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以下是含有免疫功能的搜尋結果,共281

  • 秋冬呼吸道警報!長者「感冒」拖2天險送命

    秋冬呼吸道警報!長者「感冒」拖2天險送命

    肺炎長年位居台灣十大死因第三位,每逢秋冬更隨著流感及多種呼吸道病毒活躍,對高齡長者與慢性病患者威脅甚大。為守護社區健康、提醒民眾及早防護,亞東醫院響應世界肺炎日,舉辦「世界肺炎日民眾衛教活動」,藉由淺顯易懂的衛教講座與互動問答,帶領民眾深入了解肺炎預防與疫苗接種觀念。亞東醫院副院長彭渝森指出,肺炎並非無法對抗,只要「提早預防、正確識別、及時治療」,就能大幅降低風險,守護家人健康。

  • 保健食品電商拚雙11 業績進補

    保健食品電商拚雙11 業績進補

     電商旺季首波雙11預購開跑,大研生醫(7780)、漢田生技(1294)、生合(1295)等保健品相關業者行情看俏。大研生醫指出,迎第四季傳統電商旺季,將陸續推出至少五支新品,加上滿額現抵等五重優惠,法人估,整體第四季業績有機會較去年同期增長5成。

  • 睡不飽不是幻覺!1關鍵原因打亂你的睡眠節奏

    睡不飽不是幻覺!1關鍵原因打亂你的睡眠節奏

    睡覺時的光線,對身體的修復與調節至關重要,原因在於光線會影響褪黑激素的分泌與多項生理系統運作。研究指出,即使在睡眠期間曝露於微弱光線,也可能降低胰島素敏感性、提高心率,進而增加長期的健康風險;相反地,在黑暗中入睡,能有效提升睡眠品質、穩定情緒、增強記憶與免疫功能,為身體帶來更健康、更長壽的基礎。

  • 秋冬傳染病高峰期 豐原醫院啟動疫苗第二波接種

    秋冬傳染病高峰期 豐原醫院啟動疫苗第二波接種

    因應秋冬傳染病高峰期即將來臨,衛生福利部豐原醫院自11月1日起,將啟動第二波公費流感與新冠疫苗接種服務,提醒民眾接種疫苗。

  • 菸酒男久咳不癒靠「白色食材」緩解 搭黑木耳助防癌

    菸酒男久咳不癒靠「白色食材」緩解 搭黑木耳助防癌

    一名有菸酒習慣的爺爺偏好種口味飲食,感冒就不停咳嗽,後來他除了藥物調理,還在日常飲食中加入山藥、蓮藕、白木耳等白色食材,喉嚨乾癢與痰濃問題明顯改善。中醫師余雅雯建議,白木耳潤肺養陰、黑木耳養腎補血,兩者搭配食用,更能提升免疫力與健康。

  • 心臟病友仍可接種流感疫苗 有助降低併發重症風險

    心臟病友仍可接種流感疫苗 有助降低併發重症風險

    秋冬氣溫溜滑梯卻也讓心血管疾病風險逐漸攀升,中華民國心臟科醫學會與台灣感染症醫學會攜手「感心連線」,發表《成人疫苗接種共識》。呼籲有三高、心血管病史、接受心臟病治療的民眾,應及早接種流感疫苗,以降低感染後引發心肌梗塞或中風等併發症的風險。

  • 流感、新冠共伴增危險!專家籲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

    流感、新冠共伴增危險!專家籲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

    今年流感提早進入流行期,流感最常見併發症為肺炎,而「肺炎鏈球菌」是導致肺炎主要原因。今年全國侵襲性肺炎鏈球菌感染症累計達270例,創近6年同期新高,專家指出,流感或新冠患者若感染肺炎鏈球菌,住院及死亡風險均大增,呼籲65歲以上長者、19至64歲高風險族群,應及早完成兩劑肺鏈疫苗接種。

