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投資型壽險的搜尋結果,共32筆
壽險業今年業績亮眼,壽險公會16日公布,前九月新契約保費,除健康險年減6.3%獨憔悴、傳統型傷害險年增7.9%,其餘險種包括傳統型壽險、傳統型投資險與年金險等,全數呈兩位數增長;其中投資型保單新契約保費熱銷2,958億元、年增30.5%。
金融市場多頭氣勢旺,壽險業保單同步熱銷。壽險公會17日公布,壽險業今年前八月總保費收入計1兆7,150億元,年增逾一成,其中新契約保費收入為6,575億元、年增26.9%,續年度保費1兆574億元、小增2.3%。
金融市場多頭氣勢旺,壽險業保單同步熱銷。壽險公會17日公布,壽險業今年前八月總保費收入計1兆7,150億元,年增逾一成,其中新契約保費收入為6,575億元、年增26.9%,續年度保費1兆574億元、小增2.3%。
壽險保單買氣熱呼呼。壽險公會18日公布,今年前七月整體投資型保險新契約保費2,303億元,較去年同期大增41.6%;傳統型保險新契約保費3,532億元,年增25.2%。壽險整體新契約保費5,836億元,年增31.2%。
壽險公會公布壽險業上半年保費收入,新契約、續年度與總保費收入全面成長,新契約保費收入(加計負債)突破5000億元,達到5,061.8億元,年增35.1%;續年度保費8,119.2億元,年增6.9%;總保費收入1兆3,181億元,年增16.2%。
壽險公會16日公布統計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壽險業總保費收入達1兆1,953億元,年增14.3%,其中,新契約保費收入3,907.74億元,年增31.2%,單看6月新契約保費收入共903.28億元,銷售狀況超越4、5月份,明顯恢復到年初的狀態,但支撐6月新契約的主要來源是傳統型保單如美元利變型保單和分紅保單等,共進帳655.85億元,投資型則連三月衰退,6月僅247.44億元。
金管會提醒,投資型保單的種類及費用結構有多種形態,且相關的投資風險都是由保戶自行承擔、不保證獲利,消費者投保前應該先了解欲投保商品的風險和各種費用結構,謹慎選擇適合自己的商品。金管會提到,類全委保單雖由專業機構代操,但仍由消費者自行承擔風險,同時投保前也要注意配息、分配利益方式,避免誤入陷阱。
壽險業5月新契約保費收入再下滑。壽險公會最新統計出爐,今年前五月壽險業含負債項下收入的總保費收入達1兆599.68億元,年增12.9%,其中新契約保費收入4,158.55億元,年增35.8%,5月又以投資型保單新契約保費成長動能衰退較嚴重,僅251.87億元,年減7.9%,前五月年增率為65.1%,傳統型保單由分紅保單和美元利變型保單帶動銷售動能,年成長達19.8%。
壽險公會最新統計出爐,今年前四月壽險業含負債項下收入的總保費收入達8,663.54億元,年增16.2%,其中新契約保費收入3,448.16億元,年增44.2%,雖然4月投資型保單成長動能稍有減弱,但保費成長最多,年增達89.9%,傳統型保單則由分紅保單領銜,帶動整體傳統型保單成長21%。
川普引發的對等關稅之亂,讓市場依舊存在諸多變數,未來幾個月內市場的波動性仍會非常高,壽險業者建議,積極型保戶可透過投資型保單,在風險與收益之間建立一套可長可久、攻守兼備的保險策略。
壽險業今年第一季新契約保費收入表現亮眼!據壽險公會統計資料顯示,今年第一季壽險業總保費收入(含負債)達6,703.53億元,較去年同期5,592.52億元增加19.9%,其中新契約保費收入2,705.74億元,較去年同期1,788.44億元增加51.3%,其中,傳統型商品新契約保費收入1,488.94億元,年增19.8%,投資型商品新契約保費收入1,216.80億元,年增更是高達123.4%之多,持續成為壽險公司業績的扛霸子。
壽險業績看旺,前兩月新契約保費收入高達1,729億元,創五年來同期新高,主要來自投資型保單銷售增溫,前二月投資型保單達740億元,創近三年同期新高、年增1.6倍之多,同時因大型壽險今年來積極調升美元保單宣告利率,利變壽險等傳統型保單銷售也升溫。
今年開春壽險業績旺,壽險業元月新契約保費收入達到899.5億元,創下近三年同期新高,年增35%,其中投資型保單元月新契約保費收入來到378.9億元,年增逾1倍,成為1月成長最多的險種;傳統型保單也受惠於利變保單銷售增溫,1月賣逾520億元,已連續三個月賣破500億元大關。
今年以來全球股市多頭行情,帶動投資型保單買氣升溫,累計前三季銷量已突破2,000億元關卡。保經業者指出,今年投資型保單業績顯著成長,展望第四季,在國人對股市樂觀情緒持續的情況下,預期投資型保單銷量仍會維持。
資本市場走多頭,加上市場開始熟悉新制,投資型保單銷售走出谷底,前十月已賣出2,582億元,正式超過去年全年的2,565億元,擺脫去年創下七年新低的陰霾,今年要力拚重回3,000億元大關以上。
小編今天(23)日精選5件不可不知的國內外財經大事。央行出重拳打房,南部上市櫃建商中,以成屋銷售為主的永信建設第四季營收恐減40%,以預售案入帳為今年營收的華友聯、隆大、鑫龍騰、聯上實業的衝擊,相對較小。由於南部主要建商的負債比介於50%到70%間,財務體質尚稱健全,在整體市場成交量減少的情況下,建商將視情況,在售價方面「持平微調」,並考慮延緩推案,先建後售。
資本市場能見度提高,加上去年7月新制上路後已歷時一年,保險市場開始熟悉新制後,投資型保單銷量大舉回溫,8月賣出355億元、創13個月新高,尤其投資型壽險賣破130億元,創2022年以來的2年多單月新高。
投資型保單買氣在新制上路1年後逐步回升,金管會對此提醒,投資型保單種類及費用結構多元,且相關風險由保戶自行承擔、不保證獲利,對於消費者提出3點注意事項,呼籲投保前須確認自身保障需求、自行承擔投資風險、特別注意相關警語。
壽險業積極備戰2026年接軌兩大會計制度,加大保障型商品銷售比重,儲蓄險與還本險銷售少,加上近年主力集中在投資、利變型保險,上半年壽險滿期金約近290億元、小幅年增2%,去年滿期金僅648億元、創史上新低,今年仍應在600億元左右,滿期金全年給付不到千億元將成常態。
股市多頭,分紅保單與投資型保單好賣,上半年壽險誕生兩張百億元神單,分別是分紅保單及投資型壽險,反觀沒有一張利變型保單賣破百億元,主因美國遲未降息,美債殖利率在相對高位,美元利變保單升息還跟不上美債,罕見出現連兩年上半年沒有一張利變保單入列百億元神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