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腎絲球過濾率的搜尋結果,共103筆
為響應世界糖尿病日,財團法人演譯基金會今(10)日舉辦「2025世界糖尿病日:守護糖友逆轉腎!」記者會,攜手衛福部健保署、國健署、醫界與生醫產業,共同倡議糖尿病與腎病變的早期篩檢與整合照護,呼籲全民「控糖早行動、護腎不拖延」。
今年56歲的馮先生,來自多囊腎病史的家庭。55歲時,他開始需要腹膜透析,但由於雙側腎臟囊腫過大、囊液多達1萬毫升,腰圍甚至一度超過腿長,須進行腎臟移植,才能完成治療。太太一句「我來捐」,讓他重啟第二次生命。當血流接通、新腎恢復排尿的那一刻,馮先生的體重在3小時內減少約10公斤,腎功能也逐漸恢復穩定。
人體器官都有保固期,肺、腦最為短暫,腎臟約50歲就開始脫離保固,這時做好保養相當重要。醫師洪永祥指出,一位55歲女性每年健檢報告結果都是藍字,但過了50歲後,數值都開始逐漸「翻紅」,最後連腎功能都出現紅字,猶如70、80歲的腎臟,在戒除不良飲食、不再熬夜並多喝水後,腎功能就逐漸回升。洪永祥指出,不同器官的保固時間也不同,因此到了對應年紀,就應該做好身體保養,避免器官加速老化。
傷腎的不只血糖,體內汞含量過高也會損害腎臟功能。醫師江守山分享案例指出,一位患有糖尿病的73歲男子,開始出現慢性腎衰竭,腎功能一路往下掉,被認為是腎病變,以後需要洗腎。但病患並未出現蛋白尿,進一步檢查後發現,患者體內汞含量相當高,經20周治療讓汞數值下降後,腎功能從35回升至63,腎功能回到第2期,而期間並未對糖尿病做額外治療。
不少人為了健康會捨棄外食,選擇自煮,而烹調用油的選擇對健康來說也是關鍵。醫師洪永祥分享案例指出,一位55歲女性雖然都自煮,吃得清淡也固定運動,但血糖、血壓仍不穩,血脂、腎功更是越來越糟,直到把食用油從調和油換成橄欖油,才變回正常值,低密度膽固醇更是從210 mg/dL降到70 mg/dL以下。
一早起床小便布滿泡泡,許多人以為是「蛋白尿」,擔心腎臟疾病找上門。新北市立土城醫院腎臟科主任蕭景中解釋,由於夜間尿液濃縮,或是前一天吃重鹹,造成尿液中有小泡泡,通常一下子就散去,不用過度擔心。
多吃蔬果有益健康,但楊桃是個例外。腎臟科醫師林軒任表示,楊桃中含有大量草酸、楊桃毒素,可能會與鈣離子結合,塞住腎小管,即使是健康的人,若一次吃4顆以上的楊桃,也可能會導致急性腎衰竭,而洗腎病人、腎功能不佳、單腎切除與急性腎臟病恢復期的患者,絕對禁止食用,以免有致命危機。
外貌比實際年齡還大上許多,當心陷入早衰危機。醫師洪永祥分享案例指出,一位35歲男子看起來像60歲,檢查後發現腎臟也猶如60歲老人狀態,血糖、血脂、血壓也都偏高,在戒除不良生活習慣,並多補充含有硫化物、硒、茄紅素、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E等抗氧化食物後,半年就讓腎功能回升。
別輕忽蛋白尿的警訊。腎臟內科醫師劉崇德表示,一名65歲女子,健檢發現有蛋白尿未就醫,隔年再檢查,顯示腎功能異常,確診為免疫疾病抗嗜中性白血球細胞質抗體血管炎,這種疾病初期無明顯症狀,蛋白尿常是最早出現的異常指標,女子治療期間一度因肺出血、呼吸衰竭命危,經搶救後,才保住性命。
