害,甚至還不一定能靠其他時間的運動彌補回來。
減重是許多人的目標。減重醫師蕭捷健表示,空腹運動、運動完不補碳水、只做有氧運動,是減重最常見的三大迷思,這會加速肌肉流失速度,拖慢代謝效率,正確作法是吃多少碳水,就搭配多少運動,運動前可吃少量易吸收的碳水化合物,例如香蕉,運動後也可吃少許高碳水食物,像白飯、蜂蜜水,且每周做2到3次阻力訓練,讓增肌減脂更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