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Coupe的搜尋結果,共92筆
相較於新世代M4特別張狂的造型風格,M440i xDrive更顯是個低調、卻又不失亢奮衝刺快感的適當選擇,更尤其是188萬的差價(M4 Competition預售價為558萬),已經可以再多買一部1 Series或X1…等的BMW入門車款了!因此顯得CP值更高!當然,M Car頂尖車款所能給的高轉速感動與High-end情懷,當然又別有不同滋味,這則是另當別論了! \n \nBMW三系列與四系列近幾個世代,在不斷重新設計變化的歷程中,一直都有一個不變的前提,那就是在「讓駕駛更舒適、輕鬆駕馭」的這個層面不斷地升級,不再會與爛路「硬碰硬」但操控反饋依舊是高水準演出,似乎是沒有盡頭般的!所以我也不敢說當前這代4 Series是最能兼顧性能與舒適的一代,當然世代交替勢必要有所長進,絕對是大幅度提升了很多。 \n \n4 Series不同於3 Series的設計特徵亮點,最亮的是大型、直立的雙腎形格柵,其在前端稍向前傾斜,長條直立的設計最初是來自1930年代的BMW 328 Coupe,而向前傾斜「鯊魚頭」的概念則是來自1970年代的BMW 3.0 CS Coupe了,而這風格言沿用至1980年代的BMW全車系繼續發揚光大。 \n當然,頂尖M Car的初代雙門跑車E30 M3也是採用「鯊魚頭」的設計,但特別小的鼻孔似乎感覺特別溫馴!這就是BMW採用如此驚人尺寸雙腎格柵的用意!更加強烈的「鯊」氣騰騰!而後輪拱上方強而有力的肩部、帶有速度感動態拉伸的側面比例,以及寬大的輪拱,則明顯來自8 Series,並融合了纖薄立體造型的暗色全LED尾燈。 \n \n藉由M電子限滑差速器的標準配置,M440i xDrive同樣也在激烈駕馭過彎的操作下,展現幾乎就是純後輪驅動的過彎特性,可在彎頂點前提早踩油門享受推送入彎的樂趣!但放心的是,前軸總是待命著,無須擔心油門過大車尾甩擺。 \n當然,故意踩得特別重也仍能夠感受到車尾欲動的靈活度,另外,因車高更低而大幅降低重心,明顯比3 Series有更好的貼地感。值得一提的是,M440i沒有M340i的明顯降檔保護機制,可容許較高的轉速(約4,000~5,000 rpm)進行退檔,擁有更優、更快節奏感的跑山樂趣。 \n \n \n理論上,4 Series的後輪距比3 Series增加(尤其是M440i特別比M340i多了44 mm),應該是車尾會較牢地黏在地上,可能是上次試的是M340i xDrive Touring旅行車型,相比之下,M440i xDrive Coupe在彎中的車尾反應反而是展現更好的俐落感。 \n至於對於路面緩震舒適度方面,雖然4 Series Coupe特別配有較大的阻尼、更高磅數的彈簧和加強型防側傾桿,但路感回饋卻跟M340i xDrive Touring不相上下,超乎原本的想像而有非常令人滿意的舒適表現,以時速60~70公里通過市區爛路,都無須刻意減速而有優異的舒適感(兩部都標準配置具有連續阻尼控制的M款跑車化電子懸吊)。 \n \n \n \n尤其是4 Series的推出剛好搭上了BMW為了減碳電氣化的新策略,在許多搭載四缸或六缸內燃動力車款中,配置了48V輕油電混合系統,不過特別的是,目前4 Series僅有六缸動力的M440i xDrive以及沒有引進的柴油動力車型有配置,420i與430i都還是維持純內燃動力的配置。 \n這是筆者試過BMW新世代搭配48V輕油電混合動力系統的第二部車,上一部是2.0升四缸動力的530i M Sport,對於四缸引擎,48V起動發電機就能提供相當有感的衝刺加速,而這次配在3.0升六缸動力M440i xDrive的心臟旁,簡直就是個超級大外掛,衝刺時的體感加速大進級,筆者個人甚至覺得起步衝刺到時速120 km/h之間的加速體感,已經完勝了後輪驅動的F82 M4! \n \n \n \n \n48V系統11 hp的eBoost衝刺輔助功能有加入的前提之下,加上引擎本身1,900轉就可輸出500 Nm最大扭力,雙拳出擊之下的起步加速貼背感瞬間攀升猶如高性能電動車一般,雖然還不至於像Tesla P100D系列或Porsche Taycan 4S那般層級,但同樣也會在起步全油門衝刺時帶來一陣暈眩感,這是先前試過「純」內燃動力M340i xDrive所沒有的感受(三系列應該今年就會跟進追加48V輕油電)。但隨著人、行李越載越多時,這感覺會逐漸被抵銷掉回到原本高性能燃油車的水準反應。 \n這又不禁讓人聯想,M440i xDrive都能達如此讓人亢奮、感動的境界,那沒有48V輕油電輔助,並且同為四輪驅動的G80 M3 Competition與G82 M4 Competition又會是來到什麼樣的「速度天堂」呢?! \n \n \n
李勇德(Jeffrey Lee)以駕駛Mercedes-AMG GT3 的優異表現,勇奪亞洲 GT 賽事車手冠軍。上週五 (1/29)於中華賓士關渡展示中心舉行贈車儀式,由 AMG 總部委由中華賓士交付性能雙門轎跑 Mercedes-AMG C 63 S Coupé 進化版予李勇德,期待李勇德持續駕駛 AMG車款,一齊為台灣賽車爭光。 \n \n台灣賓士業務暨行銷副總裁畢立思(Oliver Britz)表示: 「台灣賓士特別感謝李勇德,為 Mercedes-AMG 在賽道上爭取榮耀,並完美展現超越自我、不斷突破的運動精神。」中華賓士董事總經理柏以德先生(Mr. Andreas Binder)亦指出:「中華賓士一直與李勇德維持友好的關係,並祝福他可以屢創佳績,吸引更多車迷關注賽車運動。」 \nMercedes-AMG C 63 S Coupé 進化版,與冠軍車款 AMG GT3 相同為後驅設定,在一般道路上延續賽道熱血,感受後驅爆發力。C 63 S 搭載4.0 升V8 雙渦輪增壓引擎,輸出能力達到 510hp 最大馬力、700 Nm 最大扭力,3.9 秒即可由靜止加速至時速100公里。此外,C 63 S 採用與Mercedes-AMG GT 相同的引擎腳配置,不僅可阻隔引擎震動,更可依駕駛動態調整阻尼及剛性,增加駕駛穩定性及操控極限;更升級AMG DYNAMIC SELECT動態模式,包含Slippery、Comfort、Sport、Sport+、Individual 及 Race,共六種模式,結合 AMG 專屬多功能平底跑車方向盤上的旋鈕切換,增加熱血極限的駕駛樂趣,滿足如同賽道般的極速渴望。 \n \n \n
全新BMW 1系列及BMW 2系列Gran Coupé自上市以來便備受消費者喜愛,為豪華小型房車級距樹立嶄新標竿。為滿足喜愛BMW新世代潮流車款的車迷朋友,BMW總代理汎德全新導入120i Edition M及220i Edition M車型,搭載2.0升BMW TwinPower Turbo直列4汽缸汽油引擎,最大馬力達178匹。120i Edition M/220i Edition M售價分別為189萬元/199萬元,於今(3)日進駐BMW全台展間。 \n全新BMW 1系列透過犀利的筆觸勾勒出與眾不同的設計語彙,緊湊的車身線條與前低後高的上揚設計,仿佛散發出一股蓄勢待發、隨時準備向前起跑衝刺的動感能量,而別具型格的全新BMW 2系列Gran Coupé以四門跑車的設定演繹BMW新世代車款自成一格的酷帥魅力,時尚有型的設計語彙突破既定框架。本次最新加入的120i Edition M與220i Edition M使用M Sport套件,包括M款空力套件、M款擾流尾翼與黑色高光澤外觀套件,打造更具視覺張力的獨到風格,搭配18吋M款專屬深色V輻式輪圈與藍色塗裝的M款煞車套件。 \n動力方面,兩車皆搭載2.0升TwinPower Turbo直列4汽缸汽油引擎,擁有178匹最大馬力與280牛頓米最大扭力,除豐沛飽滿的動力外,在Steptronic運動化7速雙離合器自手排變速箱的搭配下,更造就120i Edition M 0-100km/h加速僅需7秒、220i則為7.1秒,結合M款煞車套件、ARB防滑控制系統、彎道控制系統(Performance Control)、DSC動態穩定控制系統與Servotronic車速感應轉向輔助系統等,使整體性能表現更上層樓。 \nBMW總代理汎德除推出全新120i Edition M與220i Edition M之外,正2021年式全新118i Edition Sport與218i Edition Sport兩車型亦全面升級主動車距定速控制系統及手機無線充電裝置,總價值NT$54,000元,透過更完整的安全及科技配備,使您在長途駕駛時可以更加輕鬆。 \n
