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中核集團的搜尋結果,共25筆
據《科技日報》報導,10月11日,大陸生態環境部向中核集團旗下中國核電投資控股的漳州核電2號機組頒發運行許可證。
據觀察者網報導,10月6日,在中華民族傳統佳節中秋節之際,大陸國家航天局和國家原子能機構聯合發佈嫦娥六號月球背面樣品研究最新成果。中國科學家首次基於嫦娥六號月球背面樣品研究發現,月球背面月幔相比月球正面更「冷」,這一發現進一步深化了人類對月球「二分性」現象的認識,為月球正面與月球背面的月幔溫度差異提供了岩石學與地球化學等科學依據,為月球演化和「二分性」特徵研究提供了關鍵科學數據。
新華社報導,先進核能產業發展座談會日前在福州舉行。座談會上,中核集團宣布,中國大陸首台第四代百萬瓩商用「快中子增殖反應爐」(快堆)CFR1000,完成初步設計。
新華社23日報導,先進核能產業發展座談會22日在福州舉行。座談會上,中核集團宣布,中國大陸首台第四代百萬瓩商用快中子反應爐(快堆)CFR1000完成初步設計。
據央視新聞消息,今天(12日),中核集團表示,中國規模最大的天然鈾產能項目「國鈾一號」示範工程,成功生產下線出廠「第一桶鈾」,標誌著中國天然鈾生產取得突破,將有力保障中國能源資源安全的自主可控。
大陸中核集團發布最新消息指出,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國環流3號」首次實現原子核和電子溫度均突破一億度,不只實現了「雙億度」,綜合參數亦大幅躍升,在可控核聚變技術上再次取得重大進展。
中核戰略規劃研究總院研究員許春陽21日在大陸《環球時報》撰文指出,「人造太陽」——核融合能源是利用輕元素的核融合反應釋放能量的能源形式。中國大陸科學團隊研製的融合反應爐八分之一真空室及總體安裝系統不久前通過專家組測試與驗收,系統研製水準及運行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準,中國核融合技術水準再次引起熱議。
據中核集團官方微信號消息,中核集團中國核電工程有限公司和武漢理工大學聯合研發、陶瓷電熔爐高放射性廢液玻璃固化配方,位於江蘇泰州的首座大陸國產化高放廢液玻璃固化冷台架上,已於12月23日圓滿完成試驗驗證,並通過驗收。這意味著,大陸成功攻克動力爐高放廢液陶瓷電熔爐玻璃固化配方,這一世界性難題,填補了大陸國內空白,實現中國陶瓷電熔爐玻璃固化技術國產化研究,關鍵核心技術「零的突破」。
澎湃新聞28日報導,中核集團透露,當天7時46分,福建漳州核電1號機組首次併網成功,開始向電網送出第一度電,標誌著中國大陸自主三代核電華龍一號批量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中國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國環流3號啟動新一輪物理實驗,由中核集團科研團隊自主研發的數位孿生系統首次投入使用。這項新技術進展迅速在微博熱搜榜前3,引來眾多網民熱議。
微信公眾號「中核集團」消息,今年是中國加入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40周年。在第68屆IAEA大會期間,由中國國家原子能總署(CAEA)主辦,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CNNC)承辦,主題為〈開放合作 共用發展〉的「核科研設施開放共用」中國邊會,在IAEA總部維也納時間16日舉行。中國面向全球開放十二個核科研設施,與全球同業共同打造高水準國際科技合作平台。
為防範陸方竊取我高科技機密,在台挖角高科技人才,調查局自8月19日至30日展開大規模偵查行動,偵辦對象包括大陸半導體「國家隊」之一的「中國北方華創微電子」、國企中核集團子公司「中國同方」公司等8家陸企,涉嫌以境外基金或假台資、假僑外資方式來台成立據點,或挖角我高科技人才,共搜索30處、詢問65人次,有效防範陸企竊密及挖角,維護國家安全。
調查局為防範陸方竊取我高科技機密,在台挖角高科技人才,在台北、新北、士林及新竹4地檢檢察官指揮下,自8月19日至30日同步偵辦中國半導體「國家隊」之一的「中國北方華創微電子」、中國國企中核集團子公司「中國同方」公司共8家陸企,以境外基金或「假台資」、「假僑外資」等方式來台非法從事挖角我高科技人才案,總計動員4個外勤處站逾135人次,共計搜索30處所,詢問65人次,有效防範陸企竊密及挖角,維護國家安全。
大陸國務院常務會議19日決定核准江蘇徐圩一期工程等五個核電專案。粗略計算,獲批新項目涉及多種中國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自主三代、四代核電技術路線,專案總投資超過兩千億元(人民幣,下同,約合新台幣8800億元)。在取得大陸國家核安全局頒發《核電廠建造許可證》後,專案即可全面建設。
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強19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一口氣核准江蘇徐圩一期工程等5個核電專案。消息傳出後,20日大陸A股核電類股普遍上漲;市場人士預估,這批新專案可帶動人民幣(下同)千億元級別的投資。
澎湃新聞20日報導,中國大陸國務院常務會議19日決定核准江蘇徐圩一期工程等五個核電專案。據了解,五個核電項目分別是:中核集團所屬的江蘇徐圩一期工程,中國廣核集團所屬的山東招遠一期工程、廣東陸豐一期工程、浙江三澳二期工程,以及國家電投集團所屬的廣西白龍核電一期工程,共計11台新核電機組。採用中國大陸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電技術,總投資超過兩千億元(人民幣,下同,約合新台幣8800億元)。
據大陸國家原子能機構網站13日消息,大陸規模最大的天然鈾產能項目——中核集團「國鈾一號」示範工程7月12日已在內蒙古鄂爾多斯開工建設。
大陸國家原子能機構12日指出,大陸規模最大的天然鈾產能項目—中核集團「國鈾一號」示範工程在內蒙古鄂爾多斯開工建設,有助提升大陸天然鈾保障能力、天然鈾產業自主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全面推進核能「三步走」發展戰略落地。
大陸官方微信公眾號「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消息,大陸原子能院近日與秦山核電合作,利用核子反應爐輻照自主研製的低濃鈾靶件,生產出滿足醫用要求、核純度99%的鉬-99樣品,並順利通過現場驗收。這標誌著中國成為世界上首個掌握核電站商用爐生產醫用裂變鉬-99關鍵技術的國家,有望扭轉中國醫用鉬-99長期依賴進口局面,實現醫用鉬-99大陸國產化。
據美國之音報導,中國近年來以極不透明、政治化的方式發展浮動核反應堆(Floating nuclear power plant, FNPP),曾鼓吹在南中國海部署20座並將南海島礁變為「核動力航空母艦」,引發美軍高層的高度警惕。軍事專家認為,如果中國執意在南中國海部署浮動核反應堆,這不僅會威脅著南中國海的生態環境,也可能增大南中國海的核戰爭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