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供電量的搜尋結果,共80筆
環球晶(6488)董事會26日通過,向關係企業續興簽署離岸風電再生能源購售電契約。合約供電期間為30年,預定購電量為離岸風電15.5MW設備產生電量,推估總供電量約20億度(kWh),展現環球晶落實RE100目標的決心。
位於高雄的興達電廠新2號燃氣機組,上月因天然氣管路的法蘭墊片出現規格不符的失誤,導致系統測試時,出現大量天然氣外洩,引起大規模爆炸,現場景象震驚國人。影響所及,高雄市政府要求鄰近的興達新1號機一併停機檢查。由於時值夏季用電高峰,來自該機組130萬瓩的供電容量驟然歸零後,讓南部地區進入嚴苛的供電緊繃狀態。
環球晶(6488)董事會26日通過,與關係企業續興簽署離岸風電再生能源購售電契約。合約供電期長達30年,預定購電量為離岸風電15.5MW設備產生電量,總供電量約20億度(kWh),相當於每年提供約6,600萬度綠電,減碳效益估達98.8萬公噸二氧化碳,等同2,566座大安森林公園一年的碳吸附量。
矽晶圓大廠環球晶與(6488)與中美晶旗下再生能源售電公司續興,於今(26)日董事會通過簽署簽署離岸風電再生能源購售電契約。此次合作容量為15.5 MW,合作期程長達30年,推估總供電量約20億度(kWh),展現環球晶以具體行動落實RE100目標的決心。
泛官股售電公司台智電,繼4月份拿到標準普爾(S&P)的「A-」信評後,今(5)再取得惠譽「AA+」國內長期評等,目前都為投資級別信評,評等展望均為穩定。惠譽理由為台智電背後有政府股權,必要時可提供支援。但在攸關長期風險的「獨立信用評等」,卻只有「bbb」的中位水準,代表只要政府支援減弱,可能有風險。
高雄市大樹區和山里的光電場開發案,日前躍上新聞版面,引起關注。事實上,「和山光電場」並非新案,案場內早有部分光電設施到位,但51公頃山林悉數遭到刨除,驟然露出大片的光禿黃土坡地,令人怵目驚心,譴責聲浪隨之而起。高雄市府勘查後認定,該案違反水保法規範事證明確,要求廢止此案,能源署也於24日宣布依法廢止該案的光電許可。
過往每逢暑假,屏東離島小琉球常因登島遊客多、用電量大而停電頻傳,為此,台電去年執行「全島改壓(22.8kV)工程」,並趕在今年暑假前完工,經試運轉後,確定電壓提升1倍、供電量也增加1倍,力拚全島供電無虞。
屏東離島小琉球觀光夯,每年吸引逾百萬人次登島旅遊,但也連帶用電量逐年增加,最高用電負載屢刷新紀錄,暑假期間更是停電頻傳,為此,台電去年執行「全島改壓(22.8Kv)工程」並趕在今年暑假前完工,台電19日表示,已於12日完成試運轉,小琉球電壓提升1倍後,供電量也增加1倍,將確保全島供電更無虞。
我國積極發展再生能源並自5月17日邁入非核家園,但卻衍生出供電疑慮,甚至外界直指台積電擴廠外移與供電不穩有所關聯,對此民眾黨立委劉書彬今(18)日藉國科會出席立院備詢時質疑「台積電擴廠外移是否與供電有關」,國科會副主委林法正坦言,土地、水資源及用電應該都是擴廠外移原因之一,不過若照綠電能遵照預定期程發展,未來電力絕對夠用。
台南七股科技工業區開發進度超前,作為台南市重要產業發展基地,基礎建設備受外界關注。為此,台南市府全國首創、規畫工業區服務中心與變電所共構,除承擔園區供電重任,亦能讓大佳里地區供電更加穩定;工程預計今年8月初展開,並於2028年供電。
台南七股科技工業區開發進度超前,作為台南市重要產業發展基地,基礎建設備受外界關注。為此,台南市府全國首創、規畫工業區服務中心與變電所共構,除承擔園區供電重任,亦能讓大佳里地區供電更加穩定;工程預計今年8月初展開,並於2028年供電。
媒體日前引述大陸某軍事雜誌報導,提及對岸已推算出能發揮最大犯台成效的時機,是「夏季颱風來臨前的上班日下午」;報導還說透過精準打擊我方「超級關鍵」的基礎設施節點,可引發電力、水源、交通與網路系統連鎖崩潰。針對電力系統部分,對岸模擬對3座主要變電站同時發動攻擊,有99.7%的機率將導致北台灣全面停電。
媒體日前引述大陸某軍事雜誌報導,提及對岸已推算出能發揮最大犯台成效的時機,是「夏季颱風來臨前的上班日下午」;報導還說透過精準打擊我方「超級關鍵」的基礎設施節點(例如變電站、天然氣相關設施、水庫等),可引發電力、水源、交通與網路系統連鎖崩潰。針對電力系統部分,對岸模擬對3座主要變電站同時發動攻擊,有99.7%的機率將導致北台灣全面停電。
台泥花蓮和平廠預熱機21日突然發生火警,濃煙直竄且有爆炸聲,台泥指是台電供電異常跳電所致,也引發核電歸零後供電不穩疑慮;台電表示,主要是來自宜蘭供應和平地區16萬1000伏特高壓輸電線路異常,造成斷電2分鐘,但電源供電充足,與停止核電無關。
台泥花蓮和平廠預熱機今早突然發生火警,台泥指,台電供電異常跳電所致,也引發核電停機後供電不穩等疑慮,台電表示,主要是來自宜蘭供和平地區16萬1千伏特高壓輸電線路異常、斷電2分鐘,原因還在查,但電源供電充足,與停止核電無關。
台灣於17日關閉最後一座核反應爐,正式進入無核時代。外媒報導,這項政策轉折,背後涉及能源安全、經濟成本、碳排放壓力以及地緣政治風險等多重考量,近年更引發民間對核能角色的重新評估,台灣恐面臨5大風險。
即使立法院完成了核管法的修定,放寬核電廠的延役申請門檻,但是民進黨政府仍然沒有提出核三廠2號機延役申請,使得該反應爐仍然在5月17日降載並解聯,此舉實現了民進黨的非核家園宿願,就再也沒有其他的好處。除了台灣內部的各種批評以外,美國的批評也沒停過,著名的《外交家雜誌》(The Diplomat)在5月16日就在網站上登出一篇《台灣為自己製造的致命弱點:淘汰核電》,副標題是『民進黨政府不應該在與中國大陸的衝突之際,放棄他們唯一不能瞄準的能源目標』。
核電最後一部機組在本月17將停機除役,「核」下「氣」上,台電已備妥480萬瓩新增天然氣機組,可以替代核三2號機95萬瓩缺口,讓供電充裕穩定。但供電穩了,能源韌性夠嗎?外界充滿疑問。
核三廠2號機將於5月17日除役,台灣供電正式邁入「零核」,不過,立法院會13日三讀通過《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修正案,增訂核電廠轉執照有效期間屆滿後,台電公司得向核安會申請「再進行運轉」,經確認安全無虞、審核同意換發執照,始得繼續運轉,有效期間最長20年。
時值台美關稅談判關鍵時間點,美國在台協會5日透過社群平台表示,可協助台灣引進核能新興技術,也樂於助台解決核廢挑戰,引發立委關注,是否可擴大對美採購作為談判籌碼。行政院長卓榮泰6日指出,談判團隊備妥的方案是全面性的,願意公開討論新技術,且台美可共同研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