M5 CS的市場投放以及即將推出超省油的320e與520e絕對都是BMW近期的絕對亮點,加總所有創新將豐富2021年春季的BMW車型系列。以M5 Competition為基礎的首款特殊車型成為BMW M GmbH系列第一名車款,包含了動力輸出、性能和獨有性,都突顯了品牌與賽車的緊密聯繫。 \n \n從2021年3月開始,小型和中型Sedan車型多樣性將得到擴展,並為4系Coupe和2系Gran Coupe提供更多的驅動類型版本。此外,在眾多BMW車型系列中,所有標備或選備的增加也強化了駕駛樂趣、舒適性、個性化和安全性。 \n從2021年3月起,3系列Sedan和4系列Coupe的高動力車型(例如:M440i xDrive)還將採用以前僅適用於高性能M Car最具指標性的配備,這將是首次下放提供3系與4系M碳纖維車頂。適用於兩個型號系列的頂規車型。 \n \n \n \n \n獨特的輕量化組件還優化了M8的駕駛體驗。從2021年3月起,新開發的M碳纖維桶形座椅將提供作為M8全車系的選裝件(可電動調整高度、傾斜度和前後位置;靠背的傾斜度支撐和腰部夾腰寬度亦可調整),7系豪華Sedan則將開始標配具備後輪轉向功能的整合式主動轉向系統(Integral Active Steering)。 \n \n此外,奈米顆粒過濾器現在將成為7系、8系以及X5、X6、X7中標配或可選4區自動空調的內建新組件。BMW Individual Shadow Line lights暗色燈組則追加到X5和X6的選配之中。自2021年4月起,BMW News App將被增加到部分BMW車型的數位服務範圍中。 \n \n【4系列新功能:直列6缸柴油引擎和獨有的選裝配件】 \n自2021年3月起,新的4系Coupe的運動特性將透過追加新的M車型及其特別強勁動力來再次突顯。共會增加兩款車型均採用直列6缸柴油引擎和智能全輪驅動系統提供高效的駕駛樂趣。新M440d xDriveCoupe採用BMW M TwinPower Turbo技術3.0升的340hp / 700 Nm最大動力輸出,並搭配8速Steptronic Sport自排變速箱、M Sport套件以及M限滑差速器。而新型430d xDrive的動力同樣為3.0升,但最大輸出為286 hp,從靜止狀態加速僅需5.1秒即可達100 km/h。 \n \n在這兩款直列6缸柴油動力車型都配有48伏啟動發電機的輕度混合動力系統,可進一步提高動力和效率。該系統可在制動和滑行階段實現特別密集的能量回收。能量存儲在48伏電池中,既用於車載系統供電,也用於產生附加的驅動力,可載重踩油門自發提供11 hp附加馬力,並同時增強了起步和再加速時的加速反應;在輕負載範圍內,電驅動可以減輕內燃引擎的負擔,從而提高其燃油效率。 \n \n【2系Gran Coupe的其他全輪驅動車型】 \n自2021年3月起,2系Gran Coupe將能體驗到與智能全輪驅動相關的增強牽引力、行駛穩定性和優化運動性能,而新增220i xDrive Gran Coupe,由178 hp四缸汽油引擎提供動力,可依據需要在前後輪之間分配驅動力,並配置7速Steptronic雙離合器變速箱負責動力傳遞。借助四輪驅動的優異抓地力,220i xDrive Gran Coupe從零加速至100 km/h可在7.1秒內達成。 \n \n \n
Mercedes-Benz E系列當中兼具美形質感與操駕樂趣的就是Coupe車款,台灣賓士為消費者準備有E200 Coupe、E300 Coupe及Mercedes-AMG E53 4MATIC+ Coupe等3種選擇,這次試駕E300 Coupe,得以近距離感受內外皆美的魅力。 \n E系列Coupe的車身較四房房車顯得更加緊實,車長雖然短了100mm,但身形反而更顯低趴而有著跑車的動感,尤其無窗框車門更讓質感大增;打開車門,隱藏於車內的安全帶挺桿立即貼心地將安全帶頂出,乘客不必再回頭費力抓取即可使用,此外,全新設計的方向盤配備電容感應,質感較先前的按鍵式更高,試駕車選配的門檻飾板附有照明功能,在夜間上下車時顯得特別搶眼。 \n 試駕車選配有抬頭顯示器,有3個區塊可供駕駛者自訂顯示內容,例如,另外,被列為標配的Burmester環場音響系統一共配置了13具高傳直喇叭,9聲道DSP擴大器總輸出高達590瓦,同時還具有VNC噪音消除功能及自然音效環場功能,提供全車乘客極佳的聆聽享受。
Jaguar早在2017年就為當家最具標誌性的雙門跑車F-Type增加了2.0升排氣量的車型,但在台灣是直到最近上市的小改款(2019年12月首發)才開始引進2.0動力規格的車型。 \n \n \n三年前曾經試過3.0升機械增壓後輪驅動的F-Type,那時的操駕感受與現在截然不同,除了動力的差距之外,側傾過大的舒適型懸吊,配上車尾非常滑的動態表現,在跑山的過程中,就算天晴路面乾燥,仍是非常的刺激,出彎油門稍微不仔細些過大,車尾立即就撇了!雖然後來Jaguar有針對後來的新年式對懸吊做了些調整,但都不及現在試到的2.0升款協調、中性。 \n \nJaguar為F-Type設計的2.0升Ingenium四缸引擎,在各品牌2.0性能車中的動力輸出無論是僅比3.0升款少40匹的300 ps數據,或實質的體感加速絕對是屬上乘的,其搭載了陶瓷材質滾珠軸承的Twin-scroll渦輪增壓器,所以具有極為快速的增壓反應。 \n而排氣管頭段整合入汽缸頭內的設計,因此可縮短排氣路徑進而提升增壓效率,藉此冷卻水道也可一併整合入排氣管頭段內,而能夠擁有優異的恆溫控制,並且更快速達到工作溫度。而類似BMW Valvetronic設計,以大範圍進氣門揚程可變的設計取代傳統蝴蝶閥節氣門,總總都是讓油門反應隨踩隨到的主要原因。 \n \n然而最重要的是,四缸引擎體積與重量得以大幅縮減不但使得車頭配重比例降低,更使得總車重與過去的3.0升車款相比,減輕了57kg,所以Jaguar還重新調整了轉向系統與避震器的設定,來對應不同的重量配置,而前後彈簧磅數則是分別降低了4%和3%,整合過後讓F-Type的轉向靈活度領先所有Jaguar現行車款。 \n \n \n就算最大馬力少了40 ps,但跑車最該有的,並且也是車主通常最在乎的聲浪饗宴,不會因為是四缸動力而打折扣。不過,車外的聲浪感受還是會比過去3.0升小聲些,但實際坐於車內暢快駕馭時的聽覺享受,除了沒有過去3.0機械增壓隨著轉速拉高發出的「擠壓」式高頻聲響,其餘的音調展現都是極為近似的。 \nF-Type的引擎並未像大多數豪華GT採用前中置的引擎配置,所以在過去試駕3.0的經驗中可以明顯感受到過彎時車頭重量所致的負面影響,如今,2.0升引擎的輕量化優勢則明顯得到了大程度的改善,更加完美的前後配重,比過去更加適合跑山,適中的動力輸出應付出彎的全油門加速,即使是傾盆大雨的嚴苛天候,也都比過去的3.0款穩定多了! \n \n在台灣目前歐系品牌2.0升性能車多為掀背鋼砲的市場狀況下,Jaguar提供了不同又能彰顯個人獨特風格購買跑車的選擇,前置引擎後輪驅動、馬力至少300匹,並且是雙座的2.0升歐系跑車,看來看去在台灣也就只有這部了!