  • 結核病長者死亡率逾86%!長照機構染病風險高14倍

    結核病長者死亡率逾86%!長照機構染病風險高14倍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2023年結核病全國新確診者中,65歲以上長者超過6成4,死亡率更高達86.3%。在長照機構內,結核病發生率更是全國平均的14倍,原因在於住民免疫力較低,且長期群聚生活,會增加感染與傳播風險。結核病主要透過飛沫與空氣傳播,感染後不一定立即發病,可能進入「潛伏期」。在此階段,患者雖無症狀且不具傳染力,但當免疫力下降時,體內結核菌可能被激活,導致發病。

  • 亞洲流感疫情示警 連假出國先「超前部署」打疫苗

    亞洲流感疫情示警 連假出國先「超前部署」打疫苗

    「光輝十月」的出國旅遊與商務人潮攀升,適逢連假在即,預料將有新一波出入境人潮高峰。鄰近亞洲國家的流感疫情正快速升溫,公衛專家提醒,民眾出國前,最好「超前部署」完成流感疫苗接種,特別是19至49歲非公費疫苗族群,應先做好預防工作,才能保護自己也保護家中幼童與長輩。

  • 流感病毒多株流行 專家示警:曾染疫者仍需接種防重症

    流感病毒多株流行 專家示警:曾染疫者仍需接種防重症

    流感疫情持續升溫,根據疾病管制署最新資料顯示,2025年第40週(9/28-10/4)統計資料顯示,類流感門急診就診人次突破15萬人次,疫情明顯處於高原爆發期。雖第41週(10/5-10/11)因連假部分門診休診,全國類流感門急診就診人次仍高達13萬7千餘人次,顯示病毒傳播快速,社區流感傳播鏈尚未有效阻斷,疫情恐將持續處於高點。

  • 傳統流感疫苗對長者保護力不足 選對疫苗保護全家大小

    傳統流感疫苗對長者保護力不足 選對疫苗保護全家大小

    根據調查發現,孩童是家中流感最主要的「病毒散播者」,而長者則是重症及死亡的高風險族群!流感疫苗仍是目前預防流感重症死亡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不過,隨科技發展,已有傳統的「雞蛋型」以及「細胞型」、「鼻噴型」與「免疫加強型」等新式流感疫苗,醫師提醒應依照不同年齡、身體條件狀況,挑選合適疫苗才能有效降低風險。

  • 2025諾貝爾生醫獎由美、日3學者共享 研究免疫耐受性獲殊榮

    2025諾貝爾生醫獎由美、日3學者共享 研究免疫耐受性獲殊榮

    2025年諾貝爾生醫獎由美國學者布朗柯(Mary E Brunkow)、藍斯德爾(Fred Ramsdell)與日本學者坂口志文等3名學者共享,以研究周邊免疫耐受性獲殊榮。諾貝爾獎委員會說明,三人研究成果揭開人體的「調節性T細胞」(regulatory T cell,Treg)如何在體內控制免疫反應,防止免疫系統攻擊自身組織,對自體免疫病、癌症免疫療法等領域具有深遠影響。獎金瑞典克朗1100萬元由3人均分。

  • 70歲男逆齡回春了 細胞年齡才55歲 7習慣幫大忙

    70歲男逆齡回春了 細胞年齡才55歲 7習慣幫大忙

    人人都想看起來逆齡、健康老去,把習慣做對就有機會。一位70歲的男性,不只外表看起來只有50多歲,就連生理年齡也只有55歲,整個人相當有精神活力,而他能做到逆齡,不是靠神奇藥丸,而是把7大抗老習慣真正落實到生活裡,從飲食、睡眠、運動、心態,全面延緩老化。

