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工具機訂單的搜尋結果,共30筆
機械業身處關稅及匯率升值兩大議題衝擊的海嘯第一排,尤其工具機業受創最嚴重。台灣機械工業公會21日舉行80周年國際高峰論壇,為機械業把脈,與會產學研專家認為,全球供應鏈重組,AI、機器人、淨零減排、半導體及無人機等領域,都是機械者可著墨的新商機。
在軟銀集團大漲的帶領下,8日收跌兩百多點的日經指數,9日一開盤就重新回到4萬8關卡以上,盤中一度漲到最高48,597.08點並創新高。最後,日經收在新高的48,580.44點,上漲845.45點或1.77%。另外,東證收3,257.77點,也漲22.11點或0.68%。
下週財經預告
東台(4526)積極布局半導體產業,在今年台灣國際半導體展首度展出刨平機、晶圓研磨減薄機等應用在半導體封裝測試的設備。挾此利多激勵17日股價上漲,外資與自營商聯手敲進212張,推升股價逆勢上漲2.7元,收37.55元,突破5、10、20及60日均線反壓。
經濟部22日公布6月外銷訂單567.7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加112.1億美元、年增24.6%,較上月減少2%。經濟部統計處指出,對美關稅拉貨潮正在收斂中,不過AI商機需求優於預期,使得上半年外銷訂單3,205.7億美元,年增6.6%,高於預期。與此同時,第二季外銷訂單1,711億美元,寫下歷年同季新高。
經濟部統計處公布6月外銷訂單567.7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加112.1億美元、年增24.6%,但較上月減少2%。經濟部統計處指出,對美關稅拉貨潮正在收斂,不過由於AI商機需求優於預期,上半年外銷訂單3,205.7億美元,年增6.6%,高於預期。同時第二季外銷訂單1,711億美元,寫下歷年同季新高。
受關稅提前拉貨潮帶動,經濟部統計處今(22)發布6月外銷訂單金額為567.7億美元,年增幅優於預期,達近25%。總計上半年收3205億美元,寫下歷來第二好的上半年。
經濟部統計處22日公布3月外銷訂單金額530.4億美元,年增12.5%。各界關注美國對等關稅政策的影響,統計處認為到4月外銷訂單數字出爐才見真章,如以目前廠商動向調查來看,因新興需求強勁、訂單此消彼漲,趨勢尚不明確,預期4月整體外銷訂單金額將較3月減少。
經濟部統計處22日公布3月外銷訂單統計,金額為530.4億美元,年增12.5%,累計首季訂單金額為1494.7億美元,年增12.1%,為歷年同期次高,統計處指出,3月僅少數廠商反映部分客戶提前拉貨,關稅戰不確定性持續,預估4月展望呈月減年增,但仍須密切觀察動向。
經濟部統計處22日公布2025年3月外銷訂單金額530.4億美元,年增12.5%;統計處指出,美國對等關稅政策的影響,必須要等到4月外銷訂單實際數字出爐,目前以廠商動向調查來說,因新興需求強勁,訂單此消彼漲,影響趨勢尚不明確。
程泰集團董事長楊德華表示,大家還在觀望川普政策,2025年上半年工具機產業還看不到景氣好轉跡象,預期工具機產業會重洗牌,體質好的工具機廠商會更強大;程泰2025年邁向成立50周年,集團營收挑戰兩位數成長。
機器人題材助攻,大銀微系統24日上漲2.0元以143.0元開出,追價買盤湧現,開盤24分鐘亮燈漲停,惟獲利回吐賣壓湧現而數度打開,直到9點59分才漲停鎖死,連續第二個交易日漲停。
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看好台灣多功能機器人前景,助長直得、上銀、鈞興-KY、大銀微系統、台灣精銳等精密機械類股,近期股價連番上漲,直得、大銀23日股價更是亮燈漲停。
近年全球供應鏈幾經劇變,先是川普在第一次美國總統任內發動美中貿易戰,掀起去中化與反全球化序幕;其後,新冠疫情、俄烏戰爭、以哈衝突相繼爆發,地緣政治與斷鏈危機進一步加速生產在地化、民主與韌性供應鏈的推展。
民生電價10月雖持續凍漲,但產業用電調漲12.5%,台中市議員林昊佑28日質詢指出,台中市產業用電每年將增加100億元支出,平均每家要多花50萬元電費,產業受得了嗎?市府經發局長張峯源表示,產業用電上漲增加製造成本,直接衝擊物價,會密切監控物價及產業衝擊。
民生電價雖持續凍漲,但產業用電調漲12.5%,台中市議員林昊佑28日質詢指出,台中市工業每年用電將增加100億元支出,產業受得了嗎?經發局長張峯源表示,產業用電上漲會增加製造成本,直接衝擊物價,且手工具機業受國際戰爭影響訂單下降,會向中央反映。
下周財經預告
儘管在AI教父黃仁勳的加持下,台灣機械設備商在8月21日的台北國際自動化工業大展中,提高不少能見度,但CTWANT記者訪查,多家業者透露現正「腹背受敵」的真相,「中國用傾銷搶低價市場,日本用低匯率搶高端市場,台灣業者好不容易打進的俄羅斯市場,也因烏俄戰爭受到美方壓力被禁止出口,簡直是頭大到不行!」
上銀集團總裁卓永財逐步交棒子女,退出經營第一線,旗下大銀微系統30日股東會全面改選董事,卓永財續任董事,但不再擔任副董事長,由二女兒卓秀瑜續任大銀董事長,卓秀瑜預期大銀營運逐季好轉,2024年業績可望優於2023年。
下周國際新聞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