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以下是含有民主和人權的搜尋結果,共29

  • 德媒專訪  蕭美琴:對等尊嚴相互尊重  願和大陸對話交流

    德媒專訪 蕭美琴:對等尊嚴相互尊重 願和大陸對話交流

    副總統蕭美琴日前接受「德國第一公共電視台」(ARD)節目專訪時表示,德國是台灣非常重要經濟夥伴,亦是台灣在歐洲最大貿易夥伴之一,期待繼續深化台德雙邊夥伴關係,雙方在微電子領域已有廣泛合作,隨著人工智慧(AI)的擴展和全球科技需求的增長,未來將有更多合作機會。

  • 海外看世界》後李光耀時代:分道揚鑣的政治道路?(陳納慧)

    海外看世界》後李光耀時代:分道揚鑣的政治道路?(陳納慧)

    將政治領袖神化的現象並不為中國或亞洲所獨有,西方歷史上也崇拜過全能的英雄。但隨著近代民主制在西方的全面確立,以個人意志力主導國家的全能英雄被體制中的政治家所替代。像美國總統,儘管在事實上擁有至高權力,也還是可替代的普通人,而不是獨一無二的神。強人政治和英雄主義得以在亞洲近代史上繼續盛行,主要有兩方面因素:一是這一區域的發展狀況;二是亞洲的政治文化傳統。

  • 川普改組外交使團  解雇千名員工

    川普改組外交使團 解雇千名員工

    路透社13日報導,美國總統川普開始對外交使團進行前所未有的改革,國務院11日開始解僱1350多名駐美僱員,此舉是川普為確保美國外交政策與其「美國優先」理念保持一致而尋求的第一步。

  • 傳美擬關非洲使館 盧比歐否認

    傳美擬關非洲使館 盧比歐否認

     《紐約時報》指出,美國川普政府一項草案提議對國務院作出徹底改革,包括關閉非洲大陸各地大多數大使館和領事館。美國務卿盧比歐20日在社群平台X發文,指該報導為「假新聞」,還稱《紐時》為假新聞的受害者。不過,《法新社》等多家外媒隨後也跟進報導,證實看過相關文件。

  • 紐時:川普政府草案要求改革國務院 關閉非洲大多數使領館

    紐時:川普政府草案要求改革國務院 關閉非洲大多數使領館

    美媒指出,美國川普政府草案提議對國務院作出徹底改革,包括取消國務院在非洲的大部分運作,關閉非洲大陸各地大多數大使館和領事館。

  • 台灣移工權益問題30年未解 民團籲「納入勞基法保障」

    台灣移工權益問題30年未解 民團籲「納入勞基法保障」

    根據桃園市群眾服務協會統計,台灣約每6位移工婦女中,就有1位會經歷過性暴力,其中家護移工是最容易遭受性暴力的一群人,單是這個領域就有90%的案件記錄在案,民團呼籲,應實施公平聘僱擺脫仲介費,減輕移工的債務拘束,並將移工納入勞基法,且必須對性暴力受害者給予更大的支持,確立移工應享有的生育權。

  • 國安會期攻防 藍擬提對應法案 白喊嚴審

    國安會期攻防 藍擬提對應法案 白喊嚴審

     民進黨發起大罷免,二階段連署是場硬仗,在野黨認為,民進黨端出國安議題,想力催大罷免。立法院國民黨團書記長王鴻薇指出,國民黨會提出對應法案,不會全盤接受民進黨版本,也會續推民生法案,不會因民進黨而打亂步調。民眾黨團總召黃國昌則表示,民進黨為鞏固雙少數政權,無所不用其極撕裂台灣,民眾黨絕對不會同意這樣的作法。

  • 川普根本不在乎會不會傷害別人

    川普根本不在乎會不會傷害別人

     川普反覆無常,政治立場不拘一格,各色皆有,絕非傳統的共和黨觀點。他長期表達貿易保護主義的立場,還抱怨盟友佔美國便宜,藉機煽動仇恨,鼓吹民族主義。他在競選時成為首位挑戰一九四五年後自由國際秩序共識的主要候選人。我曾對此發表文章探討,刊登於二○一七年初的《外交事務》上。川普就任總統後,軟化了一些反傳統的安全思想,但仍然依據許多競選主題施展外交政策。他建議日本和韓國發展核武,不必與美國結盟。他還退出了《巴黎氣候協定》(Paris Climate Accords),拒絕歐巴馬談判達成的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貿易協議,削弱世貿組織,重新談判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對盟國進口的鋼鐵和鋁徵收國家安全關稅, 對中國徵收各類關稅,退出歐巴馬和美國盟友談判達成的限制伊朗的核子協議,批評北約和七大工業國組織,並讚揚侵犯人權的獨裁領袖。川普於二○一七年十二月發布了第一份《國家安全戰略》(National Security Strategy),在質疑多邊體制和全球貿易的同時,著眼於美中的強權競爭上。這比他某些口頭陳述的更為溫和。其中一位主要作者告訴我,說他認為川普沒有讀過或理解它。

