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能源進口的搜尋結果,共121筆
美國總統川普周日重申,印度總理莫迪已經告訴他「印度將停止購買俄羅斯石油」,川普並放話警告印度政府如果不這麼做,就得繼續支付「巨額」關稅。
《華爾街日報》報導,大陸若封鎖台灣能源進口,將重創台灣電力供應與半導體產業。對此,民進黨立委林岱樺今(9)日指出,穩定能源是吸引國際科技大廠落腳的關鍵條件,「有發電,才有台積電;能源能到達,才會有輝達。」她強調,高雄正具備吸引輝達海外總部設址的四大優勢:有水、有電、有土地、有產業聚落。
日本自民黨於週六(4日)正式選出高市早苗為新任黨魁,她也將成為日本史上首位女性首相。外界普遍認為,高市的上任將為東京帶來更為強硬的安全政策,特別是在對中關係上,她常被視爲最具「鷹派」色彩的政治人物,然而,日本面臨的戰略態勢卻非常嚴峻,東亞戰略現實或將迫使她走向親中,或至少和中派路線。
在全球經濟動盪中,德台經貿關係持續升溫,從未停歇,在關鍵產業上的強勁互補效益,讓雙方合作更加緊密。德國經濟辦事處首席代表暨處長蘭依樺(Dr. Eva Langerbeck)表示,多數德商依然看好台灣的投資前景,而台積電在慕尼黑投資計畫,對德國和台灣更具深遠的戰略意義。這不僅將強化德國當地的半導體生產能力,還有望吸引更多投資,進一步帶動整個生態系,期盼德國和台灣能並肩前行,共享產業創新所帶來的契機。
台灣對俄羅斯化石燃料的依賴,威脅半導體產業與全球盟友關係,環境權保障基金會今(1)日偕同能源與清潔空氣研究中心(CREA)、俄國環保組織 Ecodefense 與德國 Urgewald 共同發表《危險依賴:台灣成為全球最大俄羅斯輕油買家,煤礦進口持續》研究報告並指出,2025上半年台灣進口13億美元俄羅斯輕油,不只成全球最大進口國,與台灣過往紀錄相比,月進口量也暴增近6倍,為俄羅斯創造17億美元收入。
印度台灣形象展本周登場,其中綠色永續Green Innovations方面,印度在綠色永續發展方面已經採取了多項重要措施。我商可掌握印度可再生能源市場發展優勢,加強拓銷適合銷售的再生能源相關產品、電動車、儲能/電池產品等。而台達電深耕印度已經22年,展區展出大容量電動車電池設計的快速且同步充電系統,瞄準印度電動巴士需求,台達電印度區總裁林正彬表示,在印度,預估兩輪跟三輪的EV進展,可望將快於四輪,台達電也將做出更多投入。
日本在功率半導體領域長期佔據一定優勢,但面對中國企業的快速追趕和價格競爭,行業競爭力面臨嚴峻挑戰。《日經亞洲》近期報導,中國企業在矽和碳化矽基板製造方面逐漸建立完整生產能力,利用低廉能源成本和龐大市場快速成長,其垂直整合模式也對日本企業構成挑戰。儘管形勢艱難,東芝、羅姆、三菱電機等日本廠商卻遲遲未能形成統一戰線。
一個是親密盟友,另一個是敵對國家。以色列總理尼坦雅胡與俄羅斯總統普丁一再漠視美國總統川普的意願,卻往往不受重大懲罰。川普的被動凸顯了他的矛盾。川普常自稱結束了6場戰爭,把自己描繪成無與倫比的和平締造者。然而在他最常誓言要終結的兩場衝突,加薩與烏克蘭戰爭,他卻不願動用美國對這兩國的影響力,任戰局惡化。英國《衛報》指出,在俄羅斯或以色列問題上,川普並非「強人」。其他民主國家若不採取行動,混亂即將到來。
據《觀察者網》報導,在美國壓力下,歐盟正在討論「二級制裁」中國等俄羅斯能源買家。不過,法國、比利時等多個歐盟成員國迄今仍在購買俄羅斯能源。9月8日,英國《金融時報》援引消息稱,歐盟官員正在討論對購買俄羅斯石油和天然氣的中國及其他國家實施制裁。當前,川普政府加大對歐盟壓力,要求歐盟跟隨美國實施所謂「二級制裁」。
