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以下是含有肌肉組織的搜尋結果,共53

  • 瘦瘦針非萬靈丹 減重應下對藥

    瘦瘦針非萬靈丹 減重應下對藥

     近年「瘦瘦針」掀起減重熱潮,隨著第3代「瘦瘦筆」在台上市,再度引發討論。專家提醒,瘦瘦針並非萬靈丹,許多人誤以為「打了就不餓、不吃就會瘦」,忽略均衡營養進食與肌肉維持的重要性。若施打期間飲食高油高糖,不僅無法達到減重效果,還可能傷害腸道菌相,增加身體負擔。

  • 小模愛犬「悶悶」無辜遭狠咬 比特犬飼主最高恐罰61.5萬

    小模愛犬「悶悶」無辜遭狠咬 比特犬飼主最高恐罰61.5萬

    近日,在新竹縣竹北市發生了一起令人震驚的比特犬攻擊事件。一位名為「栗子」的模特兒,於19日上午牽著她的愛犬阿拉斯加犬「悶悶」在住家附近散步時,不幸遭遇了一隻未繫上牽繩且沒有配戴口罩的比特犬的襲擊。

  • 食材人寵共享 陸中產發明「邪修」瘦身方式:陪寵物吃飯

    食材人寵共享 陸中產發明「邪修」瘦身方式:陪寵物吃飯

    據公眾號《鳳凰生活報告》報導,世界上沒有什麼事是永遠的,除了永遠有女孩在減肥。最近看到一條驚人的一條減肥新聞——「減脂餐狗飯一鍋出,女子掉秤15斤(7.5公斤)」。看著文字,還以為是新型黑暗料理;結果發現,雞鴨肉、南瓜、青菜、香菇,外加三個雞蛋,捏成窩窩頭上鍋蒸。

  • 鯊魚不挑食!研究揭雙髻鯊入境隨俗:游到哪吃到哪

    鯊魚不挑食!研究揭雙髻鯊入境隨俗:游到哪吃到哪

    鯊魚在人們心中總被視為食物鏈最頂端的掠食者,一旦底層獵物減少,生存便陷入危機。然而國立中山大學最新研究卻顛覆了這項刻板印象,發現雙髻鯊其實不挑食,展現高度食性彈性,游到哪裡就吃當地的食物,反映出「因地制宜」的覓食模式。

  • 新型態食物崛起!3種食物開啟飲食革命

    新型態食物崛起!3種食物開啟飲食革命

    隨著氣候變遷以及永續議題的發展,全球各國關注新型態的食物機制,期望透過創新技術改變飲食結構,減少環境衝擊並確保糧食安全。其中,從實驗室培養的「培植肉」、穀物與動物蛋白質融合的「牛肉米」、回歸自然的「全食物」理念,新型態食物正在重新定義我們的餐桌。

  • 肌少症年輕化!減肥過頭、久坐少動成隱憂

    肌少症年輕化!減肥過頭、久坐少動成隱憂

    「肌少症」不再是銀髮族的專屬議題! 近年來,越來越多年輕人因過度節食、久坐不動、營養攝取不足而出現肌肉流失的現象,嚴重恐罹患肌少症。肌少症的危害會伴隨行動、心理及健康的隱患,因此多運動和營養均衡是預防的重要關鍵!

  • 1日3抽連14天 醫:恐致血管瘤

    1日3抽連14天 醫:恐致血管瘤

     台灣師範大學女足教練遭爆強迫選手配合研究抽血,有學生一天被抽3次血、連抽14天,更傳出執行抽血者非醫事人員。醫師指出,非專業人員扎針,次數可能較多,若連續單點扎針3次以上,血管會變得非常脆弱、甚至出現血管瘤;醫檢師譴責,抽血應由專業執行,否則可能感染。

  • 早10年看出失智前兆 醫:走路出現4異狀

    早10年看出失智前兆 醫:走路出現4異狀

    曾擔任三家醫學中心院長的心臟外科權威醫師林芳郁,傳出罹患失智症,已抗病5年。胸腔暨重症醫師黃軒表示,有研究發現,失智症患者在確診10年前,就可能出現明顯走路步態改變,包括一直拖著走、晃著走、跛腳走或碎步走,提醒若有上述情形,恐是大腦退化、失智疾病前兆,務必及早就醫。

  • 年治療費曾達180萬人民幣!北京打出首針漸凍症特效藥

    年治療費曾達180萬人民幣!北京打出首針漸凍症特效藥

    據公眾號《醫學界》報導,本週,全球首款漸凍症靶向治療藥物——「托夫生注射液(Tofersen)」陸續進入中國各大醫院,正式投入臨床使用。北醫三院神經內科主任樊東升告訴《醫學界》,Tofersen的臨床應用是一個新的里程碑,標誌著漸凍症正式進入精準診療的新時代。

  • 「油包肉」心衰竭風險增4成 醫教4招改善:還能穩血糖

    「油包肉」心衰竭風險增4成 醫教4招改善:還能穩血糖

    很多人在中年後,即使沒多吃,因肌肉流失,體脂逐漸上升,減重醫師許芷瑜表示,這種體重正常,實際上血糖起伏大、胰島素阻抗偏高的肌少型肥胖者,對健康的危害比單純肥胖者更高,研究發現,65歲以上的肌少型肥胖者罹患鬱血性心衰竭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42%,建議可從運動、飲食等方式來改善。

  • 想餓死癌細胞 不如多補充營養

    想餓死癌細胞 不如多補充營養

     亞洲肺癌手術權威陳晉興10日舉辦新書發表會,前副總統陳建仁、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都出席力挺。吳明賢提醒,很多癌症患者都有迷思,認為要把癌細胞餓死,自己最後卻死於營養不良。病患不能把藥物當食物、把食物當藥物,可透過專家的書,建立正確的概念。

