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槍支暴力的搜尋結果,共15筆
震驚全美的保守派網紅柯克槍擊案嫌犯羅賓遜(Tyler Robinson)16日以視訊方式首次出庭,畫面中他面容憔悴、鬍鬚未剃、身著深綠色防自殺保護服,法官宣讀指控並告知可能面臨死刑時,他面無表情但專注聆聽。下次庭審將於本月29日舉行,羅賓遜將繼續還押,不准保釋。
新華社報導,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傅聰美東時間24日在聯合國安理會關於聯合國與伊斯蘭合作組織合作問題公開會上發言,駁斥美國代表涉疆謊言。
星期一,美國最高法院駁回槍支權利提倡者的上訴,他們試圖推翻馬里蘭州法律針對突擊步槍和大容量彈匣的禁令,意即「禁用AR-15步槍」。這項判決是槍支管制者的重大勝利,現在,至少在馬里蘭州,擁槍者不得使用AR-15這一類的高殺傷力突擊步槍。
川普將再度入主白宮,敗選的民主黨總統候選人賀錦麗台灣時間今天凌晨5時許發表敗選全國演說。她表示,這次選舉的結果不是我們想要的,她理解支持者的情緒,但國家需要接受選舉結果。她還表示,已經致電川普祝賀,並向他強調「我們將進行和平的權力轉移」。
美國馬里蘭州最大城市巴爾的摩(Baltimore)發生嚴重槍擊,由於似乎有多人開槍,因此可能更像是一場街頭槍戰,實際情況待查。當地警方稱,已知1人死亡、7人受傷。
美國醫務總監莫西(Vivek Murthy)當地時間25日宣布槍支暴力為公共衛生危機,呼籲加強槍支管控,包括禁止攻擊型步槍。
中國大陸外交部發言人林劍6月12日主持例行記者會。澎湃新聞提問,美國國土安全部11日發表聲明,以涉嫌「強迫維吾爾族人勞動」為由,將三家中國企業列入「強迫勞動清單」,禁止進口它們的產品。對此,林劍表示,中方堅決反對,強烈譴責。
大陸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日前發表《2023年美國侵犯人權報告》,以事實和數據揭露美國侵犯人權真相,批評美國推強權政治、濫用武力,人權狀況惡化。《報告》敦促美國政府,採取切實舉措,破解美國人權困局,回應美國人民期待和國際社會關切。
新華社報導,大陸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9日發表《2023年美國侵犯人權報告》,以事實和數據揭露美國侵犯人權的真相,敦促美國政府採取切實舉措破解美國人權困局,回應美國人民期待和國際社會關切。
美國共和黨前總統川普18日對數千名擁槍者發表談話。他承諾,若再次入主白宮,他將廢除民主黨總統拜登制定的槍支管理條例。與此同時,拜登在關鍵搖擺州喬治亞州警告說,川普的「精神錯亂」是對美國民主的威脅。
在疫情之後,中國家長對送孩子出國留學的興趣正在回升,但有跡象顯示,幾十年來估計有300萬中國學生去的美國可能正呈現下降趨勢,美中關係同時正在受到地緣政治變化的影響。
美國密西根州少年伊森.克魯布里(Ethan Crumbley)2021年持槍在校園掃射,造成4死7傷。事後伊森的父母被指控4項過失殺人罪,法院14日判決他的父親有罪,而他的母親上個月也被判了同罪。這是美國史上首次有父母因孩子犯下校園槍擊案,而遭到過失殺人的指控。
新華社13日發布時評〈打「中國牌」治不了「美國病」〉指出,美國總統拜登日前在國會發表國情咨文,這位承諾「不會讓中國超越美國」的總統再次毫無意外地提及中國,稱美國希望與中國競爭,而不是衝突,同時聲稱「在21世紀的競爭中,我們更有能力戰勝中國或其他任何人。」雖然涉中篇幅不多,但字裡行間「對抗中國」的底色依然明顯。表明盡管當前中美關係出現緩和跡象,但美國把中國作為「最主要競爭對手」和「最嚴峻的地緣政治挑戰」定位不會改變,兩國關係重返健康穩定軌道的互信基礎依然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