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氫技術的搜尋結果,共70筆
台達電上周在Energy Taiwan 2025國際智慧能源週,以「賦能永續,驅動未來」為核心理念,展示整合多重來源、分散式能源管理及雙向電力傳輸的完整智慧電網應用體系。
台達電(2308)於Energy Taiwan 2025展出整合旗下能源解決方案與服務,呈現多來源、分散式、雙向傳輸的智慧電網應用場景,涵蓋AI資料中心、高耗能廠辦、電網級應用、兆瓦(MW)充電基礎設施與能源顧問服務。
華城電機是台灣變壓器產品容量最大、電壓最高的重電廠,並且是台灣唯一具備生產500kV等級超高壓電力變壓器技術實力的變壓器大廠。鐙鋒氫科技以甲醇與水重整製氫技術發電,結合太陽能板可全天供應特殊用電,另勁芯電池採用與Tesla同級的車規鋰鐵電芯,兩小時快充、2.4kW高效輸出,支援市電與太陽能充電。而台隆節能的熱交換系統及AI智慧水塔系統,除了節能、節電,還能冷卻水塔、除垢、除藻,還能淨化水質。本展「綠色科技館」及「循環經濟區」,展示16家智慧能源、永續生活、節能環保,及綠色建材的多元技術與解決方案。
中央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研究所與永續與綠能科技研究學院師生團隊,由永續學院去碳學程主任洪緯璿帶領,於東元科技文教基金會與台灣大學所主辦的「2025 Net Zero Tech 淨零排放科技國際競賽」中,以作品「Development of an Integrated System for Catalysts and Electrolysis Equipment」,榮獲國際組冠軍殊榮。
大陸據《科技日報》報導,近日,安徽萬瑞冷電科技有限公司(萬瑞冷電)自主研製的低溫精製及脫氖裝置在陝西延安天然氣提氦項目現場,完成工程驗收。該裝置產出氦氣純度達到99.99997%(6N9級),氖氣雜質含量低於0.3ppm。作為大陸國內首套從天然氣中提取6N9級超純氦氣裝置,這一成果,標誌著大陸在低豐度天然氣提氦領域實現重大突破。
在淨零碳排與ESG永續浪潮下,半導體製程升級不再只是效率與良率的競逐,更是企業責任與環境使命的實踐。
中央政府為達成2050淨零碳排目標,喊出要率先在2030年達成市區公車電動無碳化目標,交通部與財團法人車輛安全審驗中心,今(22)日在高雄展覽館舉辦「大客車淨零移動論壇」,吸引超過500位產官學研代表與會,現場展出國內業者研發的9輛電動巴士、3輛台日韓業者的氫能巴士,並開放民眾試乘體驗。
東聯(1710)、中石化(1314)為強化利基轉型能量,推動電池、半導體、5G通訊等應用商機。東聯將製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回收再製成高純度CO2,供應工業、食品及電子產業,其中半導體等級CO2已開始穩定供應,毛利率遠高於工業及食品級,有助提升整體獲利。
傳統觀念認為氫氣易燃易爆,十分危險,但隨著科技的發展,氫氣已成為可再生、清潔、高效的新能源,普遍應用於工業生產,並進入人類日常生活。氫能產業已成為國家競爭力指標之一,大陸氫能生產與消費均快速成長,2024年突破3650萬噸,規模穩居世界第一。
傳統觀念認為氫氣易燃易爆,十分危險,但隨著科技的發展,氫氣已成為可再生、清潔、高效的新能源,普遍應用於工業生產,並進入人類日常生活。氫能產業已成為國家競爭力指標之一,大陸氫能生產與消費均快速成長,2024年突破3650萬噸,規模穩居世界第一。
