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撤出阿富汗的搜尋結果,共17筆
美國突襲伊朗,引發全球關注。美軍B-2轟炸機在美國時間21日攻擊伊朗,對處於地下深處的福爾多核設施投擲6枚「碉堡剋星」炸彈,每枚重達15噸。另外,美軍潛艦朝納坦茲及伊斯法罕2座伊朗核設施發射30枚「戰斧」巡弋飛彈。
美國總統川普上周五晚在戲劇性的清洗行動中,果斷開革了美國最高軍事將領,並撤換其他軍事高層人員,以確保擁有完全服從的五角大廈,以免重蹈第一任期中與軍事高層摩擦的覆轍。
美國總統川普與俄羅斯總統普丁日前通話後表示,結束俄烏戰爭的協商會立即開始,他隨後致電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說明美俄之間的通話內容。不過澤倫斯基事前受訪時卻擔心會被排除在美俄停戰協商之外,正在參與慕尼黑安全會議的歐洲各國防長也表達類似憂心,紛紛強調美俄之間的停戰協商,一定要有歐洲與烏克蘭的角色。何以故?
美國總統川普與俄羅斯總統普丁日前通話後表示,結束俄烏戰爭的協商會立即開始,他隨後致電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說明美俄之間的通話內容。不過澤倫斯基事前受訪時卻擔心會被排除在美俄停戰協商之外,正在參與慕尼黑安全會議的歐洲各國防長也表達類似憂心,紛紛強調美俄之間的停戰協商,一定要有歐洲與烏克蘭的角色。何以故?
據觀察者網報導,「阿富汗問題上,中美正在聯合國爭奪主導權。」香港《南華早報》今天(2月15日)刊文稱,自去年秋季以來,中國和美國在聯合國安理會的阿富汗問題上就僵持不下:中國「一反常態」,希望在相關決議發揮主導作用;而美國對此持反對立場,擔憂自身影響力削弱。
從政策上看,美國兩黨都有對軍事干預海外紛爭都有越來越排斥的想法,特別是不想讓選民覺得政府浪費納稅錢。從上任第一天起,拜登政府擺明了不再優先考慮中東問題,並小心翼翼地避免再次被拖入中東的混亂地區。二○二二年十月發布的美國《國家安全戰略》(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可以看到,拜登政府將先前在中東地區投入的資源,形容為分散了美國面對中國挑戰和限制俄羅斯的能力。其實,不只是拜登,雖然美國逐步在海外撤出資源的這條政策路線,看起來有點混亂而且不太一致,但只要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連續三任美國總統都在推動類似的工作。例如:歐巴馬在二○一一年宣布從伊拉克全面撤軍;川普與塔利班(Taliban)對美軍分階段撤出阿富汗達成協議,而拜登接續川普的路線,從阿富汗撤出,無論美國在北約的盟友對此有何看法,美國心意已決。正如拜登決定從阿富汗撤軍的演說中所強調的,美國的決定不僅僅是讓軍隊回國,而是要結束「用重大軍事行動重塑其他國家的時代」。民主、共和兩黨都強烈認為,對中東的干預,以及試圖推動建立民主政體的時代已經結束,中東地區顯然不再是美國的優先事項,取而代之的,是令美國擔心的中國。
美國總統拜登昨(13)日在總結任內外交政策政績的演說中稱,中國大陸經濟「永遠不會超越」美國,俄羅斯、中國、伊朗等變弱。他也敦促川普政府應對中國產能過剩,以及在清潔能源供應鏈的主導地位,稱這是美國「必須贏」的競爭。以下整理拜登本場畢業演說的8大重點。
美軍撤出阿富汗結束反恐戰爭年代,人類的戰爭並沒有因此真正結束,2022年2月俄烏戰爭爆發至今,人類社會似乎又進入另一個極端的年代,北約國家為防止俄羅斯勢力西進,傾全力地把武器送進烏克蘭戰場,進行了一場還看不到終點的代理人戰爭。
英國歷史學家霍布斯邦在他的巨著《極端的年代》中,描述20世紀,是人類興起了所能想像的最大希望,但同時也摧毀了所有幻望和理想的極端年代。尤其是他站在90年代的制高點,反思過去種種及未來茫茫之餘,看到瀰漫的氣氛乃是一種世紀末的悲觀心情。
美國總統拜登從政逾50年,歷經多番挫折才攀上權力巔峰,沒想到今年面臨人生最後一戰,其任內成就未能轉化為政治支持度,高齡也成了拜登的最大敵人,最後形勢比人強,拜登不敵黨內逼宮難堪退場,時不我予。
美國總統拜登成為該國56年來首位不競選連任的在任總統,他從政逾半個世紀,由史上最年輕參議員、副總統再到最高齡總統,一步步走到世界權力巔峰,公職生涯有成功也有失敗,最終因81歲的高齡引發健康和認知能力疑慮,在黨內逼宮壓力下選擇退選。
伊朗13日首度直接攻擊以色列,引發全球關切,以色列與美國等密切協調合作,成功化解了99%攻擊,由於各方節制,到目前為止沒有出現衝突升高跡象。中東戰亂與台海情勢背景不同,不宜類比,但戰爭本質不變,台海一旦有事帶來的將是災難性後果,民進黨政府拒絕面對現實,台灣將難以擺脫戰爭威脅的陰影。
伊朗從本土對以色列發動史無前例的武裝攻擊,美國總統拜登如臨大敵,率領國安團隊坐鎮白宮戰情室。從軍事角度而言,這個事先預警,昭告全球的軍事行動僅造成極少數人員受傷,看似一場煙火秀,卻可能是中東權力結構的拐點,外溢效應波及世界秩序。
伊朗從本土對以色列發動史無前例的武裝攻擊,美國總統拜登如臨大敵,率領國安團隊坐鎮白宮戰情室。從軍事角度而言,這個事先預警,昭告全球的軍事行動僅造成極少數人員受傷,看似一場煙火秀,卻可能是中東權力結構的拐點,外溢效應波及世界秩序。
駐紮在約旦東北的美軍基地遭無人機襲擊,造成3人死亡、34人受傷,伊朗扶植的「伊拉克伊斯蘭反抗運動」承認發動攻擊。大選年,傳出美軍傷亡事件,將造成拜登總統沉重的政治壓力。拜登一直避免與伊朗發生直接衝突,不想引爆大規模戰爭,但這次恐怕必須出手。
駐紮在約旦東北的美軍基地遭無人機襲擊,造成3人死亡、34人受傷,伊朗扶植的「伊拉克伊斯蘭反抗運動」承認發動攻擊。大選年,傳出美軍傷亡事件,將造成拜登總統沉重的政治壓力。拜登一直避免與伊朗發生直接衝突,不想引爆大規模戰爭,但這次恐怕必須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