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黃超9日在《澎湃新聞》發文稱,作為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峰會,天津峰會在上合組織的機制建設方面取得了多項突出成果。其中,上合組織領導人做出的關於成立上合組織開發銀行的決定,更是引發全球高度關注。十多年前中國提出創建上合組織開發銀行的倡議,終於在天津峰會上瓜熟蒂落——領導人達成重要政治共識:「各有關成員國重申成立上合組織開發銀行的重要性,決定成立開發銀行並就該金融機構運作的一系列問題加快磋商」。這標誌著上合組織開發銀行有望從一個中國倡議轉變為現實中的國際組織。
美國智庫「捍衛民主基金會」(FDD)日前發布報告,警告台灣須立即實現能源多元化。雖台灣與卡達已簽定27年的供氣合約,但台灣從卡達進口的液化天然氣(LNG)占比高達30%,卡達易受中國大陸施壓。在此情況下,專家們認為,美日澳歐等印太夥伴可加大對台經濟支持,在挺台方面發揮關鍵作用。
目前台灣能源進口依賴度高達98%,幾乎全數仰賴外部供應,成為中國大陸施壓的一大弱點。美國聯邦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亞太小組主席芮基茲(Pete Ricketts)與民主黨籍聯邦參議員庫恩斯(Chris Coons)5日共同提出《台灣能源安全與反禁運法案》,目標在於擴大美國對台液化天然氣(LNG)出口、協助台灣強化能源基礎設施,並鼓勵台灣發展核能,以確保在緊急情況下能源供應不中斷。
亞洲太平洋國會議員聯合會(APPU)第87屆理事會暨第53屆年會日前在台落幕,國民黨立委張嘉郡作為理事會主席,一段全英文的流利演說畫面流出,只見她大方說出中華民國Republic of China全名及台灣,務實點出台灣高度仰賴能源進口及各國要一同面對的議題。網友大讚底子深厚。
近來,中國大陸自美能源進口幾近歸零。根據CEIC引述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自2025年3月起,中國大陸未再進口美國液化天然氣(LNG),6月起原油進口降為零,煤炭自5月後也幾乎停滯。這是2019年以來的最低點,顯示中美能源貿易,再度受到中美政治對抗影響。這一現象不僅是單一數字的起落,更是反映能源、金融與戰略結構的再平衡。
日本在功率半導體領域長期佔據一定優勢,但面對中國企業的快速追趕和價格競爭,行業競爭力面臨嚴峻挑戰。《日經亞洲》20日報導,中國企業在矽和碳化矽基板製造方面逐漸建立完整生產能力,利用低廉能源成本和龐大市場快速成長,其垂直整合模式也對日本企業構成挑戰。儘管形勢艱難,東芝、羅姆、三菱電機等日本廠商卻遲遲未能形成統一戰線。
韓國核電受惠於停機次數減少、新電廠投入營運,今年上半年發電量增幅超越官方預期3倍之多,不僅有效降低煤炭依賴,也顯著壓低發電成本。但學界指出,由於電網容量有限,核能復興也同時壓縮了燃煤與再生能源的發展空間。
面對能源進口依賴度高、集中式電網脆弱、地緣政治風險升高等多重挑戰,能源韌性已成台灣國家生存的戰略必要。
惠譽信評確認台灣長期外幣發行人違約評等(IDR)為「AA」,展望穩定,意即預期違約風險極低,受評者具備極強健的財務承諾償付能力,受到可預期事件的負面影響不大。台灣信用基本面穩健,擁有雄厚的淨外部債權人部位、審慎的財政管理記錄以及良好的營商環境,惟兩岸關係、經濟易受外部需求衝擊、全球貿易政策變化以及人均收入低於「AA」級其他國家等因素,抵消部分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