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alphaliner������的搜尋結果,共54筆
全球海運業2023開春震撼彈,由地中海航運(MSC)與馬士基(Maersk)所組2M聯盟宣布2025年1月將解體,兩巨頭掌控全球高達三分之一運力,市場聚焦漣漪效應。對此,陽明海運總座杜書勤表示,未來兩巨頭若單打獨鬥搶市場令人擔心,直言憂心運價戰;但也可能造成三大海運聯盟重組,改變全球市場生態,都要小心因應。
根據法國海運諮詢機構Alphaliner最新報告指出,全球貨櫃航運公司今年第四季獲利將呈現大幅度下滑,其中有些公司與第三季相比,獲利將季減七成。
貨櫃海運市場急速反轉再寫驚奇,因歐美需求驟減引發運價連續21周下跌,看得船公司心慌慌,尤其美國自大陸進口貨量在10月年減20%,一舉跌破疫前2019年同期水平,上海SCFI運價指數截至11月11日近三周累跌達19%,繼美西線跌破許多船公司成本價之後,歐洲線運價也逼近成本線。
德翔海運正式向港交所申請掛牌上市,法人估最快今年底、明年初,成為首家在香港上市的台灣貨櫃航商。德翔目前排名全球第19大航商,據招股書說明,截至今年8月按每周靠港次數、航線服務量,在大陸大灣區至日本、菲律賓及大洋洲等航線,德翔都居三大航商之列。
萬海航運(2615)13,100TEU新船「虹春輪」將於10月底交船,緊接著,12月還有一艘「東春輪」的同型船交付,都將投入美西線營運,展現經營美國線的企圖,也讓萬海船隊從7,000TEU一舉提升至13,100TEU,大幅降低單位成本,增加競爭力。
供增需降價走低,成為貨櫃海運業的新挑戰。上海航交所貨櫃運價指數SCFI14日最新報價1,814點,周跌百點、跌幅5.67%,連17周下跌,距離年初高點跌幅達65%,美歐四大主要航線運價直落,跌深的美西線、歐洲線單周跌幅都逾12%,距離高點分別下跌74%、67%。
長榮受惠於新增運力、運價高檔及長約比重高等三大利多,自結7月合併營收再創新高、達627.99億元,不單是連續兩個月超過600億元,且營運「雙成長」,分別是年增36.88%及月增4.07%。
全球運力排名第六大的長榮海運,第二季受惠運價維持高檔、新船投入營運增添動能,稅後純益達1,022.93億元,連續兩季穩在千億元之上,年增1.43倍,每股稅後純益(EPS)為19.33元,獲利再創新高,累計上半年EPS達38.49元,每股淨值升至85.30元。
萬海(2615)今天除權息,昨天收盤拉高到131元作收,今天除權息參考價105元。開盤後漲幅一度來到3.8%,盤中漲幅收斂至1.5%,走勢不如昨日強勁。
全球航商軍備競賽開打,首見貨櫃輪訂單超越散裝船與油輪,目前累計貨櫃輪訂單近900艘、700萬TEU(20呎櫃),下半年開始陸續交船,明、後年達高峰,未來市場供給將暴增逾27%;法人關注,隨著新增運力出籠,若貨量減少、填艙壓力大,會不會掀起殺價競爭,甚至上演淘汰賽。
韓國最大貨櫃航商現代商船(HMM)13日宣布,計劃未來五年投資高達15兆韓元(約新台幣3,460億元),強化運力。此一發展引來國內航運界高度關注,認為HMM此舉的目的,是想加強在THE聯盟地位與發言權,對同一聯盟的陽明,將造成很大經營壓力。
萬海(2615)今天召開法說會,總經理謝福隆表示,以目前的合約來看,海運運價今年相對樂觀,且將是價量齊揚的一年。他認為,美西碼頭勞資談判若破局、演變成罷工,將使供應鏈再度陷入瓶頸,第三季運費有可能再受到影響。
受惠運價維持高檔,萬海航運今年第一季營收獲利再寫單季新高!萬海第一季營收805.03億元,季增13.95%、年增108.47%,較去年第四季大增百億元,淨利406.12億元,季增19.07%、年增176.42%,也較上季大增約60億元,毛利率64.16%,每股盈餘高達16.64元。
長榮受惠於運價穩健、自辦船務代理、新增運力及無年終獎金干擾等利多,加上第一季財報繳出優於預期成績單,不但「三率三升」、EBITDA利潤率更刷新高,每股純益(EPS)達19.16元,也是單季新高,表比現超乎市場預期。
貨櫃航運三雄去年營運績效傲視全球同業,據海運諮詢機構Alphaliner統計,陽明營業利益率(Operating Margin)達61.3%,居全球第一,其次長榮的59.3%、HMM56.5%、萬海56.1%。業界人士解讀,貨櫃三雄專注本業,是營益率衝高的關鍵。
長榮(2603)15日盤後發布財報,去年合併營收為4,894.07億元,年增136.34%,毛利率達61.69%,稅後盈餘2,390.15億元,年增880.98%,EPS為45.57元,每股淨值也躍升至61.76元。至於股利政策尚未發布。
長榮15日將召開法說會,市場高度期待去年EPS及股利政策。長榮也蒐集法人的提問單,有三大方向,包括第一、今年貨櫃航運的產業景氣看法。第二、長榮收回各地船務代理業務的成效。第三、長榮國際變天對長榮的影響。
長榮受惠運價維持高檔,1月合併營收以568.41億元再創歷史新高,年增99.9%、月增8.84%,連四月營收站穩500億元大關。2月起,長榮歐洲線新合約運價全面啟動,緊接著2.4萬TEU(20呎標準櫃)的長為輪(Ever Arm)預計3月10日交船,增添第一季營運動能。
散裝航運2021年獲利創下金融海嘯以來最佳榮景,2022年還有戲,特別是中小型散裝船市場被看好,除了穀物、動力煤等需求看增,也搭上電動車、液化天然氣(LNG)等熱門題材,散裝航運族群積極擴充船舶運力搶市,穆迪等金融機構看好散裝船運價有撐,台灣散裝船龍頭慧洋預期榮景將可延續。
全球航運業乘著高運價漲勢,在2021年大賺超額利潤,據國際研調機構Alphaliner、Drewry估計總獲利達2,000億美元,且在2022年還有機會挑戰1,500億美元,遠超過全球航運業過去20年累積獲利的1,100億美元,預言海運資金派對將續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