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中國貿易的搜尋結果,共251筆
編按:美國白宮11月1日公布中美元首會晤達成的協議細節,包括中方將暫停稀土等出口管制,並會採取適當措施確保安世半導體在中國的廠房,重新對外供應晶片。
綜合外電報導,歐盟官員正就一項新貿易手段展開辯論,在中國對關鍵原物料實施出口管制、循外交解決方案未果時,要求中國部分對歐出口商以「實物」方式,即以等值原物料直接交付給歐盟戰略儲備,繳納關稅,作為確保關鍵物資供應選項之一。此方案為多項備選措施之一,仍屬構想階段,還沒定案。
美國總統川普周四結束與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的釜山峰會時,笑容滿面地說,這是場「實在很棒」的會談。
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30日10時在韓國釜山與美國總統川普舉行會晤,雙方會談歷時約1小時40分鐘後結束,未談台灣。立法院副院長江啟臣認為,「台灣議題」不見得成為干擾美中貿易談判的因素。但雙方未談,不代表不重要,AIT新任主席仍懸缺,國安高層應審慎評估目前台美關係之變化及發展。
預計歐洲央行(ECB)將在周四稍晚的政策會議上維持利率不變;目前儘管面臨貿易關稅帶來的動盪,但歐洲目前仍然享有低通膨和穩定成長的難得局面。
時隔六年面對面的「習川會」今(30)天登場,中國外交部29日進一步證實,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美國總統川普將於釜山會晤。川普說,兩人將談到芬太尼、農業及稀土相關,及輝達Blackwell超級晶片等議題,會晤時間或持續3到4個小時,預計會順利進行,屆時雙方將簽署在吉隆坡談成的初步貿易框架協議。
一般分析美中貿易戰多從公告與相關官員的評論等文獻切入,本文則試圖從側面解讀。文獻分析是正規途徑但有限制,因為美中競爭激烈,許多「官方說法」其實是基於競爭策略的話術,未必真實,逕行分析容易被誤導。因此以側寫方式釐清雙方操作的背後因素,可以彌補文獻分析的不足。
德國央行總裁納格爾(Joachim Nagel)近日表示,歐洲在面對中國貿易關係上必須「停止過於膽怯的作法」,改以用「更強硬態度」捍衛自身經濟利益。
中國上週揚言對中製稀土進行嚴格出口管制,美中關係一度鬧僵,儘管川習關係已有降溫,有望延長貿易停火,但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也呼籲,將與歐洲盟友、澳洲、加拿大、印度及其他亞洲民主國家合作,集體回應中國的管制措施。同時,貝森特也傳將與中國貿易代表何立峰進行視訊通話。
綜觀近一周芝加哥(CBOT)穀物期貨漲跌互現,其中大豆期貨價格一度暴跌,因中國宣布的貿易限制措施以及美國總統川普的言辭升級,澆滅了對解決中美之間僵局的希望,但隨著國內需求抵消了對與中國貿易緊張局勢的擔憂,大豆價格反彈上漲,小麥期貨先跌後漲,因全球供應充足而跌至五年低點後反彈,玉米期貨連三天上漲,並創下一周半新高,因中西部部分地區的收成低於預期,且降雨預報可能推遲收割,截至周亞洲電子盤周線圖上,大豆周漲0.57%,玉米周漲2.42%,小麥周漲0.85%。
中國商船首次成功利用「北方海路」(Northern Sea Route)經由俄羅斯北極地區,完成前往歐洲的集裝箱運輸。這條北極航道在俄羅斯核動力破冰船隊協助下,相較於傳統經由麻六甲海峽與蘇伊士運河的航線的40天,航程時間幾乎減半,大幅縮短運輸時間,而真正的戰略意義在於,中國更夠加徹底擺脫西方海權封鎖。
美國總統川普再開新戰場、揚言停止向中國採購食用油,以報復後者拒買美國黃豆行為,令市場擔憂美中貿易戰火恐進一步擴大。美國財長貝森特15日受訪時指出,美國不會因股市波動而改變對中國貿易談判立場。但他也提到,美國無意與中國脫鉤,總統川普已準備好參加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會面。
中美貿易戰持續升溫之際,美國農業出口面臨新一輪衝擊。美國此時正值大豆豐收季,但中國自今年5月起全面停止採購,導致美國農民手中的大豆堆積如山、無處可去。央視旗下新媒體玉淵譚天指出,若中方不在11月中旬之前恢復採購,美國恐將失去多達1,400萬至1,600萬噸的大豆訂單,並由南美洲的供應迅速取代。
中國大陸9日宣布升級稀土禁令,美國隨即揚言加徵100%關稅反制,造成全球股市震盪。美國貿易代表葛里爾12日表示,中國近期宣布擴大管制稀土出口,並未事先知會美方,而且美方向中方要求通話協商,還碰了軟釘子。他更形容,中方此舉是「奪權作為」(power grab),不會被容忍。
根據中國大陸海關13日統計,當地9月出口成長創新高,身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大陸,上個月出口年增8.3%,超過預估值6%,漲幅創自3月以來最大,8月份的增幅為4.4%。同時,進口增加7.4%,也創2024年4月以來最大,8月進口則是小增1.3%,預估值為1.5%。
美股原本距離再創歷史新高僅有數步之遙,然而,一則由美國總統川普在社群媒體上發布的500字貼文,卻讓市場風雲變色,總計高達2兆美元(約新台幣61.6兆元)的股票市值瞬間灰飛煙滅。這驚人的結果再次凸顯出,川普個人的貿易政策對全球經濟的走向仍然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歐盟與中國的貿易爭端恐再度升溫。外媒報導,歐盟執委會計畫在未來數周內,對來自中國的鋼鐵及相關產品課徵25%至50%關稅。此舉旨在應對中國的鋼鐵產能過剩所引發的出口潮,這波浪潮已衝擊歐洲本土鋼鐵業者的獲利能力與綠色轉型投資。
德國《商業日報》引用歐盟不具名高級官員的話指出,歐盟執委會計畫在未來幾周內,對中國的鋼鐵及相關產品課徵20%至50%的關稅。
近日,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再度強調《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決定台灣歸屬中國。對此,美國在台協會(AIT)明確回應,指出上述文件僅屬「戰時文件」,並未決定台灣最終政治地位,駁斥北京的說法。台灣外交部長林佳龍隨即表態,感謝美方。
美國大豆出口受中美貿易戰陰霾干擾,遭到中國排擠。路透23日引述貿易商透露,布宜諾斯艾利斯22日宣布取消大豆出口稅後,中國買家訂購至少十船阿根廷大豆,以儲備第四季的大豆。此時正值美國大豆銷售旺季,中國此舉讓美國農民痛失數十億美元的訂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