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海蛞蝓的搜尋結果,共15筆
色彩鮮豔、形態多變的海蛞蝓,常是潛水員水下攝影的明星軟體動物。內政部國家公園署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學者調查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海域的海蛞蝓多樣性,共調查1332隻海蛞蝓,發現7目38科201種海蛞蝓,其中87種更是過去未曾記錄過的新物種。
內政部國家公園署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調查澎湖南方四島國家公園海域的海蛞蝓多樣性,總共發現201種的海蛞蝓,其中新增加了87種過去未曾紀錄的新物種。更出版圖文並茂「海底精靈:澎湖南方四島海蛞蝓解說手冊」,帶領讀者進入南方四島海蛞蝓的奇妙世界。
西班牙東南部塞古拉河畔瓜達馬爾(Guardamar del Segura)日前在維韋爾斯海灘(Vivers Beach)外海驚見2隻「藍龍海蛞蝓」(Glaucus atlanticus)。由於該生物帶有劇毒,市府緊急升起紅旗警示,並對全市海灘宣布禁泳令,遊客與泳客急忙撤離。
西班牙東南部一處濱海旅遊勝地本周已2度緊急關閉嚴禁大眾下水,只因水域發現一種當地罕見的海蛞蝓「藍龍」,體型小但毒性很強。旅遊當局警告遊客,即使戴著手套也不足以自保,切莫接觸。
轉眼間放暑假已快滿1個月,台灣也來到夏季中太陽最曬、溫度最高的時節,晴天出門不用2分鐘就爆汗的程度,讓人更加渴望各種清涼消暑的法子,而身為海島的台灣得天德厚,處處有獨具特色的天然潛點,無論新手浮潛還是高手深潛都能滿足,人人可以被幻藍的海洋撫慰,快來看看全台嚴選10大潛水熱點,趁放假快衝啊!
色彩斑斕的海底宇宙!
恆春半島南灣至後壁湖海域,昨天傍晚有2隻大翅鯨現身,不少潛水、遊艇業者及民眾看到大翅鯨尾巴打水,開心驚喜歡呼,還有人感動到直呼「快哭了」。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11月出版《臺灣百種海洋生物-海螺與海蛞蝓》圖鑑,帶領民眾認識螺類與海蛞蝓。海保署長陸曉筠25日說,隨著海洋環境變化,過度捕撈與棲地喪失讓許多海洋生物正面臨著威脅,生存空間日漸縮小。海保署已展開多項積極的保護與守護策略,努力維護這些珍貴物種及生存環境。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11月出版《臺灣百種海洋生物-海螺與海蛞蝓》圖鑑,帶領讀者認識螺類的百變造型,以及海蛞蝓的形態。海保署長陸曉筠25日說,隨著海洋環境的變化,過度捕撈與棲息地的喪失,很多海洋生物正面臨著威脅,其生存空間日漸縮小。海保署已展開多項積極的保護與守護策略,努力維護這些珍貴物種及其生存環境。
台灣大哥大基金會挹注超過200萬元科技夢想金,協助開發台灣民間第一套加入AI辨識功能的「AI Ocean數據海洋」海洋生物資料庫,台灣大基金會執行長劉麗惠、BlueTrend 藍色脈動創辦人趙健舜、AI Ocean數據海洋體驗大使雷艾美分享第三屆專案成果,號召全民成為「海洋公民科學家」。民眾前往海邊潛水或岸邊遊玩,以行動裝置或潛水相機,記錄海洋生物,上網搜尋#AIOcean,即可找到「AI Ocean數據海洋」海洋生物資料庫,上傳拍攝照片,透過AI辨識,最快10秒快速辨識生物,辨識精準度超過80%。
台灣大10日宣布,將由台灣大哥大基金會挹注超過200萬元科技夢想金,協助開發台灣民間第一套加入AI辨識功能的「AI Ocean數據海洋」海洋生物資料庫,BlueTrend藍色脈動雀屏中選,從27家新創公司脫穎而出。
金門擁有長達130多公里的美麗海岸,加上緊鄰大陸、地處福建省東南方之廈門灣九龍江出口,提供周圍海洋生物豐富的食物來源,造就金門極具多樣性的美麗潮間帶。長期觀察地區生態的退休老師洪清漳表示,金門潮間生物高達數百種,光是「海蛞蝓」就逾200種,而且一半是未知種,甚至可能還會發現新物種。
美國德州海灘近日出現大量「藍龍」(blue dragons),外表看起來夢幻華麗,像是寶可夢的小精靈,讓許多遊客驚呼連連,不過專家警告,藍龍其實是海蛞蝓的一種,隨意觸摸可能會被刺傷,傷口感到灼熱、疼痛,還會因此留下傷疤。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近日在潮境保育區潮間帶,發現大西洋海神海蛞蝓,疑似也出現緣邊海神海蛞蝓,若經DNA檢驗確定,緣邊海神海蛞蝓將是首度在台灣北部發現的物種,海科館也提醒民眾,海神海蛞蝓以有劇毒的僧帽水母為食物,千萬別觸摸。
隨著基隆海岸開始吹起東北季風,望海巷潮境海灣保育區也開始出現冬天的生物。國立海科館表示近日在潮境保育區的潮間帶發現了大西洋海神海蛞蝓及疑似緣邊海神海蛞蝓,其中緣邊海神海蛞蝓,若經DNA檢驗確定,將是首度在台灣北部發現的物種。海科館提醒,海蛞蝓以劇毒的僧帽水母為食,千萬別觸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