在歷經長久的鋪成之後,Infiniti 終於發表近二年來的「全新」車款:QX55。基本上 QX55 就是 QX50 的 Coupe 版本,但是在造型上刻意與過往的 FX(QX70)車系做連結,所以外觀變得更為跑格,而動力系統則維持 2.0VC TURBO 不變。新車預計 2021 年春季先行於北美市場推出,不過據暸解裕隆日產動作頻頻,QX55 預料也會在上半年的時候與大家見面。 \n \nQX55 的設計保留了INFINITI的所有大膽設計特徵,基本上就是將傳統的 QX50 導入 FX 輪廓來進行了全新詮釋。標誌性的「加大」雙拱形水箱罩與令人驚嘆的摺紙風格網狀圖案相輔相成,而銳利的標準LED大燈,宣布了其時尚風格。 \n \n \n \n車身側面以優雅而流暢的線條從引擎蓋、前葉子板、車門和後輪延伸。所有QX55車型均標配20吋輪圈,彰顯了SUV的動態感。至於車尾則是走相當簡潔的設計風格,彰顯了 Infiniti 近期主打的日本極簡主義的詮釋。“鋼琴鍵”尾燈結合了45個獨立的LED,以創建優雅的燈光信號,更是延續 QX60 Monograph的設計研究中得到了體現。行李箱上的INFINITI徽標也進行了類似的改進,並裝有電動尾門功能,這進一步使後端免於混亂。 \n \n至於內裝就沿用 QX50 的造型,不過全新雙螢幕 InTouch 信息娛樂系統導入了無線Apple CarPlay以及多個USB輸入(Android Auto則必須使用有線),以及有3個USB Type-A端口和1個Type-C設備充電。上方的8吋和下方的7吋高解析度螢幕能將車輛大多數功能在這邊進行操作,並通過多達16個揚聲器 Bose音頻系統來娛樂乘客。座椅方面同樣採用人造皮革、真皮與 Alcantara 鋪成,而且難而可貴的是第二排座椅能夠前後滑動,提供靈活的載貨能力不說,也能為第二排乘客增加腿部空間。 \n \n \n \n \n \n \nQX55 同樣具備 ProACTIVE 主動安全系統,包含 DCA車距控制輔助、ICC全速域智慧定速、PFEB自動急停輔助附行人輔助、PFCW車輛追撞警示、BSI盲點側撞預防、BCI倒車後撞預防與 AVM 環景攝影系統全都列為標準配備。 \n \n最後動力系統部分,QX55 搭配 2.0 VC TURBO ,這具引擎可以爆發出 268hp/5600rpm、380Nm/4400rpm,搭配至附模擬8速功能的XTRONIC CVT系統,而且全車系都標配四輪驅動設定。 \n全新的QX55在全球部分市場上提供多達三個裝備精良的等級:LUXE,ESSENTIAL和SENSORY,將於2021年春季在美國和加拿大上市,此後不久其他主要市場也會緊隨其後正式推出,台灣市場部分預料也會很快就會在 2021 年上半年「有機會」看到。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n
作為Ferrari旗下首款量產可外接充電式混合動力敞篷跑車,SF90 Spider擁有極致性能表現與非凡創新科技,為Ferrari全系車型及超跑市場樹立了新標杆。沿襲SF90 Stradale車型的超跑參數及巔峰性能表現,並同時採用Ferrari最新的可摺疊式硬頂敞篷設計,帶來更純粹的駕駛樂趣和更強大的多功能性。 \n所採用的可摺疊式硬頂敞篷,閉合時可確保最佳隔音及保護效果,並採用緊湊、簡潔、輕盈的設計,僅需14秒便可完成開啟或閉合,即使在行進過程中亦可輕鬆展開。自2011年首先應用於458 Spider車型以來,Ferrari的可摺疊式硬頂敞篷便不斷優化升級,其最新亮點在於收起時僅佔100升空間,而傳統硬頂收起則需要150~200升空間。得益於鋁質架構的應用,可摺疊式硬頂敞篷與傳統的硬頂敞篷相比減重約40公斤。即便在車輛高速行駛且敞篷處於開啟的狀態下,可調節電動後車窗亦可確保出色的乘坐舒適性。 \n \n此外,SF90 Spider還為追求極速激情的駕駛提供更多配置作為選擇,這一點與SF90 Stradale如出一轍。Assetto Fiorano特殊賽道版車型提供一系列專屬升級,令其明顯區別於標準版車型,尤其是基於Ferrari GT賽事經驗打造的Multimatic減震器,專為優化賽道性能而打造。 \nAssetto Fiorano版本還得益於碳纖維及鈦合金材料的應用,車身重量再減輕21公斤,並配備碳纖維後擾流板以及為提升在賽道乾燥路面表現而特別設計的Michelin Pilot Sport Cup二代輪胎,該款胎面質地更加柔軟且表面溝槽更少。此外,Assetto Fiorano版車型還提供可選雙色車身塗裝,來匹配其非凡的賽道性能。 \n \n【動力系統】 \n作為躍馬史上首款搭載插電式混合動力系統的量產敞篷跑車,SF90 Spider的混合動力系統,除了V8渦輪增壓內燃引擎和帶E-Diff電子差速器的8速雙離合變速箱以外,還由內燃引擎與安裝於前軸的兩台電動馬達共同工作,並包含RAC-e電子過彎調節器(Cornering Angle Regulator,Electric);而另外一台電動馬達則裝置於車輛後部,即技術源自一級方程式賽車,位於引擎和變速箱之間的MGUK(Motor Generator Unit,Kinetic)動能馬達發電機單元。此外,還安裝有高壓電池以及電動機控制系統(逆變器)。內燃引擎和電動馬達共同驅動,綜效最大輸出功率可高達一千匹馬力(1,000 cv),同時為躍馬跑車和其他同級車型樹立了全新標杆。 \n最大馬力780 cv的內燃引擎,比F8的V8雙渦輪增壓引擎高出了60 cv。為實現這一超凡動力性能,Ferrari工程師重新設計了進氣與排氣系統。進氣管道全部呈水準排列,與引擎汽缸蓋高度齊平,可優化缸內流體動力學特性。此外,工程師們一方面降低了渦輪增壓器總成的高度,一方面還提高了排氣管的高度。排氣歧管以鉻鎳鐵合金打造,從而降低了整車重心和整體重量,令整體佈局更加合理。 \n \n全新開發的8速雙離合變速箱變速箱採用了乾式油底殼系統,以及更緊湊的離合器總成。相比現有的7速變速箱,外徑尺寸縮小20%。得益於優化的空間佈局,變速箱安裝高度也降低了15毫米,因此傳動裝置的重心得以下移15毫米。新車搭載的變速箱在新增第8個擋位的同時,也將峰值扭矩提升至900 Nm(相較現有車型的7速變速箱提升20%)。與此同時,變速箱整體重量減重了10公斤,性能相較7速變速箱提升了35%,在換擋操作中可傳送高達1200 Nm的動態扭矩。由於新一代驅動液壓技術的應用,離合器的充油時間大幅縮短了30%,其充油總耗時僅為200毫秒,相比之前7速雙離合變速箱的充油效率大幅提升了30%。 \n為了調校出色的引擎轟鳴聲,排氣系統的設計尤為考究,因為獨特悅耳的引擎聲浪是確保Ferrari跑車激情澎湃的駕駛樂趣的關鍵因素之一。此外,新車還引入了獨特的熱管系統(Hot tube system),讓排氣聲浪更直接地傳入座艙,令整體音浪範圍內的和聲變得更加渾厚豐富,隨著轉速的提升,帶來相比之前Ferrari V8引擎能有更佳的音強與音質。 \nSF90 Spider搭載的混合動力系統主要分為輸出動力與動能回收兩大運行模式,其中動力部分有僅靠前方馬達運行的前輪驅動的純電模式、依靠內燃引擎及MGUK動能馬達發電機混合動力的後驅模式,以及加入前軸電動馬達(可在出彎全油門時加強牽引力)的四輪驅動混合動力模式。 \n \n【動態性能】 \n無論駕駛是否擁有豐富的駕駛經驗,均可充分挖掘SF90 Spider潛在性能,盡享激情澎湃的駕駛樂趣。由於這一全新混合動力架構包含多個控制系統,Ferrari為此進行了複雜的整合工作,主要涉及高壓控制系統(電池、RAC-e電軸驅動、MGUK以及逆變器)、動力系統,以及動態性能控制系統(牽引力、制動及扭矩矢量分配系統)。最後將這一全新混合動力架構與整車現有控制系統進行整合,並由此開發出全新eSSC(電子側滑角控制系統)。 \n引入混合動力系統,重量增加了270公斤,這對整車重量管理而言無疑是一項挑戰。然而,得益於動力輸出(220cv的功率提升,僅混合動力系統的功率重量比便已達到1.23kg/cv)的進一步提升,以及整車其他部位的優化升級與減重設計,讓增重因素並未給整車帶來明顯影響。 \n \n儘管如此,Ferrari仍成功將整車重量控制在1670公斤,從而實現了高達1.67 kg/cv的功率重量比。此外,RAC-e電子過彎調節器還可進一步「虛擬」減輕重量感。 該電軸透過顯著提升過彎時的駕駛穩定性與牽引力,實現約200公斤的「等效減重」,幫助駕駛自信應對極限駕馭。 \nSF90 Spider的底盤系統經過全新設計,可有效應對由全新大增的動力系統和全時四驅系統帶來的額外壓力。