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母龜的搜尋結果,共14筆
海生館11日攜手高雄市政府、海巡署、海洋保育署及屏東後灣在地居民,共同在後灣沙灘舉辦欖蠵龜野放活動。18日上午9時30分,同樣將在後灣沙灘野放另一隻綠蠵龜「拿鐵」,海生館邀請大家一起參與海龜野放活動,見證康復海龜重返蔚藍大海的重要時刻。
一頭保育類海龜今(16)日上午,被出海巡航的澎湖海洋志工隊發現已死亡,並漂浮在馬公四角嶼與風櫃尾中間水域。由於龜甲上明顯有破損,且事故海域為出入馬公港主要航道區,每日船隻出入頻繁,因此研判遭到船隻螺旋槳擊中喪命成分居大,因此依法通報農漁局及環保局。
低軌衛星通訊在俄烏戰爭中一戰成名,不僅突破戰地瓶頸,更克服天災與海底光纜遭破壞的限制,成為全球通訊的新希望,隨著發射量急遽攀升,市場成長速度直逼AI與5G。
海洋保育署公布最新海龜產卵盤點成果顯示,今年自2月至7月多處海域與沙灘皆傳出母龜上岸產卵喜訊,復育成果顯著。包括屏東墾丁、小琉球、台東蘭嶼、東沙島、澎湖望安及南沙太平島等6地均有母龜產卵的蹤跡,是近4年來首度出現全面繁殖的紀錄,6地累計已有96隻母龜產卵,比去年同期的89隻還多,更遠高於2022年25隻、2023年29隻,產卵母龜數量也是4年來同期新高。
台灣海龜產卵季進入尾聲,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調查顯示,自4月以來,墾丁、小琉球、蘭嶼、東沙、澎湖望安與南沙太平島等6處棲地,母龜產卵數量普遍高於往年,創下近年新高,被形容是「龜」影重重的一年,顯示保育工作已逐漸見效。
澎湖旅遊旺季又來了,此篇整理分享了10處非主流景點,讓遊客輕鬆走跳澎湖時還能愜意地拍網美照;這些景點遊客較少,騎摩托車都能到,每個景點都會以攝影的角度,提供適合拍照的到訪時間,方便遊客安排行程動線。
繼墾丁、綠島相繼傳出珊瑚產卵喜訊後,離島澎湖七美臥牛灣、西嶼后螺等海域從3日起,也陸續有珊瑚產卵紀錄,在5日澎湖海上花火節登場前夕,揭開海上粉紅派對序幕。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17日公布最新調查成果,發現南沙太平島的綠蠵龜產卵數量驚人。去年6至9月分,共記錄141隻母龜上岸產卵,累計221個卵窩,遠高於台灣其他產卵地的紀錄,且清一色產卵的都是綠蠵龜。此發現不僅突顯了南沙太平島作為海龜重要繁殖場域的價值,也再度喚起對棲地保育的關注。
康芮颱風撲台前夕,離島澎湖西嶼鄉竹灣濱海公路旁沙灘上,30日早上卻發現一具被潮水推到沙灘上的保育類綠蠵龜屍體。因龜身已見腐壞,推測在海上死亡漂流已有一段時間,才被風浪帶上岸。
不畏康芮颱風外圍環流影響,澎湖今(29)日在馬公市嵵裡沙灘野放4頭救護收容的海龜(2頭綠蠵龜、2頭欖蠵龜),但不知是海龜覺得颱風將至不想現在回大海還是怎樣,4頭海龜都近海情怯,不想爬入海,只好靠著保育人員一頭頭抬他們下海,其中一頭欖蠵龜下海後還在海面上徘徊「懶得動」,甚至回頭往岸上,最後保育人員只好將牠撈起帶回繼續照護檢查。
行政院副院長鄭麗君、海洋委員會主委管碧玲與屏東縣副縣長黃國榮等人,15日下午在小琉球主持海洋保育署舉辦的海龜野放活動,並以「友善路燈」、「船速減慢」、「友善產卵棲地」、「保育傅承」及「在地守護 」等五項友善環境措施作為目標保護海龜,同時也為首次參與海龜巡護工作的在地小小巡查員們授證。
澎湖縣望安島綠蠵龜產卵棲地保護區,23日傳出今年首窩產卵喜訊,由於剛好是5月23日世界烏龜日,令保育人士振奮。澎湖縣政府農漁局表示,保護區內的沙灘有上岸爬痕,目前已劃定保護,將持續追蹤母龜孵化情形。
今年3月1日從法國Le Parc des Felins貓科園抵達台灣的2隻雌馬來虎,經過2個多月的檢疫與適應,11日於台北市立動物園正式與大家見面。而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首度於屏東縣小琉球為綠蠵龜TW4425安裝衛星發報器,希望透過定位資訊,掌握海龜生活情形。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與海洋生物博物館、台灣咾咕嶼協會於10日在屏東縣小琉球肚仔坪為今年第一隻產卵綠蠵龜(Chelonia mydas)安裝衛星發報器。這是海保署首次於小琉球做產卵母龜洄游追蹤,希望透過後續定位回報資訊,提升對小琉球產卵母龜於產卵期間、產後洄游路徑及其覓食棲地的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