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蔣鋒帆的搜尋結果,共06筆
許多人汲汲營營工作只為了改善生活,不過有時可能也因此導致身體健康出問題。一位36歲男子近日表示,自己努力工作、加班,順利打拚到在台北有房有車、不愁吃穿,不過卻也因此賠上自己的健康,除了掉髮、體重上升、常常便祕長達一周,甚至還長了痔瘡,讓他坐著痛、站著痛、夜不能寐,常常上廁所後得把痔瘡塞進去,讓男子無奈直呼「努力工作的盡頭是長痔瘡嗎?」,貼文曝光後引發熱議。
大腸癌長年位居國人10大癌症,年奪6千多條人命。談及該病預兆時,很多人都會想到排便異常,但胃腸肝膽科醫師錢政弘表示,頭暈、耳鳴等症狀可能與貧血有關,而貧血正是大腸癌的潛在警訊之一,卻經常被忽視。若長期出現上述症狀且未見改善,應盡速就醫檢查,以免延誤診斷。
大腸癌為10大癌症發生人數第2名,年奪6千多條人命,且患者年輕化趨勢日益明顯。對此,大腸直腸外科醫師蔣鋒帆指出,左、右兩側大腸癌的症狀並不一樣,通常右側不太會有症狀,而左側則較容易出現排便習慣改變。但他也強調,即便沒有症狀,也不代表沒有病灶,因此定期接受篩檢非常重要。
近年來,發炎性腸道疾病(IBD)在年輕族群中逐漸備受關注,因為腸道免疫系統將外來常見物質識別為病菌,過度啟動免疫反應,造成腸道持續處於發炎的狀態,造成腸道的傷害。臺中榮民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蔣鋒帆醫師指出,早期診斷及治療是避免病情加重進而引起併發症與共病的關鍵,不僅可避免如大腸癌癌變等併發症,更能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質。
國內大腸癌發生人數居高不下、死亡數亦排第3,2000年以來,國人常見癌症包括肝癌死亡率都已下降,大腸癌卻變化不大,原因是許多人被診斷時,多已達3、4期,錯過了及早治療、取得良好預後的機會。專家呼籲政府下修糞便潛血檢查年齡至45歲,並將第2線獨缺的標靶藥納入給付,讓大腸癌的治療能決戰1、2線。
前言:國健署公布2021年肺癌首度超車大腸癌,成為國人十大癌症第一名,但兩者罹患人數差距僅有642人,過去已連續蟬聯15年十大癌症之首的大腸癌仍不可小覷。2021年仍有1.6萬人罹患大腸癌,雖然政府自2004年起補助50歲以上民眾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盼能及早揪出病例,然而近18年來,被診斷出大腸癌的民眾約有半數都已達3、4期,錯過了及早治療、取得良好預後的機會,甚至在轉移性大腸癌的治療中,仍獨缺二線標靶藥物的給付。 有鑑於此,中國時報與台灣腸癌病友協會特別於2023年10月27日共同舉辦「2023大腸癌論壇-大腸癌健保下的治療趨勢」,探討大腸癌從篩檢到治療所面臨的困境,盼在健保的大傘之下,儘可能幫助民眾得到良好的照顧。主持人:魏怡嘉(中國時報教科文主任)與談人:糠榮誠(台灣腸癌病友協會理事長)王照元(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院長)石崇良(健保署署長)梁金銅(台大醫院大腸直腸外科教授)蔣鋒帆(台中榮民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柯道維(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癌症中心外科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