此外,該底盤系統還引入一系列前沿技術與創新成果,其中便包括位於引擎室和駕駛艙之間的全碳纖維隔板。相較Ferrari之前採用的架構平臺,SF90 Spider所搭載的底盤系統抗扭剛度再提升了30%,且維持重量不變。 \n【空氣力學】 \n從平台設計初期起,SF90 Spider的空氣動力學開發目標便體現在三個層面:當可摺疊式硬頂敞篷閉合時,延續SF90 Stradale的非凡性能表現;當敞篷開啟時,將空氣動力湍流與噪音降至最低水準,以及優化引擎室內部的氣流流通。 \n空氣動力學部門與設計部門緊密合作,強強聯合再度打造了極具Ferrari特色風格的外觀。整車造型精雕細琢,運動屬性展露無遺。SF90 Spider空氣力學設計擁有諸多亮點,包括車輛尾部可調節後軸上方下壓力的主動控制系統,即閉合式襟翼、位於車身底部前方的渦流產生器,以及翼剖面設計(空力幾何造型)的鍛造輪圈。空力性能表現令人驚豔:當達時速250 km/h時,最優化的Assetto Fiorano版車型可產生390公斤下壓力。 \n \n另外,引擎室內部最高溫度逼近900°C,並有對溫度極為敏感的電子元件。可摺疊式硬頂敞篷的收納空間設計,不僅緊湊還革新了引擎室熱氣流管理。因此,在精準引導熱氣流向上排出的同時,不造成對溫度極為敏感的電子部件的干擾尤為關鍵。 \n考慮到硬頂敞篷的收納空間可能會影響SF90 Stradale敞篷後方通風口的散熱功能,在SF90 Spider後車窗處引入了橫向格柵設計,並在引擎蓋上裝置了中央導流鯊魚鰭片。格柵尺寸精準,可充當高效的導流罩,且不會在高速行駛過程中影響車輛的空氣動力學性能。 \n引擎和變速箱由位於前輪前方的兩個散熱器冷卻。來自散熱器的熱氣流被引導至位於車底側面的排氣通道,而不是車輛側翼。這降低了沿側翼流動的空氣進入位於後輪前方的進氣口時的溫度,從而提高了中間冷卻散熱器的效率。電動馬達和逆變器則由獨立迴路進行冷卻,在前部有獨立的散熱器,而前保桿上還專有的中央進氣口。 \n此外,為了滿足SF90 Spider的額外性能要求,重新打造了全新的制動器冷卻迴路。全新開發的前輪制動卡鉗帶有集成式空氣動力附件,可更高效地將高載荷氣流通過前保桿大燈下的特殊進氣口而後引入冷卻煞車系統。後制動器則是由從車身底部靠近後輪的兩個進氣口進入的氣流進行冷卻。 \n \nSF90 Spider為了確保實現堪比Coupe車型的巔峰性能,研發團隊在敞篷的輪廓與型面設計方面傾注大量心血,以控制流向車尾的氣流方向。閉合式襟翼同樣是由兩個部件組成的懸浮設計,分別為一個固定部件和一個帶有楔形前部的移動部件。系統採用精密的控制邏輯,可以每秒數百次的頻率對車輛的速度、加速度、方向盤轉向角度以及施加的制動壓力…等參數進行檢測,並據此判斷動態駕駛場景是否需要更大下壓力,然後迅速啟動系統。該系統提供低風阻與高下壓力兩種模式。 \n車輛前部透過一套優化的複合式渦流發生器系統平衡後下壓力。SF90 Spider則將該系統的性能表現提升至全新高度:底盤前部比渦流發生器所在的底盤中部高出15毫米,以增加通過渦流發生器的氣流(文氏效應),從而提高了渦流發生器的工作效率。實際上,SF90 Spider是Ferrari有史以來車身底部產生最大下壓力的市售車型。 \n空氣動力學研究也為鍛造輪圈的幾何造型提供了靈感,特定的鑄造技術為空氣力學解決方案提供了更多自由空間。在輪圈外側融入了全新元素:輻條之間等距分佈的通道起到了翼剖面的作用。這些翼剖面使得車輪能夠像旋翼一樣工作,高效加強輪拱內的排氣功能,併產生強大吸力,有利於氣流通過前擾流。此外,還可實現輪圈排出的氣流與沿側面流動的縱向氣流的對齊,從而減小與運動方向成一定角度的溢出氣流團所帶來的偏移,從而減小了高速時的風阻。 \nSF90 Spider的座艙採用兩大專屬空氣力學設計,有效確保了敞篷開啟時的良好氣流流通。駕駛與乘客座椅之間的中央裝飾設計,可將流經頭部與肩部的氣流導入中控區域上部的雙層結構之中。這兩種解決方案在本質上均以抵消空氣阻力為目的,賦予新車可媲美其他採用中後置引擎佈局敞篷跑車的出色駕乘舒適性。 \n【外觀設計】 \n在外觀造型方面,SF90 Spider與SF90 Stradale秉持相同設計宗旨:以極具未來感的創新設計完美詮釋其賽道血統及量產超跑理念。 \n硬頂敞篷閉合時,SF90 Spider無論從車身側面,還是車頭和車尾,看上去均與SF90 Stradale一樣別具一格。新車獨特的車身架構不僅為可摺疊式硬頂敞篷提供了收納空間,更與硬頂車型保持完全一致的底盤剛性,堪稱非凡的設計傑作。透過對車身造型進行重新設計,頂篷罩可與車身B柱無縫融合,呈現渾然一體的視覺效果。此外,作為Ferrari敞篷跑車的標誌性設計元素,乘客頭枕後方的拱形設計,亦和諧融入了車身造型,宛若車身固有的一部分。 \n得益於此,SF90 Spider完美承襲了SF90 Stradale優美和諧的車身比例,即便當硬頂敞篷開啟時,其造型也依然臻美。更令人驚喜的是,儘管敞篷採用大尺寸設計,但透過後車窗仍然可以清晰地看到引擎。V8引擎在硬頂敞篷閉合或開啟時均清晰可見,堪稱關於敞篷車設計的點睛之筆。俯視整個車身時,拱形設計與座椅明顯對齊,這一設計在敞篷開啟時可起到擴大後方視野的作用。 \n \n擋風玻璃區域與敞篷均採用源自硬頂車型的獨特解決方案,在降低阻力的基礎上絲毫未影響車輛卓越的駕乘舒適性,同時充分彰顯新車的淩厲之姿。座艙整體進行前移設計的同時,敞篷亦降低了20毫米。此外,還採用了更加纖長的A柱設計以及傾斜角度更大的擋風玻璃。此外,SF90 Spider在敞篷開啟時還展現出與眾不同的動態美感:處於開啟狀態的敞篷在視覺上更降低了車身的重心。 \n突出的輪廓造型堪稱前臉設計的點睛之筆,賦予新車動感淩厲的車身姿態。車頭設有三個進氣口,用於冷卻安裝於前軸的電動馬達與側方的內燃引擎。此外,SF90 Spider還應用了矩陣LED頭燈技術,透過主動光束控制提高了各類行駛條件下的能見度。 \n後部的顯著特點是高置的排氣管,這是優化排氣管佈局的結果。SF90 Spider巧妙運用賽車感的運動氛圍,以凸顯其源自賽道的運動基因。低矮的尾部設計則進一步強化了這種運動感。此外,尾燈一改以中後置引擎佈局Berlinetta車型的標誌性橢圓造型,更加細長的發光圓環造型使尾燈更具科技感。 \n \n【內裝設計】 \n全新設計的HMI人機交互介面在SF90 Stradale車型的基礎上實現了實質性飛躍,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新座艙樣式及質感。車載儀錶呈現強烈的數位化顯示風格,並在車輛啟動之前呈現黑屏狀態,營造極簡主義外觀。一旦按下方向盤上的引擎啟動鍵,駕駛艙內所有電子配件便會富有儀式感地逐一啟動,直至點亮整個座艙。 \n中央儀錶組採用向駕駛者一側傾斜的16吋高清螢幕,更便於駕駛讀取資訊,並營造環繞式座艙效果。默認設置下,屏幕顯示以大屏圓形轉速表為主,轉速錶週邊環繞著電池充電指示器。轉速錶的一側為導航螢幕,另一側為音訊控制。寬大的螢幕提供了十分靈活的自定義顯示方式,透過方向盤上的控制鍵亦可輕鬆操作。 例如:導航地圖提供全屏顯示模式,操作簡單,十分便捷。 \n \n方向盤實現了從賽道的完美移植,並引入了一系列觸控式指令,讓駕駛的雙手無需離開方向盤即可控制跑車的各個部分,開啟了全新的操控時代。傳統控制裝置包括躍馬標誌性Manettino旋鈕、方向盤上的前大燈控制器、風擋雨刷及信號燈。 全新的觸控設備中,右側的觸控板可供駕駛控制中央螢幕的導航,左側則為聲控和巡航控制。中央區域左下角設有四個按鈕,可供駕駛者選擇動力模式。 \n中央鞍座F1橋型設計已取消,全新的換擋設計改採用數位化樣式,與自動變速箱相得益彰。中控區域底部設隔層,用於放置全新車鑰匙,它與引擎蓋上的躍馬標誌完全相同,將純正格調延續至座艙內。該鑰匙還可打造純粹的無鑰匙體驗,無需從口袋中取出鑰匙,便能輕鬆啟動車輛或解鎖車門。 \n \n
