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以下是含有參採指標的搜尋結果,共40

  • 北市社宅租金漲幅最高1200元 租約到期前2周才告知遭批倉促

    北市社宅租金漲幅最高1200元 租約到期前2周才告知遭批倉促

    為保障租屋族權益,內政部將提出《租賃住宅市場發展及管理條例》修正草案,房東若要漲租金須提前半年告知房客,不過北市議員黃瀞瑩指出,社宅租金調整過程過於倉促,承租戶於租期7月31日、8月31日屆滿前3個月提出續約申請,但北市住都中心7月15日才公告調漲租金,等同承租戶在租約到期前2周、1.5個月前才得知要漲價。北市都發局回應,預計年底邀專家學者檢討租金制度並研議修法草案。

  • 北市社宅租金漲幅最高1200元 租約到期前2周才告知遭批倉促

    北市社宅租金漲幅最高1200元 租約到期前2周才告知遭批倉促

    為保障租屋族權益,內政部將提出《租賃住宅市場發展及管理條例》修正草案,房東若要漲租金須提前半年告知房客,不過北市議員黃瀞瑩指出,社宅租金調整過程過於倉促,承租戶於租期7月31日、8月31日屆滿前3個月提出續約申請,但北市住都中心7月15日才公告調漲租金,等同承租戶在租約到期前2周、1.5個月前才得知要漲價。北市都發局回應,預計年底邀專家學者檢討租金制度並研議修法草案。

  • 最低工資審議 勞團籲最少3萬

    最低工資審議 勞團籲最少3萬

     最低工資可望連10漲?攸關全國勞工最低工資時薪及月薪最低工資審議會將在本月底召開,但新任經濟部長龔明鑫稱「過去的最低工資公式計算,至少今年來講不是那麼適當」引發勞團不滿,勞團4日召開記者會痛批,最低工資應達3萬元才能保障勞工基本生活所需。勞動部長洪申翰4日受訪時表示,「就是在傳達資方的想法」,最低工資需要納入勞資政學各方意見充分考量。

  • 龔明鑫「最低工資說」惹議  洪申翰駁:傳達資方的想法

    龔明鑫「最低工資說」惹議 洪申翰駁:傳達資方的想法

    最低工資審議會將於本月舉行,經濟部長龔明鑫稱,台灣的狀況是高科技產業很好,中小微、傳產則受到相當大的衝擊,最低公式在今年不是那麼適當,經濟部會努力爭取。勞動部長洪申翰4日受訪時表示,「就是在傳達資方的想法」,最低工資需要納入勞資政學各方意見充分考量。

  • 最低工資傳可連10漲?勞團呼籲月薪至少3萬

    最低工資傳可連10漲?勞團呼籲月薪至少3萬

    最低工資可望連10漲?攸關全國勞工最低工資時薪及月薪最低工資審議會將在本月底召開,但新任經濟部長龔明鑫稱「過去的最低工資公式計算,至少今年來講不是那麼適當」引發勞團不滿,勞團4日召開記者會痛批,台灣過去迷信降低工資促進經濟,呼籲應調整最低工資、並應達3萬元才能保障勞工基本生活所需。

  • 憂關稅談判衝擊工作權 勞團嗆包圍政院

    憂關稅談判衝擊工作權 勞團嗆包圍政院

     距離美國政府與各國完成關稅協商大限的寬限期7月9日僅剩幾天,台灣關稅談判至今尚未明朗,「台灣勞工因應關稅衝擊行動聯盟」4日聲明強調,最需要被確保為「工作權」,而不是把重點放在協助勞工重返訓練等工作權死去後的「喪葬補助」,若是台灣政府要把工作權變成交換籌碼,絕對會發動大規模動員全台灣各地的勞工包圍行政院。

  • 最低工資審議會示警 美國關稅、CBAM、匯率恐衝擊企業營運

    最低工資審議會示警 美國關稅、CBAM、匯率恐衝擊企業營運

    「最低工資審議會暨諮詢會聯席會議」4日召開,討論「參採指標變動情形」及「最低工資對失業率、物價及經常性薪資影響」研究,會中就有委員坦言,美國關稅、歐盟明年上路的CBAM(碳關稅)及匯率會影響企業營運,提醒調整最低工資時應關注。

  • 雞腿飯150不遠了?明年最低工資有望再調3%「只爽到3類人」網淚喊一起當中慘階級

    雞腿飯150不遠了?明年最低工資有望再調3%「只爽到3類人」網淚喊一起當中慘階級

    行政院主計總處上周三(28)日發布最新經濟預測,將今(2025)年全年經濟成長率(GDP)下修至3.1%,勉強「保3」,CPI年增率預測則為1.88%,低於2%警戒線,一般預料,CPI年增率1.88%將足額反映在最低工資調幅上,工商界應普遍可接受。

  • 學者:與其政府亂花 只好還稅於民

    學者:與其政府亂花 只好還稅於民

     2024年稅收超徵5283億元創紀錄,引發普發現金、還稅於民聲浪高漲。台北商業大學財稅系教授黃耀輝表示,財政部必須稅制改革、超徵稅收優先還債而不是拿來當特別預算、追加預算亂花,若都做不到,與其被政府亂花,只好還稅於民。