強化利基轉型能量,東聯(1710)、中石化(1314)推動電池、半導體、5G通訊等應用商機。東聯將製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回收再製成高純度CO2,供應工業、食品及電子產業;其中,半導體等級CO2已開始穩定供應,毛利率遠高於工業及食品級,有助提升整體獲利。
為擘劃我國能源轉型新局,中研院長廖俊智上任後推出「淨零五支箭」,立足於中研院聚焦於社會難以做到的「關鍵」作為,鎖定去碳燃氫、高效太陽光電、海洋能、地熱能、生質碳匯五大領域,利用科技助攻淨零。
智晶光電(5245)宣布,子公司優氫科技與中央大學完成電解產氫關鍵技術移轉,將最新一代陰離子交換膜電解水產氫(AEM-WE)技術授權予優氫科技使用,產學雙方攜手打造台灣綠氫產業鏈的核心技術樞紐。
國喬(1312)因跨足「碳三產業鏈」大陸泉州國亨投產貢獻,第一季營收56.98億元,年增75.03%,惟塑化報價行情仍處低檔,PP、SM、ABS、PS利差承壓,泉州國亨商轉開始提列折舊並負擔利息費用,首季虧損6.78億元,每股虧損0.61元。第二季隨著訂單銷售提升及新規格聚丙烯開出,搭配園區碳三產業鏈下游客戶投產,期盼漸進提升稼動率,增添營運新動能。
東元電機與明玉綠能日前展開首次現地技術合作會勘。在這個全球尋求能源轉型、文明尋找新秩序的時代,兩家企業將攜手擘畫慢水流的新綠能布局,並以工程與哲思共築綠能未來,進一步開啟世界慢水流域的能源轉化新篇章。
宏佳騰(1599)旗下專注於氫能源發電與儲能技術研發的子公司威杰能源(Nexcellent Energy)打造「氫能燃料電池設計」、「產氫技術」、「儲氫技術」、「儲能應用」和「氫健康」五大產品線,構建多元產業領域最完整的氫能生態系。威杰能源今年成功開發出國內首款氫能充電樁暨氫儲能系統,即將正式發表,標誌著台灣氫能技術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同時也宣示2025年將迎來突破性發展的關鍵時刻,並將持續深耕企業級大型氫能發電市場,推動氫能技術在交通運輸、再生能源儲存、工業生產、能源調度等領域的廣泛應用。
循環經濟、淨零碳排為石化產業重要轉型挑戰,中油加速AI科技、創新高值及新能源應用布署,氫能建置更是焦點。中油董事長方振仁表示,除在高雄楠梓打造台灣首座加氫示範站,預計第二季送主管機關審查後營運,將配合交通部「氫燃料電池大客車示範運行計畫」服務氫能巴士,也正評估台北接棒計畫,盼善用中油全台綿密加油站點,讓加油站經營轉型增添新契機,並紓解加氫站覓地困境。
台灣2025非核家園不用核能,不但不減碳,還破壞藻礁環境,同時也侵蝕國人健康,形成三輸。對照日本在2011年發生東日本核災變,將日本境內所有核電廠全數關閉,其發電缺口統統由火力發電來取代,燃媒、燃油、燃氣所增加地碳排放績效,讓日本排名殿後,與台灣不分軒輊,同時也增加其外匯支出。
台灣大(3045)董事長蔡明忠表示,全球氣候變遷的挑戰日益嚴峻,「近期極端氣候頻繁發生,時間不站在我們這邊」,故需以更具野心的行動應對。他指出,研究顯示,資通訊技術(ICT)透過技術創新減少的碳排放量,預計是自身碳排放的十倍。身為科技電信產業的一員,台灣大將結合5G、AI與IoT等尖端技術,支持能源管理、科學研究以及產官學研合作,共同朝向淨零碳排的目標邁進。
以實現「高純度氫氣與氧氣的即產即用」為使命,優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榮獲本次經濟部中小及新創企業署新創事業獎的肯定。該公司由張榮桂博士與蔡宇洲博士於2017年共同創立,秉持著以氫能技術改變健康與能源未來的願景。此次獲獎,象徵著優氫科技技術實力與市場潛力的雙重肯定,也標誌著氫能應用從願景走向實踐的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