SUV,即Sport Utility Vehicle縮寫,在近幾年可說紅遍全球。當然就字面上「運動多功能用車」來說,SUV就是一款在各個面向達到平衡的車種、也就是出入各個場合都能輕鬆面對。 \n但現代消費者口味多變,傳統SUV早就不能滿足。因此車廠將「Utility」發揮極大化之後,開始陸續將眼光放到「Sport」的意涵上,因此又衍生出所謂的:Coupe SUV,將原先已達到平衡的 SUV 車款導入「跑車」的靈魂、甚至開起來也不能輸給傳統意義上的跑車!今天試駕的Mercedes-AMG GLE 53 4MATIC+ Coupe,與其說他是Coupe SUV,倒不如說他是個披著SUV皮的Sports Car比較貼切! \n【由AMG精心雕琢的外表】 \n \nAMG GLE 53 4MATIC+ Coupe外表與標準的GLE Coupe最大的差異,就是導入AMG專用的全車套件,像是那已成為AMG家族語彙的鍍鉻「Panamericana」直瀑式水箱護罩,其披覆面積更為 V8 專屬加大設計來強化進氣效率。 \n \n另外霸氣的AMG前擾流附鍍鉻飾條、動感進氣口配置雙橫柵,結合肌肉線條刻畫的引擎蓋,使得整個車頭有著「不怒則威」的雄霸天下之氣勢。 \n \nSUV Coupe最難設計的,莫過於要兼顧車內空間、又要有著流線的車體樣貌,過去GLE Coupe一直被人批評車身線條不夠流暢,因此二代GLE Coupe全盤改進,將Coupé跑車化斜背線條拉得更斜,同時車尾隱形摺線和凹槽的設計,搭配兩側略顯肌理突出的肩線,細膩且極致的收邊技術,讓上一代過於臃腫的尾巴得以修飾的更為纖細。 \n \n相較於車頭變化較大,車尾 AMG 僅僅加入雙側四出式圓形鍍鉻尾飾管,搭配大型下擴散器的設計,另外AMG擾流板也是能夠一眼分辨不同之處,當然CLA/CLS風格的LED尾燈也比上代順眼不少,種種的設計革新讓第二世代的GLE Coupe家族總算脫胎換骨成為美型跑旅。 \n \n【遊艇概念的內裝佈局】 \n \nGLE Coupe與GLE的內裝完全一樣,採用家族化設計下的「環繞式」中控台,以遊艇座艙元素打造,冷氣出風口則採用方形的設計,搭配高級鋁合金飾版、皮革包覆以及極簡風格下的空調面板,中央鞍座更設計左右大型握把,中間則將觸控板與必要的行車按鍵整合在一起。 \n當然今天試駕的為AMG車款,因此設計亦很AMG化。包括形狀介於方和圓之間的AMG專用方向盤,更是用了Alcantara的仿皮包裹,單是握感都有種開跑車的味道。 \n \n \n另外方向盤5點鐘與8點鐘方向有兩個LCD的控制鈕,右邊是用來選擇駕駛模式,類似 Porsche上的選擇鈕操作,要Comfort還是Sport輕輕一轉就好。左邊的更有創意,上下有兩個選擇鍵,能夠用來調校懸吊系統、怠速熄火、排氣聲、Traction Control等功能。 \n \n而12.3吋雙液晶顯示螢幕,同時具備MBUX系統並支援觸控操作,此外全新一代彩色抬頭顯示器解析度更提升至720X720畫素。其中數位儀錶板內建多樣化的風格,讓每位駕駛隨心調配出專屬模式;搭配智能直覺的MBUX多媒體系統,透過「Hey賓士!」智能聲控功能,只要說出"你好賓士"、"Hey賓士"等關鍵字,或是按下方向盤上的語音啟動按鍵,即可直接針對影音、導航、空調、環景照明等功能進行操作,當然你也可以用觸控來操作系統中各種功能。 \n \n畢竟市場競爭激烈,GLE新世代車款不僅標配智能停車輔助、PRE-SAFE®主動安全防護系統、側風穩定輔助等,更擁有S-Class同級之智慧駕駛輔助套件(23P),含DISTRONIC智能定速測距輔助、閃避轉向輔助、主動盲點輔助含離車警示輔助、主動防撞輔助及主動車道維持輔助等進階功能。 \n \n乘坐舒適性方面,GLE 53 4MATIC+ Coupe雖然全車採用紅黑配色,甚至連縫線都採紅色處理,但其實定位上還是希望兼顧到日常用車的需求,因此沒有那種很誇張的桶形座椅出現。另外軸距達到 2995mm 的設定下,後座座椅設定與標準版差不多,不過因為車頂變矮,所以頭部空間壓迫感比較重。 \n雖然Coupe車長比GLE稍短了60mm來到4961mm,但行李箱容量卻沒有因此縮水,655公升的標準容積,打平所有座椅更可達到1790升,比上一代多了70升。如果放行李時嫌行李廂太高,可以按下行李廂旁邊的一個按鍵,氣壓懸吊能夠將車尾最多可降低50mm。 \n \n【附帶 EQ Boost 高性能直六引擎令人印象深刻】 \n \n在排污法規越來越嚴苛的今日,性能品牌的生存空間受到很大的威脅,要維持下去勢必得費盡心思的開發「性能」與「節能」兼顧的動力總成。 \nGLE 53搭載的就是全新設計的M256 3.0直列六缸渦輪引擎搭配48V EQ Boost技術,經過 AMG 工程師再度調校過後,動力輸出躍升至435hp/6,100rpm,而峰值扭力更達到520N·m /1,800-5,800rpm,而EQ Boost系統也能提供22hp和高達250N·m的扭力,至於變速箱則是AMG SPEEDSHIT TCT九速手自排跑車變速箱,以及4MATIC+四驅系統,0~100km/h僅需5.3秒完成,極速則鎖定在250km/h。 \n \n拿到車後直接前往郊區,雖然試駕當下為大雨,不過可以明顯地感受到這具M256引擎源源不絕的動力輸出表現,為了消除渦輪遲滯的現象,在進氣管路中設置了一顆電子渦輪以強化進氣效率,透過電子渦輪與排氣推動渦輪增壓雙系統的加持,結合位於引擎與變速箱之間的電動馬達不僅集成啟動馬達和發電機,同時直接與飛輪相連。因此踩下油門的瞬間,完全感受不到Turbo Lag的狀況,動力輸出一氣呵成且相當強勁。 \n \nGLE 53 Coupé當然不是個只會跑直線的「莽夫」,在山路中藉由AMG Performance 4MATIC+ 主動式四輪驅動系統,以Sport+模式下動力幾乎往後輪分配,營造出鮮明的後驅特性,也讓整個操控呈現相當靈活的姿態。 \n \n為了解決SUV重心高所導致的側傾問題,48V主動式防傾桿的加入可謂功不可沒。不僅能根據轉向角度、車速、橫向G值即時改變它的抗扭力,最大更可達1500Nm,因此在連續急彎的時候,搭配運動化阻尼設定的AMG RIDE CONTROL+氣壓懸吊系統,有著極佳的側傾控制能力,指向性也變得更為敏銳,加上煞車性能夠到位,開著開著渾然忘掉這是一台SUV。 \n \n【很稱職的「先鋒級角色」】 \n \n體驗完GLE 53 Coupé後,我一直覺得似乎少了點什麼。後來仔細想想,以駕駛體驗來說,GLE 53 Coupé性能方面是沒什麼大問題,但AMG家族傳統賦予駕駛人的「感官刺激」,像是那種狂暴的動力、轟鳴的排氣等,都被修飾得較為「文明」,甚至在高速行駛時車內就跟一般的賓士一樣寧靜,簡單來講就是少了激情。時代不同了,過往那種斯巴達式的性能車早就不符合市場需求,現代多金車主更樂意在舒適的基礎上追求更大、更強勁的動力,因此才會孕育而生「53」家族:訴求性能、舒適與個性之間的完美平衡。 \n \n你可以說AMG為了市場妥協,但傳統內燃機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的狀況下,唯有如此配置才能保障性能車型的未來。而GLE 53 Coupé除了比標準GLE 53少了點實用性以外,美感可是大勝許多,更能說服過去對Coupe SUV設計比例頗有微詞的多金車主。 \n \n \n
操控性能凌駕一切之上的你,覺得7 Series不夠硬核,不能滿足熱血自駕的需求。那麼依照BMW車系風格依單/雙數字來做區別,並且後座還需載人,那更運動化設定的8 Series Gran Coupe,再適合不過了。 \n \n【「冠」的王者霸氣;「酷」得動靜皆美】 \n身為BMW Luxury Class系列產品最具跑格的G16 8 Series Gran Coupe,更以富滿霸氣、延伸的造型更有讓人肅然起敬的感覺。「即使靜止也能感受到滿滿蓄勢待發的能量!」若要我形容BMW 8 Series的造型美學,我會用這句話來形容它!更即使它不是M8,也不是M850i xDrive,只要是八系列,它也都實質具備符合這句話的動力感受! \n亢奮、激情,並且隨時在速度慢下來時,也能讓駕馭者與乘坐者,深刻感受到融入熱血情懷不同面向的舒適度,而這是不同於7 Series這般豪華行政房車所能給的感受。主要是因為840i Gran Coupe的懸吊配的不是氣壓懸吊! \n \n \n \n \n \n \n \n【「沛」入滿滿的活力】 \n840i雖然不是M的直系或旁系車款,但特別標配了740i所沒有的殺彎利器:M款限滑差速器(可藉由電動馬達可執行最高達1,500牛頓的驚人鎖定力),並搭配了可自適應調整連續阻尼的電子懸吊,就算是使用COMFORT模式,行路感也不會像七系列那般有明顯船行般的晃動感,而有跑車會有的運動化微幅跳動的律動。 \n雖是與7 Series相同平台,過彎的感覺卻有極大的差別,無論彎中的動態激烈程度如何,幾乎都感受不到車尾的存在,幾乎是要接近8 Series Coupe的感覺。就算是給新手來駕馭這部車,相信都會感到驚訝,完全不像是部長度超過5米/軸距超過3米大型豪車會有的輕鬆駕馭感。 \n \n40i的3.0升直列六缸渦輪動力在8系列中,目前總代理只有引進Gran Coupe車型。而8 GC車體結構部分,智能複合輕質材質的採用幫助減輕BMW 8系Gran Coupe的重量。鋁合金結構包含了車門、引擎蓋、車頂、擋火牆、引擎副車架和後保險桿支架。而後行李箱蓋則由抗凹高強度的塑料製成,並且駕駛儀表板的支架由鎂合金製成,中心傳動系統隧道與車身A/B/C柱籠型的部分,則是由碳纖維複合材質所製成。與Coupe車型相比,整體重量的增加控制在70公斤左右。 \n \n所以與過去試駕V8動力/四輪驅動530匹M850i xDrive Coupe的經驗相比,1800公斤(淨重)840i在340匹的動力驅使之下,起步雖然不會像M850i xDrive四輪驅動+大馬力的優勢顯得那麼地「閃電」,但有一定速度之後的再加速(例如:山路髮夾彎出彎時),所展現的輕快程度是不會相差太大的。 \n以四人座設定來說,最直接的對手應該是Porsche Panamera(Audi A7 Sportback沒有引進六缸動力車型;435匹的Mercedes-AMG CLS 53 4MATIC+為油電混合)。840i Gran Coupe則因強度更甚鋼材的輕量化CFRP碳纖維複合材質,以及鋁、鎂合金打造的Carbon Core車體結構,明顯給人安全感,以及極限動態駕馭的合適性,為BMW 8 GC優於所有同級對手的最大優勢。 \n \n \n \n \n \n
福斯持續擴大旗下的 ID 系列電動車陣容,先前從未曝光的新款電動車出現在紐柏林賽道,車型採用近來頗流行的跑旅車設定,命名可能是 ID.5 或 ID.4 Coupe。 \n \n當前福斯的 ID 系列電動車僅發表了 ID.3 以及 ID.4,但後續還會推出以 ID.Roomzz 概念車為基礎打造的 ID.6 大型電動 SUV、ID.1 電動小車,以及日前在紐柏林賽道被捕獲的 ID.5 / ID.4 Coupe。 \n \n首度曝光的福斯電動跑旅路測車僅在有局部偽裝,整體看來完成度已經相當高,從 B 柱之後向車尾傾斜的車頂線條,很明顯可看出它的跑旅車格設定;車頭燈和車尾燈的設計樣貌則是和 ID.4 相當神似,因此直覺上會認為這台車就是 ID.4 的跑旅版本,但也可能會將它命名為 ID.5。 \n目前還無法確認 ID.4 Coupe / ID.5 動力規格,但預期應該採用會和 ID.4 相同的動力架構,可能會有單馬達以及雙馬達兩種不同版本。 \n在價格定位方面,目前也還沒有相關消息,但從當今的市場趨勢來看,跑旅車型定價都會比一般車型更高一點,因此 ID.5 / ID.4 Coupe 的定價或許也會比 ID.4 更高一點 (ID.4 在美售價為 3.99 萬美元起)。 \n \n \n \n \n
臺灣賓士針對全新豪華跑旅GLE車系導入三款新車,基於其頂級跑格取向,全數都屬高性能導向,除了Mercedes-Benz品牌之350 d 4MATIC Coupe,另兩款皆屬Mercedes-AMG勁車品牌專屬,包括GLE 63 S 4MATIC+ Coupe以及這次試駕的GLE 53 4MATIC+ Coupe。 \n 上一代賓士GLE記者係於奧地利完成試駕,當時隸屬Mercedes-Benz品牌,此番試駕全新改款GLE Coupe,三款導入新車中就有兩款已是Mercedes-AMG勁車,擺明純為滿足豪旅買家駕馭需求。前代固然也是跑格導向,但嶄新GLE 53 4MATIC+ Coupe內化的跑車基因,卻是十足賓士休旅家族霸氣造型。看到車頭那AMG直瀑式水箱罩,就知道它來勢洶洶!畢竟記者拍照前就是一路聽著引擎聲浪過來的。必須說,和前代相比,全新GLE Coupe除了車格變大,鈑件線條也更渾然一體,從側面看,車頂與臀線就是流暢而不刻意,根本就是輛變高的超跑。 \n AMG內裝 經典豪奢氣息 \n 座艙呢?雖是賓士現行控台鋪陳,但檔次卻是AMG跑格架式,12.3吋數位螢幕搭配MBUX媒體系統之外,觸目所及都是AMG,包括選配的碳纖維飾板,以及那我超愛的平底跑車方向盤,握感太豪華了。為了營造極致豪車氣息,試駕車還選配了ARTICO包覆儀表板/車門飾板,以及專屬多區恆溫空調與Burmester環繞音響。論跑旅身價,試駕車在我覺得已是登峰之作。後座實際試乘頭部空間相當寬敞,行李廂空間亦比前代大增70公升。 \n 頂級防護 智駕輔助套件 \n 動力搭載3.0升渦輪引擎,最大馬力即達435匹,加上EQ Boost系統,馬力又多榨出22匹,扭力更是累增至53.06公斤米,並且1,800-5,800rpm寬闊區間都是峰值,就算沒切換sport模式也還是一路虎虎生風,試駕車除標配AMG Performance 4MATIC+主動四驅,還選配AMG ACTIVE RIDE CONTROL主動車身穩定系統,試駕全程一路劇烈操駕,聽著引擎聲浪只覺熱血逼人,仗著又有前述AARC系統,操控更感犀利精準!特別提個試駕經驗,此車因選配有進階智駕輔助套件,內含PRE-SAFE主動側撞防護,在市區行進間突有一輛機車趨近右後方,車輛立即做出閃避動作,這套32,000元進階智駕輔助在路試中證明了它的價值。
Mercedes-Benz E-Class W213世代自2016年問世以來,一直是品牌至為重要的車款。迄今為止全球有超過120萬客戶購買,這多虧於W213以其簡約卻富有情感的造型、獨特的高品質內裝搭配完備且創新的駕駛輔助系統方面,讓E-Class持續成為市場上的第一把交椅。 \n全新E-Class全面進化幅度直逼大改款,提供3種全新外觀套件,包含AVANTGARDE、AMG Line、EXCLUSIVE套件,搭配全新內裝飾板設計及標準配備Burmester®環場音響系統,結合奢華、典雅和運動氣息,成為菁英領袖的座駕首選。 \n這次為了與BMW 5-Series小改款互別苗頭,大幅將許多科技列為標配,包含Intelligent Drive智慧駕駛輔助套件(23P),新增離車警示功能與主動轉向煞車輔助等多樣主動安全功能,宛如駕駛的安全護衛。從豪華轎車、旅行車到雙門轎跑共3款車型共10種規格,各式車型一應俱全,轎車建議售價269萬元起;旅行車及雙門轎跑建議售價皆292萬元起。 \n \n \n就如同上一代E-Class中期改款一樣,Mercedes-Benz這次一樣為W213中期改款進行了幅度不小的變動,從原先傳承自 W222 的復古美造型,現在開始融入一些源自於CLS的鯊魚頭造型,因此LED大燈組與扁平倒梯形水箱罩都是視覺焦點;至於車尾原先的直立式長條形LED尾燈組,這次則回歸傳統採用倒梯形LED橫幅式樣,因此視覺上善以來更為寬扁。 \n \n此外E-Class Sedan更提供三種外觀套件呈現豐富具識別性的產品風格: \n.AVANTGARDE套件-俐落的全新外觀設計,車頭以火炬式日行燈結合多邊形鍍鉻雙柵式水箱護罩,並於內裡施加多道亮黑色直瀑柵欄,搭配前保桿下緣水平鍍鉻飾條,重新展現 AVANTGARDE揉合前衛與經典的外觀氛圍。 \n.AMG Line套件-以單柵式鑽石型水箱護罩搭配鍍鉻黑框設計,結合運動化前保桿造型,使車頭呈現“A-Shape”字樣的獨特動感氣息,另標配19吋AMG十幅式輪圈與後保桿專屬下擾流及鍍鉻飾條,以飽滿強烈的運動特質奪取目光。 \n.EXCLUSIVE套件-歷久不衰的經典立標,施以重新詮釋的三柵式鍍鉻細框水箱護罩,同時於保桿下緣嵌入大面積鍍鉻飾條,使一向尊貴的立標車型呈現前所未見的輕盈奢華,成為與時俱進的最佳典範。 \n \nEstate部分以形隨機能打造的D柱曲線,完美兼容寬敞後廂空間與後驅轎式休旅特有的長車頭、長後懸視覺美感,由車側望去,流線俐落的鍍鉻窗框,縱貫車側的垂墜腰線,使The New E-Class Estate旅行車的側影更顯成熟穩重,氣派協調。 \n \nE53部分外觀施以AMG家族語彙之亮銀色鍍鉻直瀑水箱護罩,搭配前保桿兩側亮黑色翼片與下緣專屬霧銀色鍍鉻飾條,內裝配置Nappa真皮座椅及全新AMG高性能Nappa真皮平底跑車方向盤附跑車化大型換檔撥片,結合AMG專屬狂野儀表風格,打造純正熱血、裡外呼應的戰鬥氣息。除此之外,全新E 53 4MATIC+亦可選配AMG Dynamic Plus動態強化套件,包含Race賽道模式及純後驅的甩尾功能(DRIFT MODE),以及搶眼的紅色塗裝煞車卡鉗與AMG方向盤操控按鈕,瞬間晉身動感肅殺的競速殿堂;另外,多樣化的外觀套件包括:AMG夜色套件、AMG碳纖維外觀套件等更是能依照顧客需求選購。 \n \n內裝部分則沒有大幅改良,僅在細節方面進行提升,中控台的小時鐘被取消。