  • 財劃法修正 地方歧見大

    財劃法修正 地方歧見大

     《財政收支劃分法》攸關4400多億中央統籌分配稅款大餅,財政部4日再度邀集22縣市政府會商財源分配指標。會中在「財政努力」及「基本建設需求」兩大類細項分配指標獲大致共識,有所進展,但「支出節流努力」、「再生能源」及「污染防治」等三項建議指標則擺不平。另外,即使有共識的項目,在權重分配上也未喬定,都會與農業縣市歧見不小,財政部說這些都留待後續進一步溝通整合。

  • 最低工資9連漲 明年上路

    最低工資9連漲 明年上路

     勞動部4日召開首屆最低工資審議會,歷經長達4小時的勞資磋商後拍板,最低工資月薪為28,590元、時薪190元,調幅均為4.08%。後續勞動部將陳報行政院核定後公告實施,預計2025年元旦上路。

  • 新聞透視》看不到科學化數據 勞動部說了算

    新聞透視》看不到科學化數據 勞動部說了算

     最低工資法上路元年,原本外界期待能夠更科學化的討論最低工資,分析最低工資調整會如何影響未來的所得、通膨及勞動市場,但最後還是以2024年GDP年增率(經濟成長率)比較好,不能低於2023年漲幅的4.05%為由,經勞動部長何佩珊裁示後敲定4.08%漲幅,達成彰顯賴清德總統「照顧勞工」的最低工資法元年的政績。

  • 財劃法統籌款二會有進展     權重高低貧富縣市擺不平

    財劃法統籌款二會有進展 權重高低貧富縣市擺不平

    攸關4400多億統籌分配稅款大餅,財政部今(4)日再度邀集22縣市政府會商財源分配指標。會中在「財政努力」及「基本建設需求」兩大類細項分配指標獲大致共識,比上次有所進展,但「支出節流努力」、「再生能源」及「污染防治」等三項建議指標還擺不平。另外,即使有共識的項目,在權重高低分配上也未喬定,有貧富差距的都會與農業縣市歧見不小,財政部說都留待後續盤點,進一步溝通整合。

  • 最低工資審議會今登場 勞長:通膨衝擊低所得家庭

    最低工資審議會今登場 勞長:通膨衝擊低所得家庭

    首次最低工資審議會今(4日)登場!依最低工資法規定,最低工資審議會由21名委員討論,原則於隔年1月1日上路,勞動部部長何佩珊致詞時表示,很有榮幸與各位委員寫歷史,「感受到責任重大」,並提及今年以來基本面良好,但疫後通膨影響邊際勞工甚大,最低所得的20%家庭中有50%的收入要用於生活費支出,如何照顧邊際勞工最低生活水準是首要。

  • 最低工資挑戰9連漲 各界看好調幅4%起

    最低工資挑戰9連漲 各界看好調幅4%起

    基本工資有機會挑戰9連漲,首屆最低工資審議會將於9月4日於勞動部召開,也是總統賴清德上任後首次審議會,外界預期調幅約4%起。勞動部長何佩珊日前曾向媒體透露,今年消費者物價指數(CPI)高漲,以及經濟成長率表現不錯,相信「調升是預定方向」,不過最終調幅仍然視審議會成員討論。

  • 最低薪資調漲 勞方喊4%起跳

    最低薪資調漲 勞方喊4%起跳

     首屆最低工資審議會將於9月4日召開,這也是新內閣第一次要處理薪資調漲的問題,引起社會各界高度關注。審議會成員皆收到勞動部寄出的建議報告,據指出,調整報告雖未具體建議調幅,但表達基於今年經濟成長率與參採指標的增幅,建議最低基本工資應該調漲的立場。至於可能的幅度,目前勞資雙方仍在拉鋸中,可能落在3%至4%的區間內。

  • 勞長表態 最低工資有望連九漲

    勞長表態 最低工資有望連九漲

     勞動部確定9月4日召開最低工資審議會,是否有機會挑戰最低工資連九漲的紀錄,受外界關注。勞動部長何佩珊22日透露,勞動部期待能給勞工更多照顧,「調升是預定方向」,至於調幅多少,將由最低工資審議會決定。

  • 9/4開最低工資審議會 漲4%沒共識

     今年最低工資審議會已拍板於9月4日召開,邀請勞、資、政、學四方專家進行會議,並朝調漲方向前進。據指出,依照往例,勞資有共識朝調漲方向前進,但對調幅仍未聚焦。

  • 調最低工資 研究稱對物價影響小

    調最低工資 研究稱對物價影響小

     《最低工資法》2024年正式上路!勞動部26日邀集委員召開首次最低工資諮詢會,報告基本工資實施對經濟及就業狀況影響,勞動部官員轉述報告內容稱近5年基本工資調整有益於調高經常性薪資,對失業率及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影響則是微乎其微,依法第三季會召開最低工資審議大會,研究小組也將於大會前1個月提出調整建議,以利審議會討論。

  • 外界喊漲最低工資4%起跳 勞動部中旬先開諮詢會

    外界喊漲最低工資4%起跳 勞動部中旬先開諮詢會

     勞動部「最低工資審議會」預定第3季召開,決定明年最低工資。主計總處預測今年經濟成長率(GDP)3.94%、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2.07%,其中CPI年增率已達通膨警戒線以上,外界推估最低工資至少漲4%。勞動部昨回應,最低工資數額由「最低工資審議會議」決定,6月中下旬會先召開「最低工資諮詢會」審視研究小組提出研究報告,以利勞資雙方溝通與交流。

回到頁首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