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物理化學的搜尋結果,共159筆
賴清德總統11日宣布啟動「333計畫」,希望在未來30年內讓台灣於物理、化學、醫學3大領域中,至少新增3位諾貝爾獎得主。細數與台灣有淵源的華人諾貝爾獎得主,包括楊振寧、李政道、丁肇中及李遠哲,其中李遠哲是首位出生並成長於台灣的諾貝爾獎得主。(相關新聞刊A3)
賴清德總統11日頒發「總統科學獎」給中研院院士梁賡義及葉均蔚,並宣布啟動「333計畫」,希望在未來30年內讓台灣於物理、化學、醫學3大領域中,至少新增3位諾貝爾獎得主。對此,立法院教育委員會民眾黨籍召委劉書彬表示樂見其成,但也提醒賴政府「先好好正視教師荒問題」。
諾貝爾獎是全球指標性獎項,根據瑞典炸藥發明人諾貝爾留下的遺囑而創立,自1901年開始頒發,迄今已124年。根據據諾貝爾官網顯示,歷來共12位華人拿到諾貝爾獎,以科學類、尤其是物理、化學與醫學為主。代表性得主幾乎都在美國完成主要研究並取得國籍。
賴清德總統今天提出未來30年內,目標台灣在物理、化學、醫學3個領域內,至少能夠增加3位諾貝爾獎得主。 中研院院士陳培哲表示,總統有這樣願景很好,但要看清楚現實,到目前為止完全看不出來可能人選,因為跟其他國家差距太遙遠,望塵莫及。
賴清德今頒科學獎予中研院院士梁賡義及葉均蔚時宣布,未來30年內希望讓台灣於物理、化學、醫學領域,至少新增3位諾貝爾獎得主。精神科醫師沈政男直言,台灣在頂尖期刊發表的論文篇數相當稀少,H-index排名29,應先提升,否則雖有豪情壯志也不可能實現。
總統賴清德於今(11)日頒發第13屆總統科學獎時特別談到,未來會持續做好基礎科學教育,發展高教深耕,並加深與世界學術鏈結,同時也期望未來30年內,能在物理、化學、醫學3大領域增加3名台灣諾貝爾獎得主。清華大學原子科學院院長葉宗洸直言,這是極度好高騖遠的說法,執政黨如今把研發經費都投到半導體產業,導致基礎科學研究偏廢,這個作法如果沒改變,50年也培養不出1名本土得主。
賴清德總統今天頒發「總統科學獎」予中研院院士梁賡義及葉均蔚,並宣布,在未來30年內,希望讓台灣於物理、化學、醫學三大領域中,至少新增3位諾貝爾獎得主。這也是賴清德繼昨日啟動「台灣橋樑計畫」後,再提出具體科學發展願景,展現政府推動科研與教育的長期戰略。
大馬歌手黃明志近期捲入「護理女神」謝侑芯的猝死案,事後爆出他在飯店附近遭警方逮捕後,在房內發現搖頭丸等毒品,初步驗尿後呈現4種毒品陽性反應,但他近日突然剃個大光頭,原本滿臉鬍渣也看似刮過後只呈現少量,是否要躲避毛髮可驗出「長期涉毒」的可能性,相當耐人尋味。
台灣人越來越愛逛博物館!