其他方面包括採用全新內裝飾板設計;並搭配與S-Class同級的無框後視鏡,使整體氛圍更顯簡約俐落;此外,無論10.25吋或12.3吋寬螢幕數位儀表,皆提供精緻細膩的視覺介面與靈敏易用的觸控功能,另搭配內裝焦點的全新電容式感應方向盤,外型以三幅式運動化設計搭配亮黑色飾片及觸控感應面板,並於方向盤握柄披覆電容毯以提供靈敏無形的智能駕駛手握偵測功能。而原先就已經搭配在W213身上的兩塊12.3吋螢幕依舊不變,取而代之的全新一代MBUX系統,具備你好!賓士的「聲控」功能之外,也具備「觸控」與「手勢控制」等功能。 \n \n座椅結合了標誌性的Mercedes-Benz長距離適應性和前衛設計。主動調整駕駛員座椅的調節特別方便:當在媒體顯示屏上或通過Mercedes me輸入車身的高度時,座椅會自動移至通常適合的位置,駕駛員只需對其進行微調即可。同時前排座椅的設計凸顯了內飾的運動氣息。它們在不影響舒適性的前提下提供了強大的側向支撐。 \n \n此外,Burmester®環場音響系統亦從E 200 LUXURY車型設為標準配置,包含13具高傳真喇叭含兩組前置重低音及9聲道DSP擴大器,使每位乘客均可體會音符樂曲撼動心弦的感受;除此之外,包含ENERGIZING舒活套件,整合香氛、負離子空氣清淨及熱石按摩等感官調劑,以及MBUX智能控制的近距感應功能,皆在打造前所未見的五感駕乘饗宴。 \n \nEstate部分,具備業界標竿的640升後廂,搭配兩段式後座椅背調整更可額外創造30升後廂容積,亦可透過後座椅背傾倒享受1,820升極度寬敞的載物空間。同時,輔以標配的KEYLESS-GO免鑰匙車門解鎖搭配HANDS-FREE行李箱感應啟閉功能,更使車主盡享所有便捷機能。您可根據自我風格,選擇E 200 AVANTGARDE或是E 300運動版,展現優雅奔放的生活態度。 \n \n主動安全系統上,這次W213改款也導入最新一代的駕駛輔助機能,像是主動煞車輔助系統(可偵測行人)、全新偵測邏輯的方向盤離手警示、可主動偵側不同路段時速的Active Speed Limit Assist、全速域定速系統、主動轉向輔助系統等,並且在半自動駕駛功能開啟時無論是加減速控制、停車再起等功能上都有更細膩的控制邏輯;而盲點偵測系統也新增乘客離車警示功能,使得E-Class的安全配備依舊是同級車領先。 \n另外配備PARKTRONIC和360°攝像頭的主動停車輔助系統使自動進出停車位成為可能。該系統有助於搜索和選擇停車位以及進入和離開平行、垂直停車位或車庫。 \n \n動力系統上,W213這次針對M254 2.0升渦輪增壓引擎提供第二代的ISG馬達系統,在做為發電之餘也會提供18kg.m的額外動力輔助;AMG車型則是推出E53,3.0升直列六缸渦輪增壓引擎配上48V電力系統,最大馬力為435hp/53.0kgm、電動馬達則有額外22hp/25.5kgm的輔助能力,另外E53所配置的四驅系統也具備前後扭力無段式分配的能力,並可完全集中後軸輸出,因此E53也跟老大哥E63一樣可以更輕鬆的完成華麗甩尾過彎了。 \n \n \n \n
準上市車股汎德永業(2247)破天荒搶在11日雙十連假最後一天公布9月營收,期待以單月營收突破40億元創新高的好消息,讓12日掛牌上市的股價更帶勁。汎德永業營收創高,法人樂觀將帶動第三季獲利,估前三季有賺一股本的實力,EPS甚至有機會超越去年全年的10.20元。 \n 汎德永業上市前現增股競拍的首日,造成交易所系統當機,公開承銷吸引爆滿的申購人潮,12日將挾高人氣的優勢,以每股180元價位掛牌上市,對照8日興櫃最後交易日收盤價329元,參與公開承銷中籤戶有高達14.9萬元的價差可賺,法人看好掛牌後有一波蜜月行情可期。 \n 汎德永業自結,9月合併營收40.2億元、月增20.43%,年增63.37%,創單月營收新高紀錄,並寫下連續兩個月營收年增率達50%以上的成績;第三季合併營收103.3億元、年增30.5%,累計前九月合併營收286.3億元、年增20.56%。 \n 由於汎德永業上半年每股淨利已達6.04元,其中第二季EPS高達4.75元,第三季營收103億元高於第二季的102億元,法人樂觀第三季獲利將不亞於第二季,前三季累積獲利可望賺逾一股本。 \n 法人分析,第四季由於多為高單價、高毛利車型交車,樂觀汎德永業營收獲利將攀全年高峰,今年每股淨利有上看15元的高實力。 \n 汎德永業表示,9月國內新車銷量創下近15年同期新高,汎德永業受惠旗下寶馬、保時捷新車銷售力道強勁,加上9月起新車大量到港交車,推升9月合併營收創新高紀錄。 \n 汎德永業透露,依目前收單情況來看,寶馬熱門的X系列休旅車,與保時捷休旅車Cayenne Coupe、Macan等銷售依舊維持高水位,且第四季起旗下品牌有多款新車發表,包括保時捷首款純電動車Taycan、全新世代跑車911 Turbo S,寶馬主力5系列房車、6系列GT、4系列Coupe等,MINI主力車款Countryman等,銷售業績成長動能無虞。 \n 此外,汎德永業觀察,台灣進口車銷售占比持續提升,9月進口車市占率更超越國產車達50.1%,顯見國內消費者對進口車的需求與喜好度持續成長,專銷豪華進口車的汎德永業必然成為趨勢下的主要受惠者。
除了2AT車系,目前BMW價格最入門較動感的運動型車款為118i,在相同動力與底盤條件之下,相差13萬的價格,218i可擁有跑車的外型卻有四門房車的方便性,以及較大的行李箱容積(多50升),讓擁有BMW跑車能有比過去更低的門檻(過去僅有2 Series Coupe的時候,引進台灣的規格直接自220i起跳)。 \n \n \n【新三缸動力質感更精緻!】 \n雖然基本架構都是1.5升三缸渦輪增壓,但與過去18i不同的是,新一代BMW EfficientDynamics系列三缸引擎採用更多內部組件再精製,除了基本的鍛造平衡軸,以及減輕1.1 kg的曲軸之外,更特別針對汽缸進行了Form honing珩磨工藝製作,特過特殊成形珩磨的方式,製作成上窄下寬的錐形圓柱體(常溫下),可在引擎達工作溫度時因熱脹而正圓柱體,進而能更優化地降低活塞運行的摩擦力,不論是對於加速時震動的抑制,或是引擎排放都有更好的表現。 \n \n過去在Sport模式之下,加速容易產生的初期抖動缺點,如今都大為改善,只有在全油門重負載起步加速時,才依稀略有些抖動感,但也僅有一下下、一秒左右的時間就能迅速消除抖動的現象。另外,七速Steptronic雙離合器變速箱也是對此有所幫助。 \n再來,提到218i GC的底盤設計,BMW並未因為是入門車款而省略與操控密不可分的好功能。像是新世代與ECU連結的ARB連續性防滑控制系統(Actuator contiguous wheel slip limitation),以及偏航力矩分配系統BMW Performance Control均為BMW 2系Gran Coupe全車系的標準配置。 \n \n所以在車輛動態達到輪胎打滑閾值之前,可對內側輪上智能地施加制動,從而提高操縱靈活性。可以抑制任何最初的轉向不足,並為汽車提供中立的轉向性能。這是一項非常有感的殺彎功能。不過動力不大,想要感受新科技帶來的優勢,其實挺狗受不到差別的。 \n所以DSC啟閉前後的過彎感受差異並不大,不會像M235i xDrive或M135i xDrive那麼有感,DSC關閉之後很能清楚感受到輪胎動態的改變,雖看似個「解嗨」的缺點,但相對的也是個優勢,至少是能夠在發生意外之前,能夠在主動安全方面具備更多的優勢。從而適合想入主BMW新手駕駛的Good Choice之一。 \n \n \n \n而這次試駕的車型為218i Gran Coupe M Sport,所以配有許多M款套件(車價比標準的運動版多13萬),但並未配有M款運動化懸吊,因此在舒適度上也非常良好地顧及,作為代步載家人之用,相信應不會容易受到家人的抗議。 \n另外,218i M Sport同樣也配有相當滿的高階配備,例如:主動進氣調節水箱護罩、含Auto Hold的電子駐車系統、自動停車以及BMW獨家的自動倒車系統…等等。再加上BMW智慧語音助理,以及包括主動車距定速控制系統、主動防撞輔助系統與行人偵測、盲點偵測警示、車道偏離警示、後方車流警示、後方防追撞警示…等Personal CoPilot智慧駕駛輔助科技標準配備,可說是與更高階的三系列差異不多。 \n \n \n \n甚至全車系還標準配備了智慧Comfort Access免鑰匙系統,可使車主在攜帶鑰匙時,離開或靠近車輛超過2.5公尺,就能夠自動將車輛上鎖、解鎖,並且當車主靠近車輛來到3公尺時,車輛更會自動啟動駕駛座BMW字樣迎賓投射燈與環艙氣氛燈來迎接。 \n而M Sport套件在外觀部份透過M款空力套件的點綴,加大的前下氣壩與更運動化的設計線條,並搭配M款尾翼與18吋M款專屬輪圈,熱血氣氛嶄露無遺。內裝部份同樣注入M熱血元素,坐上包覆性與支撐性極佳的Alcantara麂皮與高級織布拼接而成的桶型M款雙前座跑車座椅(含電動腰靠與電動夾腰功能),手握質感厚實的M款多功能真皮方向盤,雖不是頂規高性能的M235i xDrive,但仍有一模一樣的戰鬥氛圍。 \n \n \n \n
