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管理考核的搜尋結果,共18筆
大陸央企國企的深化改革行動仍在推進。近期船舶、能源等領域的央企併購傳出新進展,加上多省市先後表態將加大對國企整併的支持力度,業內人士認為,央企國企有望成為新一輪併購潮的主力。
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主辦的「113年度海洋環境管理考核計畫」,22日揭曉全國評比結果,桃園市連續6年榮獲全國特優殊榮。環保局長顏己喨代表出席頒獎典禮,接受海洋委員會主任秘書劉國列頒獎,顏己喨表示,桃園在海洋保護與環境管理盡心盡力,從AI技術到實體執行布建桃園海洋及海岸環境最佳防禦。
內政部2024年度執行公寓大廈管理組織報備及相關業務考核結果出爐,台南市榮獲特優,台南市長黃偉哲2025年4月9日於市政會議肯定工務局對於公寓大廈各項行政管理的努力,他強調,透過每年內政部的公寓大廈督導考核,除了檢視各縣市公寓大廈管理的成效,更直接提升市民的居住環境品質。
交通部觀光署考核113年度地方政府旅館業及民宿管理輔導績效結果出爐,桃園市、連江縣、嘉義市、高雄市、台中市、新北市、台南市及宜蘭縣獲特優,另雲林縣、南投縣獲乙等,基隆市僅丙等,觀光署將針對未達甲等的縣市,要求限期提改善措施,由中央與地方一起把關旅宿業品質。
監察院1日發布9月成果報告,審議通過調查報告計17案,審查決議成立彈劾案2案、彈劾3人,依規定移請懲戒法院審理;審查決議成立糾舉案1案、糾舉1人,移送經濟部部長依法處理;審查行政機關違失部分,成立糾正案7案,通過函請改善案16案。
環境部16日舉辦「112年環境保護績效考核績優機關頒獎典禮」,桃園市環保局共獲得10座獎項。環保局長陳世偉表示,桃園市作為北台灣工商發展的重鎮,所面臨的環境污染負荷相較於其他縣市大,卻能在如此艱難環境中獲得環境部的肯定與表揚,皆有賴市府、民間團體及環保局全體同仁共同的合作與努力。
行政院院會15日通過國發會提報的國家發展計畫(114至117年),國發會主委劉鏡清表示,為確切執行其中的各項計畫,管理考核是重要關鍵,將有「三層次」的管考,包括行政院級、國發會層級、各部會各自管考。
衛福部日前公布「112年度強化社會安全網績效考核」成績,新竹市榮獲全國第2名,市長高虹安表示,市府團隊跨局處合作,接連拿下全國考核獎項,努力打造綿密社會安全網,在衛福部考核中得到96.2分,超越六都拿下全國第2名。
衛生福利部日前公布「112年度強化社會安全網績效考核」成績,竹市榮獲全國第2名。此外,市府在海洋環境管理計畫,也獲得海洋保育署肯定,榮獲「112年度海洋環境管理考核」海洋第2組「特優」獎項。
第二屆海洋保育貢獻楷模獎今(15)日公開表揚,由海委會主委管碧玲於國家海洋日活動親自頒獎,本屆有2組團體及5名個人獎,獲頒由光影石雕藝術家李曜丞以海洋生物為題材製作的「趨光微觀」獎座。
桃園市政府在海洋汙染預警上,設置「海岸環境監測科技中心」,海保署認為桃園市在監控系統設置上是全台最為完備的城市,不僅兼具資訊整合、環境監控、沙盤推演及媒體展示等多元功能,在發生海洋汙染緊急事件時,「海岸環境監測科技中心」更能及時成為緊急應變指揮中心,桃園市政府海洋環境管理連續5年再次榮獲「全國特優」。
新竹市政府「海陸」雙管齊下守護水環境表現亮眼,考核特優再連霸!新竹市在「112年度海洋環境管理考核」,以及「全國地面水體垃圾攔除考核」中,海洋管理連4年、陸域水體攔除垃圾連5年「特優」,雙雙新締連霸紀錄。
中國人民銀行(大陸央行)表示,貨幣信貸總量要穩,關鍵是把握好度,而非愈多愈好,未來將繼續保持貨幣政策的穩健性,把握好金融資源存量和增量的關係,下階段將注重盤活被低效佔用的金融資源。
立法院內政委員會今(27)日審查「行人交通安全設施條例」草案,立委對於主責機關、與現行法令扞格等提出諸多意見,也要求納入公聽會機制,討論過程一度卡關,傍晚5點多達成共識,第1、4、5、9條有作修正,其餘條文依照行政院版條文通過,會議主席吳琪銘裁示,不須經黨團協商,送院會二三讀。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宣昌能今天在大陸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辦的發佈會上表示,中國貨幣政策有充足的政策空間和豐富的工具儲備,法定存款準備金率仍有下降的空間。這是央行過去三周內第二次提及降準仍有空間。
3月21日,大陸國新辦舉行新聞發佈會,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宣昌能在會上表示,與國外央行相比,中國貨幣政策傳導是有效的,目前信貸增速也保持在合理水平。
大陸今年將全面推開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考核,引導中央企業更加重視內在價值和市場表現。據報導,近一周即有24家央企上市公司迎來機構調研。其中長城證券表示,已在經營指標體系的基礎上將市值指標納入公司領導班子任期考核。
為提高央企經營品質與投資價值、挽救低迷不振的陸股,大陸國資委29日宣布,今年起央企將全面實施「一企一策」考核,上市公司也將全面實施市值管理考核。與此同時,大陸政府近日頻繁提出要「加快建構中國特色估值體系」,激勵「中字系」上市公司29日引領A股上揚,惟後繼無力,滬指仍收跌近1%,深成指跌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