AI技術讓人類文明發展站在關鍵的節點,這場技術革命影響之深遠,值得全人類共同深思。以「文字接龍」爲基礎的大語言模型(LLM),正面臨巨大的挑戰,包括「無因果推論」及「自我參照」和「基因多樣性的喪失」等挑戰,亟需知識體系的重塑及智能技術的改造,重新連結人類文明及智能工具的整體架構。
高雄市五甲國中校長鍾志華,用16年的堅持跑出健康與人生哲學,每天清晨4、5點,他準時出門跑步,無論颳風下雨、寒流酷暑,都未曾間斷過一天,平均每日跑8000公尺,靠著雙腳見證毅力,也讓他從曾經飽受痛風、脂肪肝、高三酸甘油酯困擾,到如今神清氣爽,被學生封為「最會跑步的校長」。
桃園市中原大學70周年校慶暨校友日於18日隆重登場,今年以「中原70 邁向永續」為主軸,活動橫跨學術與藝文,從國際級論壇與跨域講座,延伸到校友回娘家、校園音樂會與藝術中心展覽,全面展現中原大學科技與人文並重的辦學特色,為下一個十年開啟更具全球視野與在地影響力的新篇章。桃園市長張善政表示,在少子化衝擊下中原仍多年維持新生註冊率百分百,顯示辦學深獲社會肯定。
台中一名學測74級分的學霸,因學習歷程檔案一句「最佳辯士」涉及不實,遭5所醫學系撤銷申請入學錄取資格,後來以分科測驗考回成大醫學系,昨(11)日他在臉書家教社團發文找工作,稱除了可以教功課、分享讀書方法外,還能依個人經歷,幫忙看備審資料會不會出事,確保學生做出能得到高分又安全無虞的「最合法學習歷程」資料,引起討論。
(17:50更新--補充獲獎理由與個人背景)2025年諾貝爾和平獎中歐時間10日上午11時(台灣時間下午5時)在挪威首都奧斯陸揭曉,委內瑞拉58歲在野政治領袖馬查多(Maria Corina Machado)獲得和平桂冠。挪威諾貝爾獎委員會表彰她是「勇敢且具有使命感的女性」,不讓民主之火在日益黑暗的環境熄滅,多年來為委內瑞拉人民爭取民主權利、為實現從獨裁轉型到民主的公正和平過程奮鬥不懈,讓原本分裂的國民重新凝聚起來,以行動證明民主的工具也可以是和平的工具。
(19:25更新--獲獎評語、作品與經歷)202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在中歐時間9日午後1時(台灣時間晚間7時)揭曉,得獎人是71歲匈牙利作家卡撒茲納霍凱(László Krasznahorkai),瑞典學院讚揚他的作品「引人入勝且富於前瞻力,在瀕臨末日的恐懼之中再次證明了藝術的力量」。他是歷來第二位代表匈牙利獲此殊榮的文人,第一本小說《撒旦探戈》曾改拍成電影,呈現匈牙利當年脫離蘇聯鐵幕期間社會各界的絕望氣氛與對於奇蹟的虛幻期待,當年在匈牙利文壇掀起石破天驚般的轟動。
2025諾貝爾化學獎得主8日揭曉,由日本學者北川進、英裔澳洲學者羅伯森、約旦裔美國學者亞基獲得表彰,3人先後研究化學材料架構MOF(金屬有機骨架),為能源、環保、材料等廣泛應用開啟革新篇章。3人之中最年輕的亞基(Omar Yaghi)是出身難民營的巴勒斯坦人,高中畢業前自隻身赴美,英文欠佳,邊打工邊念大學,念到博士畢業,在美國任教從事研究,人稱「網格化學之父」,諾貝爾學術桂冠加身,阿拉伯世界歡欣鼓舞。
(20:30更新--委員會以《哈利波特》比喻)2025諾貝爾化學獎於中歐時間8日上午11時45分(台灣時間下午5時45分)揭曉,由日本學者北川進、英國裔澳洲學者羅伯森(Richard Robson)、約旦裔美國學者亞基(Omar M. Yaghi)共享殊榮。諾貝爾獎委員會指出,三人在金屬有機骨架研究成果應獲表彰,他們創造了大量微小空間分子結構,並發現氣體和其他化學物質可在其中流動,為能源、環境與材料科學帶來全新應用前景。獎金瑞典克朗1100萬元由3人均分。
下周進入諾貝爾頒獎季,6日起將陸續揭曉桂冠得主,瑞典諾貝爾頒獎機構高層警告,美國總統川普打擊科學研究,恐危及美國的世界科研領頭羊地位。
文物不語,卻能娓娓訴說歷史;藝術美感之外,文物還承載了什麼?歷史博物館正在展出的《文物默默.歷史MURMUR—典藏臺灣美術作品修護展》(即日起至十一月九日止),呈現史博館近年執行文化部「重建臺灣藝術史」計畫的成果,年代橫跨臺灣清領時期、日治時期與二次大戰後的藝術創作,透過「藝術史拼圖」、「保存與科學之鑰」、「修護師的處方箋」三單元,呈現藝術脈絡的豐富多樣性及海內外美術展覽、文化交流的重要軌跡。
雲林縣四湖鄉文生高中高三女學生李芷霖,參加「APX全國高中數理能力檢定」,拿下化學科高級組銀牌,18日學校加以表揚,李芷霖說其他獲獎者都是男生,只有她是女生,其實只要把化學當成興趣,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女生也可以學好化學、物理等理科,未來會朝學術界邁進,以進入中研院為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