轎跑車擁有流線的身形、充沛的動力和精緻的內裝,不僅能彰顯車主生活品味,同時也提供車主暢快的駕馭樂趣。對許多人來說,它更像是給自己的禮物。最近試駕的BMW 840i Gran Coupe M Sport更是其中經典之作,其成熟穩重又帶點狂傲的氣息,完全能呼應車主人生處於巔峰的狀態。 \n BMW旗下Luxury Class最為人熟知的不外是THE 7旗艦房車系列,THE 8系列則是源自90年代初期推出的8系列跑車,隨著時代進化,THE 8系列衍生出雙門8 Coupe、敞篷8 Convertible,和這次試駕的四門旗艦轎跑8 Gran Coupe,總代理汎德同時引進性能更強悍的M8 Cpoue、M8 Gran Coupe。 \n 本報曾先後試駕過M850i xDrive、M850i xDrive Gran Coupe,兩車都擁有強悍動力和奢華內裝,可比擬超跑,而這次試駕的840i Gran Coupe M Sport相形之下顯得較為內歛,但全數位虛擬座艙、水晶中控套件、抬頭顯示器、環艙氣氛燈、全景式天窗、四區恆溫空調、智慧免鑰匙系統、電動窗簾、車門自動緊閉系統等科技、奢華配備一樣不少。 \n 最適合開840i Gran Coupe M Sport的路段,就是環台的濱海公路,源源不絕的動力供車主快意地奔馳,偶爾加速時,引擎也報以低鳴相呼應。濱海公路特有的山景與海景,帶來極舒暢的視覺感受,但別忘了選播最愛的音樂,harman/kardon音響都會忠實地傳達最佳的聆聽品質,只要動動手指,用能用手勢隔空選歌、調整音量,十分有趣。
轎跑車擁有流線的身形、充沛的動力和精緻的內裝,不僅能彰顯車主生活品味,同時也提供車主暢快的駕馭樂趣。對許多人來說,它更像是給自己的禮物。最近試駕的BMW 840i Gran Coupe M Sport更是其中經典之作,其成熟穩重又帶點狂傲的氣息,完全能呼應車主人生處於巔峰的狀態。 \nBMW旗下Luxury Class最為人熟知的不外是THE 7旗艦房車系列,THE 8系列則是源自90年代初其推出的8系列跑車,隨著時代進化,THE 8系列衍生出雙門8 Coupe、敞篷8 Convertible,和這次試駕的四門旗艦轎跑8 Gran Coupe,總代理汎德同時引進性能更強悍的M8 Cpoue、M8 Gran Coupe。 \n本報曾先後試駕過M850i xDrive、M850i xDrive Gran Coupe,兩車都擁有強悍動力和奢華內裝,可比擬超跑,而這次試駕的840i Gran Coupe M Sport相形之下顯得較為內歛,但全數位虛擬座艙、水晶中控套件、抬頭顯示器、環艙氣氛燈、全景式天窗、四區恆溫空調、智慧免鑰匙系統、電動窗簾、車門自動緊閉系統等科技、奢華配備一樣不少。 \n最適合開840i Gran Coupe M Sport的路段,就是環台的濱海公路,源源不絕的動力供車主快意地奔馳,偶爾加速時,引擎也報以低鳴相呼應。濱海公路特有的山景與海景,帶來極舒暢的視覺感受,但別忘了選播最愛的音樂,harman/kardon高傳真音響(還可選配Bowers amp; Wilkins鑽石高傳真音響系統)都會忠實地傳達最佳的聆聽品質,只要動動手指,用能 用手勢隔空選歌、調整音量,十分有趣。
BMW 2系列Gran Coupe的出現,讓人既驚又喜,廠方成功地在短小的車身上,營造出有如四門旗艦跑車BMW 8系列Gran Coupe的氣勢;這次試駕車加配黑色高光澤水箱護罩,讓白色車身的整體視覺感更為強烈。 \n 大膽立體曲線 跑車氣勢 \n 試駕車218i Gran Coupe M Sport的長度只有4526mm,設計師藉由更加大膽、立體的曲線,來展現四門跑車的個性,車頭新世代六角形一體式的雙腎形水箱護罩,以及寬闊的下氣壩,再加上左右兩側與下方飾板,都是以高亮澤的黑來表現,讓整體的造型更為俐落,類六角型LED頭燈更是畫龍點睛,創造出亟欲征服路面的銳利姿態。 \n 坐進車內更感覺濃厚的戰鬥氣息,三幅式M款方向盤雖然沒有配換檔撥片,但不影響操駕的樂趣,座椅採用止滑性極佳的Alcantara麂皮,肩、腰、腿的支撐性也棒,1.5L直列3缸引擎提供140hp/220Nm的動力供駕駛者驅策,試駕路線選在台北近郊山路上,留下靈活又樂趣十足的操控印象。
BMW M GmbH選在Red Bull Ring賽道亮相了全新世代M4 GT3原型賽車,順便也提前亮相了「半」偽裝的道路市售版M4 Coupe。在BMW M Grand Prix of Styria分站賽事的試車期間,這兩輛車都採用了專門為MotoGP設計的迷彩外觀,而它們的最終正式車型要到日後,九月過後才會揭曉。 \n \n \nM4 Coupe和與之相對應的M4 GT3賽車是BMW M的標誌車款,是從賽車到量產以及再往後技術轉讓的主力。從一開始,這兩款車就相互平行開發,因此它們具有相同的賽車基因。 \n像新款BMW M3 Sedan和BMW M當前所有其他高性能車款一樣,新款M4 Coupe將提供兩種性能版本:除了480 hp標配6速手排變速箱的車型之外,還將提供510 hp的Competition車型,並配備8速M Steptronic手自排變速箱。 \n \n \n \n所有BMW M4共享的核心部件是新開發的直列六缸渦輪增壓引擎,該引擎採用M TwinPower Turbo技術和高轉速概念。從一開始,就根據直接來自賽車運動的性能特徵開發了此高性能動力裝置。不僅將在全球眾多GT系列中部署於BMW M4 GT3,供BMW M客戶賽車團隊參賽使用,它還將BMW M4道路車型的駕駛樂趣標準提高到一個新的層級。 \n從2022年賽季開始,以及2021年選定的幾場賽事, M4 GT3將取代M6 GT3,成為BMW客戶運動產品中的頂級車型。自2016年以來,BMW M6 GT3在首次亮相後,就贏得了Spa-Franchorchamps 24小時耐久賽冠軍,兩年後又兩次獲得了勝利。 \n \n \n \n \n \n \n在正式的新世代BMW M4 Coupe與M4 GT3實際投放市場和賽道之前,仍然必須進行最終的嚴格測試。官方全球首演計劃於2020年9月進行。 \n此外,MotorGP車手Miguel Oliveira也在此站贏得了冠軍,因此BMW M也特別致贈了這部全新世代的M4 Coupe以作為獎勵,因此而成為全球第一位新M4車主。 \n \n \n \n \n \n \n \n
搶攻國內豪華休旅車市場,台灣賓士今日發表全新GLE Coupé,搶攻預算超過300萬元的潛力客群,以強勢產品力持續擔當豪華大型跑旅車級距的領導者。The new GLE Coupé 建議售價 381~755 萬起,將以全新姿態及搶眼的流線外型風靡市場,台灣賓士展望未來有更亮眼的銷售表現。 \n \n台灣賓士看好消費力道強勁的休旅車市場,推出The new GLE Coupé,兼具流線動感與優雅風姿,除了提供豪華的車室及更靈活的行李廂空間,更搭載最新智慧科技和多種動力選擇,在性能、舒適和個性之間取得絕佳平衡,是渴望時尚外型與奢華內裝買家們的完美選擇。 \n \n新冠疫情衝擊,全球從年初即面臨巨大的挑戰,至今尚未平息,台灣因疫情控制得宜,衝擊相對較小,還是在上半年繳了 209,782 輛的漂亮成績,較去年同期成長了 1.4%,可見國內車市相對穩定,且購車潮日趨熱絡,下半年更可期。 \n \n台灣賓士分析,回顧上半年豪華進口車市,SUV 仍坐穩主流產品寶座,熱銷車款前 20 名中超過一半為休旅車,在在顯示不管是日常生活使用,還是出遊需要舒適的乘坐空間,休旅車的機能性都能滿足國人各種使用情境。 \n \n賓士今日發表的大型豪華跑旅 GLE Coupé,於 2015 年上市即創造銷售熱潮,隔年隨即超越同級休旅 BMW X6 ,即便Porsche Cayenne Coupé於2019年加入市場,GLE Coupé仍可在這個平均年銷售超過1,000台的級距中,取得超越五成的市占率,成為豪華跑旅的代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