  • 流感疫苗10/1開打 彰基籲及早接種、降低重症風險

    流感疫苗10/1開打 彰基籲及早接種、降低重症風險

    秋冬呼吸道病毒來勢洶洶,疾管署示警國內已提早在9月進入流感季節,公費流感疫苗將在10月1日起開打,彰化縣衛生局今年採購流感疫苗35萬8130劑、並開設866個診次供民眾施打,彰基醫學中心也將在當天同步開打,並提醒符合資格的長者、孕婦、慢性病患者,攜帶健保卡與證明文件及早接種,以降低死亡及重症風險。

  • 裝強波器也沒用  陳佩琪曝改清晨6點查行踨  怕柯文哲身體受不了

    裝強波器也沒用 陳佩琪曝改清晨6點查行踨 怕柯文哲身體受不了

    民眾黨前黨主席柯文哲日前以7000萬交保,並佩戴電子腳環;但柯妻陳佩琪日前透露,半夜幾乎都有監控中心打電話來查行蹤,且都是清晨3、4、5時左右,導致她跟柯文哲只能睡睡醒醒且有黑眼圈。陳佩琪22日再透露,今天變成清晨6時,但以他們這種年紀被叫醒,大概再也睡不著了,且現在家裡從不緊閉門窗吹冷氣,且加裝強波器,但仍不知為何總在清晨收訊不良,「再這樣下去,先生身體真的會承受不了。」

  • 退休教師突失智!真凶竟是隱球菌腦膜炎 死亡率近3成

    退休教師突失智!真凶竟是隱球菌腦膜炎 死亡率近3成

     一名88歲、原本頭腦清晰的林姓退休教師,今年初出現間歇性發燒與劇烈咳嗽,在短短3周內病情急轉直下,從生活自理退化至臥床不起,伴隨認知功能變差、失禁、反應遲鈍等症狀,家人一度以為是失智症急速惡化。經送往台中榮民總醫院詳細檢查後,驚覺元凶並非失智或中風,而是由隱球菌引起的「隱球菌腦膜炎」。

  • 澱粉吃不夠 當心危及免疫功能

    澱粉吃不夠 當心危及免疫功能

     看到澱粉就如臨大敵?這是許多癌症患者甚至一般民眾常見的飲食迷思。營養師指出,許多人在治療或日常保養中,大幅強調蛋白質的補充,卻忽略澱粉的角色,甚至認為澱粉會導致肥胖、癌細胞擴散等壞處,這樣的觀念並不全然正確。

  • 痣變大是皮膚癌嗎?醫曝「5大警訊」快檢查

    痣變大是皮膚癌嗎?醫曝「5大警訊」快檢查

    「醫師,最近發現我身上的痣變大了,是不是皮膚癌呀?」皮膚能夠保護身體免於外界刺激、調節體溫並感知環境,卻也可能產生各種病變,尤其「皮膚腫瘤」是不容忽視的問題。苗栗縣大千綜合醫院整形外科醫師陳國權提醒,皮膚腫瘤有些雖為良性,但仍可能因位置、大小或外觀影響生活品質,而惡性腫瘤若未及時處理,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 糖友感染皮蛇 住院率飆3倍

    糖友感染皮蛇 住院率飆3倍

     糖尿病患者若同時感染俗稱「皮蛇」的帶狀疱疹,住院率恐高出3倍!醫師提醒,糖友免疫力原本就較低,一旦帶狀疱疹病毒活化,不僅血糖控制容易失衡,病程更長、治療更複雜,甚至可能成為壓垮健康的最後一根稻草。

  • 沒喝咖啡、不滑手機還是失眠 第二大腦在作怪 吃對能改變

    沒喝咖啡、不滑手機還是失眠 第二大腦在作怪 吃對能改變

    晚上睡不好,有時可能不是咖啡喝太多、壓力太大,或頻繁滑手機所致,而是「第二大腦」腸道在作怪。醫師黃郁純指出,許多研究都強調腸道健康,對睡眠品質有幫助,二者也可能是互惠互利的關係,日常可以靠多攝取發酵食品、增加膳食纖維等4方法來改善腸道菌群。

回到頁首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