  • 減重不吃澱粉下場慘 醫教吃7食物:難轉成脂肪

    減重不吃澱粉下場慘 醫教吃7食物:難轉成脂肪

    有些減重的人完全不敢碰澱粉等碳水食物。對此,減重醫師蕭捷健表示,根據研究,在攝取同樣熱量下,低碳水只比高碳水飲食,一天只多燃燒約60至70卡熱量,且容易有食物剝奪感,一旦破戒反而會大吃,且易流失肌肉,建議減重不需禁碳水,可吃綠豆、紅豆、雪蓮子、燕麥粒、紅薏仁、蓮子和蓮藕等健康碳水食物,升糖指數只有地瓜一半,且幾乎很難轉化成脂肪儲存。

  • 年過30歲毛病一堆 專家曝必吃營養素:別只吞B群

    年過30歲毛病一堆 專家曝必吃營養素:別只吞B群

    時光荏苒,歲月的刻痕不僅在容顏上留下印記,更在體內悄然改變著我們的生理結構與機能。眾所周知,男性與女性的先天生理差異顯著,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以及所處生活階段的更迭,彼此間的營養需求亦會產生微妙的變化。因此,無論男女皆應審慎檢視自身當下的身體狀況與生活型態,方能精準掌握營養補充之要訣。 

  • 研究:快走可降40%第2型糖尿病風險 正確步行速度曝

    研究:快走可降40%第2型糖尿病風險 正確步行速度曝

    根據健保署統計,台灣糖尿病人口約257萬,也就是每10人就有1人罹此病。對此,內分泌新陳代謝科醫師陳潔雯引述研究指出,快走不僅有助於提升心肺功能,更可比慢走降低高達40%的第2型糖尿病風險。她並提到,當步速達到每小時4公里(約每秒1.5步)時,就已經有降低第2型糖尿病風險的效果,值得在生活中好好利用。

  • 考古揭密》長江流域竟出土清代乾屍   可能與這些因素有關

    考古揭密》長江流域竟出土清代乾屍 可能與這些因素有關

    馬王堆漢墓女屍、鳳凰山168號漢墓男屍為中國著名古屍,它們因在出土時保存良好聞名於世,在2009年時,位於江南地區的荊州也出土1具保存完好的清代女屍,但不同於前述古屍,這具在潮濕的江南出的古屍竟是具乾屍,專家分析,形成乾屍的原因可能與墓主人本身、墓中有防潮物品,以及密封良好等原因有關。

  • 鼾聲如雷恐是睡眠呼吸中止症 小心中風危機

    鼾聲如雷恐是睡眠呼吸中止症 小心中風危機

    45歲的劉姓男子長期因為打鼾導致淺眠、頻繁夜尿,白天上班精神不濟,甚至影響了夫妻的睡眠品質。在健康檢查後他才發現,睡眠呼吸中止症不只是「打呼聲大」,還可能導致高血壓和高血糖等問題,經光田綜合醫院耳鼻喉頸部謝慶宏醫師與睡眠中心詳細檢查後,確定自己罹患中重度睡眠呼吸中止症,並在醫師建議下決定接受手術改善睡眠品質。

  • 中年發福是假的?重磅研究揭驚人真相:可逆轉

    中年發福是假的?重磅研究揭驚人真相:可逆轉

    很多人過了中年後,就開始變胖,並認為是代謝變慢所導致,不過,2021年一篇發表在重磅期刊《科學》上的論文,卻認為中年後代謝不會變慢,最近再度在網路上引發熱議。對此,減重醫師陳君琳表示,依實務經驗,仍不能因此認定中年代謝不會變慢,維持肌肉量,避免隨年齡流失,才是改善中年發福的不二法門。

  • 喜歡動手操作 李君豪巧手補疝氣

    喜歡動手操作 李君豪巧手補疝氣

     「比起坐在書桌前讀書,我更喜歡動手操作」。國泰綜合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李君豪表示,他是個喜歡動手做很多事的人,因此很早就決定要進入能動手術的「外科」,不過因為自己是公費醫學生,選擇相對有限,曾經想過走心臟外科,但考量到該科風險高、壓力大,便決定選擇一般外科。

  • 克菲爾益生菌+藍莓 有助改善周邊血管?

    克菲爾益生菌+藍莓 有助改善周邊血管?

    追求個人健康兼顧環境永續是現今全球趨勢,富含多種益生菌的克菲爾即在時顯現價值,備受學界、產業界青睞。據美國衛生研究院轄下PubMed生物資料庫統計,2024年已有114篇與克菲爾相關論文發表,且主題擴及克菲爾、克菲蘭生物膜、胜肽等相關產物,融入其它天然產物後,出現的加乘效果,近期掀起保護心血管話題的藍莓,即是最佳「夥伴」。而添加藍莓萃取物的太陽星全效克菲爾益生菌A+,又再次獲得學界驗證的意外驚喜。

  • 婦頸椎術後仍「僵硬痠麻」 竟是慢性肌筋膜炎作祟

    婦頸椎術後仍「僵硬痠麻」 竟是慢性肌筋膜炎作祟

    高雄1名婦人曾在醫院接受頸椎手術,沒想到術後仍感覺頸部僵硬、雙手手臂痠麻不適,以為是手術後遺症,因緣際會前往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接受骨科醫師王振華診斷檢查,竟發現是慢性肌筋膜炎症候群所致,幸好接受非侵入性的水介質震波治療後,症狀才逐漸減緩。

回到頁首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