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創世紀詩社的搜尋結果,共10筆
臺灣新詩的發展源起於何時,一般以發表於一九二四年四月十日出版的《台灣》雜誌上的日文〈詩的模仿〉(四首),這一明顯的「點」作為起點,主要的論據是作者追風(謝春木,1902-1969)在詩末註明寫作日期為一九二三年五月二十二日,更早於施文杞發表在一九二三年十二月一日的《臺灣民報》第一卷第十二號〈送林耕餘君隨江校長度南洋〉,(施詩自註寫作日期為一九二三年十月十三日)。這是以作者自署寫作日期必屬真實無欺為其立論基準。當然,還可以比較這兩首詩使用的日文、中文,發表在雜誌或報紙所用以等待刊布的時間長度,題材的豐富感,文采的準確度,甚至於時代背景及其內涵,或者置放在時代長廊的亮點又是如何?
「台灣現代詩的啟發者」瘂弦在辭世2個月後,由《文訊》雜誌、洪範書店、創世紀詩社共同舉辦「溫柔之必要.肯定之必要-瘂弦追思會暨文學展」,文化部前後任部長李遠、龍應台,台北市文化局長蔡詩萍及眾多知名出版人、作家葉步榮、王榮文、蔣勳、林懷民、朱天文、林義芝等均出席,和碩科技董事長童子賢戲稱為近年「文學密度最高」的場合。
掀起新詩的時代思潮、現代詩大家瘂弦日前逝世,享耆壽92歲。他在1954年與著名詩人張默、洛夫創立創世紀詩社,並發行《創世紀》詩刊,對台灣現代詩的發展具有深遠影響,瘂弦從事報刊副刊編輯工作長達30餘年,許多重要作家都曾受其提攜。對於文壇巨擘的殞落,文化部長李遠表達深感不捨與哀悼,更強調大師風範讓人無限追思。文化部將呈請總統明令褒揚。
現代詩大家瘂弦於溫哥華時間11日逝世,享耆壽92歲,他在1954年與著名詩人張默、洛夫創立創世紀詩社,並發行《創世紀》詩刊,對台灣現代詩的發展具有深遠影響,他也從事報刊副刊編輯工作長達30餘年,許多重要作家都曾受其提攜。對於文壇巨擘的殞落,文化部長李遠表達深感不捨與哀悼,更強調大師風範讓人無限追思。文化部將呈請總統明令褒揚。
影響台灣現代詩深遠的文壇巨擘、第27屆台北文化獎得主瘂弦昨(11)日安息主懷,享耆壽92歲,文化局為這位台灣文壇瑰寶的離去表達追悼,並感念瘂公為台灣文壇帶來深遠影響,同時提攜無數文壇後輩,對台灣文化沃土的卓越貢獻;台北市文化局長蔡詩萍表示,謝謝您的副刊歲月,為台灣文壇,文化圈,樹立起許多標竿。
有「台灣現代詩啟發者」之稱的詩人瘂弦,於溫哥華時間11日逝世,享耆壽92歲。他參與創立「創世紀詩社」、出版「瘂弦詩集」,在台灣現代詩領域有著深遠的影響。
台灣現代詩啟發者瘂弦今天傳出過世消息,享耆壽92歲。「瘂弦」臉書今天凌晨發文,瘂弦安然自如的於溫哥華時間11日早晨回到神的家中。
《創世紀》詩社創刊於一九五四年十月,作為台灣歷時最久的詩刊,今年喜迎創刊七十周年,《創世紀》詩社社長古月表示,回顧當年,在那個難辛的年代,除了三位創始人,更由許多前輩詩人努力穿越時空,在生活中獲得心跳、情感和精神的同溫層,留下永恆的記錄,讓一本自籌的文學詩刊,發展成為全國最長壽的詩刊,隨著歲月就著日月星光的燈盞,映照七十年,殊非易事。
當我跟我的女兒陳頤表示希望其能更關注於外省文化議題時,記得她曾經問我說:「我只知道有客家文化,不知道有外省文化,我在生活中根本看不見這種文化,到底什麼是外省文化?」顯見當前外省文化(尤其是眷村文化)已經嚴重流失了。
謀代誌時,蓮仔會騎著機車,返回其記憶中的老家採摘田中的瓜果。那是其從小生長的地方,曾耕植著各種空花夢想、民俗禁忌、鄉野傳說,然而老屋在多年之前便已拆除,留下的舊地,一部分由五舅種植易活易長的農作──番薯、花生、絲瓜──大塊區域則淪為待墾的荒田。自蓮仔三十年前患病後,對於日常瑣事的記憶力便逐年降低,近幾年亦有多次迷路的紀錄。出門不喜帶手機,常要待其傍晚歸返才知道是日又去了哪裡。為了掌握行蹤,我刻意在她出門前先詢問去處,這才逐日摸清她日常晃遊的地圖——佳里鎮的番仔寮、海佃路的五舅家、安平老街、府城舊書冊、圖書館以及大灣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