  • 美參院外委會推動法案要求正式終止香港特殊待遇

    美參院外委會推動法案要求正式終止香港特殊待遇

    美國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主席、民主黨籍的馬里蘭州聯邦參議員本·卡丁(Ben Cardin)推出《2024年香港政策法》,尋求更新《1992年香港政策法》,正式取消依據美國法律而給予香港的特殊待遇。

  • 川普2.0和美國霸主地位

    川普2.0和美國霸主地位

     川普繼克利夫蘭之後成為美國第二位連選連任失敗但4年後又「捲土重來」的總統。美國在克利夫蘭第二任期打下了美國海外擴張的基礎,他離開白宮不久,美國就拿下了去遠東的中轉站夏威夷群島,吞併了菲律賓和古巴,進入左翼歷史學家所說的「帝國主義時代」。從目前看,川普的第二任期也會對美國的國際地位產生巨大的影響。

  • 台海非熱點 美選民更關心內政

    台海非熱點 美選民更關心內政

     距離美國總統大選投票日不到一個星期時間,不少人納悶,美中關係緊張,但是為何中國和台海問題並沒有成為2024年大選中的熱點?其實,美國人主要關心經濟和移民等內政議題,川普就算提到中國大陸和台灣,也是著重在關稅、半導體等經濟議題,面對美國可能的政策變化,台灣需提早因應。

  • 前總統蔡英文出席公元兩千論壇演說  呼籲團結堅持民主價值信念

    前總統蔡英文出席公元兩千論壇演說 呼籲團結堅持民主價值信念

    前總統蔡英文今(14)日出席第28屆公元兩千論壇,以「證明民主的決心與韌性」(Proving Democracy's Resolve and Resilience)為題發表演說。她說,台灣站在威脅主義威脅的最前線。50多年來,面臨來自中國共產政權的持續威脅。她呼籲民主國家透過團結、共同努力,堅持對民主價值的信念。

  • 中評智庫》菲馬可仕南海政策的域外因素(陳本鏗)

    中評智庫》菲馬可仕南海政策的域外因素(陳本鏗)

    2022年6月,馬可仕上台後,菲律賓在南海問題對華態度轉趨強硬,升級與美國的戰略安全關係,不斷挑戰中國南海主權和權益。 南海仲裁案裁決的負面效應,正從國際輿論和法律制度層面,向南海立場爭議、海洋侵權行動甚至引發軍事衝突等層面延伸。 2024年6月17日,中菲兩國在南海仁愛礁附近發生衝突,給中菲關係發展蒙上重大陰影分析馬可仕上台後菲律賓南海政策演變以及影響因素,並提出相應對策建議,對中國政府維護南海主權和權益,具有重要意義。

  • 吉米卡特慶祝100歲生日 成為首位百歲美國總統

    吉米卡特慶祝100歲生日 成為首位百歲美國總統

    美國前總統吉米卡特(Jimmy carter)在星期二慶祝他的 100 歲生日,使他成為第一位達到這一歲數里程碑的美國總統。同為民主黨籍的現任總統拜登()特別獻上祝福,表示「非常欽佩這位前輩」。

  • 紀念921  美日台聯手協助他國災害防範和應對

    紀念921 美日台聯手協助他國災害防範和應對

    9月21日是921大地震25週年,美國在台協會AIT處長谷立言與日本台灣交流協會代表片山和之,合作錄製一段影片,以中文發聲,紀念921地震中台灣所展現的堅毅與韌性,並對這起強震中奪走的2,415條寶貴生命及11,305傷患,表達哀悼。

  • 921地震25週年  美日代表同錄影片紀念台灣的堅毅與韌性

    921地震25週年 美日代表同錄影片紀念台灣的堅毅與韌性

    今天是921地震25週年,美國在台協會(AIT)處長谷立言與日本台灣交流協會代表片山和之共同錄製影片,紀念921地震中台灣所展現的堅毅與韌性。兩位代表也共同回憶包含在921、莫拉克颱風及日本311地震時,三方之間彼此援助的情景,以及疫情爆發時台灣捐贈口罩乃至於後續美日捐贈疫苗回報的善的循環。「台灣、日本和美國團結一致,更加強大」。

  • 國戰會論壇》中美外交「通達」:軍事競爭、台灣問題(周忠菲)

    國戰會論壇》中美外交「通達」:軍事競爭、台灣問題(周忠菲)

    上篇圍繞「身分政治」,分析了為什麼是蘇利文來華,指出中美以外交「通達」方式,進行了某種相互都看得見的互動,這樣的開始是有積極意義的。但作為外交「通達」關係中最重要的軍事競爭關係與台灣問題,中美在對戰略溝通的「理解」方面,難有「共識」,因此,看上去沒有那麼順暢。但也顯示了「通達」。

  • 展現數位民主實力 全球最大數位人權會議明年在台舉行

    由公民社會發起的全球最大科技與人權會議「全球數位人權大會」將於2025年2月24至27日來台舉辦。數位發展部20日與該會議主辦單位「即刻連線」簽署合作意向書,預期將有150國、3,000名產官學專業人員來台,共同探討人工智慧、數位治理等議題。

回到頁首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