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榮鼎諮詢的搜尋結果,共15筆
中國汽車近年積極向海外擴張,根據最新統計,上半年中國汽車出口目的地前3名分別為墨西哥、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以及俄羅斯。其中俄羅斯跌幅巨大,與去年同期相比降幅達59.2%,專家分析可能與報廢稅與俄羅斯推動汽車本土生產有關。另一方面,今年上半年,28個歐洲國家的新車註冊中,有5.1%為中國品牌,創歷史新高。
在市場飽和、價格戰競爭的背景下,中國電動車產業紛紛加重海外投資。根據榮鼎諮詢(Rhodium Group)18日發布的報告顯示,去年中國電動車企業的海外投資總額達160億美元,首次超過國內的150億美元。另外,中國汽車流通協會近日發表的報告指出,今年上半年僅3成的中國汽車經銷商完成銷售目標,另有超過一半虧損。
大陸電車供應鏈企業去年海外投資約160億美元,略高於國內150億美元的投資額,打破之前多年約80%投資集中在大陸境內的格局。報告分析認為,這反映了大陸市場的飽和,以及車企希望藉由國際化以獲取更高回報。
據觀察者網報導,「華盛頓和北京之間的『貿易休戰』目前可能會持續下去,但中國對其他地方正在發生的事情越來越警惕:美國試圖努力達成可能將中國企業從全球供應鏈中孤立出來的交易。」當地時間7月2日,彭博社報導指出,在7月9日關稅緩徵90天即將到期之前,美國官員目前正同亞洲和歐洲的主要貿易夥伴深入談判,以推動達成新的協議,而其中將包括針對中國的限制內容,或確保對方承諾跟隨美國在貿易領域一同對抗中國。
大陸《環球時報》24日報導,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23日應約與德國總理梅爾茨通電話。此前一天,習近平應約與法國總統馬克宏通電話。大陸國關學者專家表示,中歐領導人通話互動有助於增進彼此瞭解、深化政治互信,為雙邊關係的穩定發展奠定堅實基礎,給動盪的世界帶來信心。
在川普動搖美國的盟友關係、築起關稅高牆引發全球經濟動盪,從而給世界注入混亂之際,中國試圖向世界推銷其一貫的信息:中國將是動盪時期維護全球穩定的力量。但隨著習近平本週前往莫斯科與普丁會談,這個說教更難讓人接受,在拉攏歐洲對抗美國與力挺普丁之間,中國很難兩邊兼顧並取得平衡。
歐盟可能在美國之後對進口的中國電動汽車徵收關稅,不過在中國有大量業敄的德國大型車企認為,對中國電動車加徵關稅並非上策,如果中國政府祭出反制措施,會傷及德國汽車產業。
美歐政府對強勢出海的中國大陸電動車產業連環出招,此舉卻引發歐洲業界擔憂。儘管面臨中國電動車低價出海競爭,歐洲車企仍認為,加徵關稅無法有效保護當地企業,反而恐引發新一波貿易戰,使歐洲汽車業者蒙受更大的損失。
在美國大幅提高中國新能源汽車關稅後,全球陷入一片對中國電動車的恐懼氣氛中。但是,同樣面臨中國電動車低價競爭壓力的歐洲汽車業者認為,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徵關稅並不能有效保護歐洲汽車產業,反而因此可能引發貿易戰,讓歐洲的汽車業蒙受更大的損失。
中國生產的電動車大舉出口,引發全球關注並啟動調查,是否將擠壓本國業者的生存空間。為繞過西方限制,中國加大電動汽車價值鏈上的對外直接投資。此外,義大利政府表示有條件歡迎中國汽車製造商,但也同時關注不公平競爭的問題。
據美國之音引述路透報導,設在紐約、以中國大陸研究著稱的盈利性智庫榮鼎咨詢 (Rhodium Group) 的一項報告顯示,隨著西方國家加緊對中國大陸專注生產及債務驅動發展模式的審視,中國大陸在電動汽車價值鏈中的外向直接投資(FDI)2023年可能創下新紀錄。
大陸將「穩外資」視為今年經濟工作重點,中國歐盟商會上海分會主席代開樂(Carlo D’Andrea)指出,過去幾年,中小外企對中投資大幅減少,強調中國要吸引外資,須要重視中小外企的需求。而對於德國2023年對中直接投資的金額創新高,專家分析,德中經濟掛鉤之深,「去風險化」本就不可能一蹴可及。
中國大陸將「穩外資」視為今年經濟工作重點,中國歐盟商會上海分會主席代開樂(Carlo D'Andrea)指出,過去幾年,大的跨國公司對中投資有所增加,但來自中小外企的投資大幅減少,降幅遠高於大型跨國公司。他認為,中國要吸引外資,須重視中小外企的需求。
大陸經濟低迷,新增投資減少,外資企業還出現當地業務縮小或撤出的狀況。官方數據顯示,外資企業2023年對中直接投資淨流入330億美元,比上年銳減8成,連續兩年減少,創下中共前領導人鄧小平1992年「南巡講話」主張堅持改革開放路線後的30年低點。
大陸國家外匯管理局18日公布2023年國際收支數據顯示,外資企業的直接投資降至30年來最低水準。由於經濟低迷,大陸新建工廠等新增投資減少,還出現了中國業務縮小或撤出的狀況。日媒指出,受間諜查處引發的擔憂和美國對中管制影響,外資遠離中國的事態仍在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