不少退休族會在家裡久坐,導致活動量減少,出現健康危機。醫師洪永祥分享,一名55歲糖尿病患者為了顧腎,選擇提早退休,但每天在家沙發上坐超過10小時,3個月後腎功能大幅度下降,為了改善久坐帶來的腎臟危機,男子便又回去上班,活動量增加後,腎功能才又恢復。
經常感到疲累,不一定是只有肝出問題,也可能是腎臟在求救。醫師洪永祥指出,一名45歲男子因工作導致作息不正常,半年後調整回來仍感到異常疲憊,檢查發現已進入慢性腎衰竭第4期, 追溯原因,與他年輕時忽略輕微蛋白尿、未追蹤有關,才會因短短半年的不良作息,就讓腎功能快速惡化。
亂服用藥物,當心造成腎臟危害。醫師洪永祥分享案例指出,一名28歲的女子沒有糖尿病、高血壓,但腎絲球過濾率只有50分,腎臟狀況猶如80歲老人,而元兇就是為了愛美而吃的利尿劑,長期食用導致腎功能受損。
便祕不只是肚子痛,還可能傷腎。腎臟科醫師洪永祥分享有位65歲婦人一周無法解便且右腰疼痛,一檢查竟是右腎急性腎損傷,原因是大便壓迫到右側輸尿管,導致嚴重水腎,他並建議要改善便祕,可一早喝冰的橄欖油黑咖啡,「冰水、橄欖油與咖啡」3個利便因子全到齊,很多網友形容有如「超級排便神器。」
每10位糖尿病患中,就有4位會面臨腎功能惡化,但多數人早期毫無症狀,直到下肢水腫、泡泡尿、嚴重疲倦症狀出現時,才發現已是慢性腎臟病晚期。醫師觀察,門診中常見許多糖友以為有按時服藥、血糖穩定就代表控制良好,卻因忽略了尿蛋白和腎功能檢查,錯失了黃金治療時間。
初期腎臟病大多無聲無息,等到出現尿少、疲累等症狀時,往往已是腎衰竭地步。腎臟科醫師洪永祥分享,有一名50歲男子來就診,一走診進間,他就聞到濃濃尿騷味,一檢查果不其然,男子尿毒素超高,第一次看腎臟科,就直接去洗腎了。
腎臟一旦嚴重壞掉,就無法逆轉,日常有許多傷腎的疾病行為,不可不慎。醫師洪永祥指出,疾病、錯誤的習慣和飲食,是造成腎臟早衰和傷害的3大因素,其中,高磷加工食品,如火腿、泡麵調味包,若長期大量食用,容易導致腎小管損傷,建議盡量選擇原型食物,才不會不知不覺吃進腎毒。
適量黑咖啡對健康有益,醫師洪永祥也分享案例指出,一名60歲糖尿病病患,出現腎病變、微蛋白尿,透過改善飲食、控制三高,每天再搭配適量黑咖啡,三個月後腎功能逆轉,腎絲球過濾率回升、蛋白尿幾近消失。
有些人覺得納豆臭又黏。不過,家醫科醫師李思賢表示,納豆被他歸類為「超級食物」,研究發現,納豆不僅可增強骨密度,還能降血脂與縮小頸動脈斑塊達36%,一天吃1小碗納豆最剛好,但腎臟科醫師林軒任提醒,納豆具高蛋白、高磷與高鉀特性,對一般人是很好的食物,但腎功能不佳患者則不宜食用。
毒物科權威、林口長庚醫院臨床毒物科主任「俠醫」林杰樑,在2013年逝世,遺孀譚敦慈就透露,林杰樑在大學7年級、擔任實習醫師時,因疲倦小睡休息一下,卻開始昏迷不醒被送急診,從此開始要洗腎,而他事後坦言,自己早就出現腎臟惡化的「高、貧、泡、水、倦」症狀。譚敦慈也感嘆,「任何人面對疾病的時候,可能會想一些合理的解釋」、「其實很多年輕人都是到了那一刻,才發現他的腎臟壞掉了」。
一名40多歲男子,因前胸後背長滿痘子就醫,醫師意外發現男子腎功能不佳,有顆如60歲的老腎臟,詢問後發現,男子天天吃炸排骨或炸雞腿便當,經請男子戒吃油炸食物,多吃五顏六色的蔬果與全穀根莖類食物,3個月後,男子腎絲球過濾率從62分進步到80分,腎功能與皮膚不好的情況,都獲得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