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製造業就業的搜尋結果,共92筆
據觀察者網報導,美國總統川普政府一系列對華政策連續遭中方強烈抵制,讓民主黨人抓住了關鍵把柄。當地時間10月29日,美國參議院民主黨人在一份關於川普關稅政策影響的最新報告中稱,川普正在「輸掉這場自己挑起的對華貿易戰」,讓中國佔據了上風。
主計總處27日公布9月失業率,隨著畢業季結束,尋職人口減少,9月失業率降至3.38%,為近25年同月最低,但「工時不足就業者」連三個月上揚,升至12.9萬人創今年以來最高。顯示對等關稅衝擊仍在,惟綜合勞動市場各項指標研判,情況已穩下來了。
主計總處今(27)日公布9月失業率,畢業季結束,9月失業率降至3.38%,為近25年同月最低,但「工時不足就業者」卻升至12.9萬人,創今年以來最高,顯示美國對等關稅衝擊仍在,惟綜合勞動市場各項指標研判,情況已穩下來。
在權衡頑固的通膨及疲軟的就業市場狀況後,美國聯準會(Fed)表明立場,鑑於風險平衡改變,在台北時間18日宣布調降基準利率1碼,將利率降至4%~4.25%,為年內首度降息,主席鮑爾將此次降息定調為「風險管理」,暗示儘管美國經濟放緩且就業風險上升,但Fed並未開啟持續且長期性降息周期,利率走向仍要視數據而定。
8月是美國慶祝「黑人商業月」(Black Business Month)的月份,不過最新官方數據顯示,8月黑人勞工的失業率揚升至將近四年新高水準。黑人失業率攀升被視為是「礦坑裡的金絲雀」,預告美國整體經濟面臨衰退風險。
總經與市場分析:美國就業報告點燃美股「9月魔咒」的擔憂,8月新增非農就業人數由前月7.9萬人下滑至2.2萬人,遠低於市場7.5萬人預估值,近三個月平均值由3.5萬人降至2.9萬人,平均時薪年增率由3.9%降至3.7%,薪資月增率持平於0.3%,失業率由4.2%略升至4.3%,失業率符合市場預期,勞動參與率由62.2%略升至62.3%,美國就業市場顯著出現放緩。
美國勞工統計局(BLS)5日公布,8月非農就業人數僅新增2.2萬,遠低於經濟學家預估的7.5萬個,6月和7月非農就業人數則合計下修2.1萬個,失業率升至2021年以來新高。美國勞動力市場正在發出迄今最明確的降溫訊號,進一步鞏固聯準會(Fed)9月降息的預期。
(23:05更新--川普發話)美國勞工部勞工統計局5日公布最新非農就業數據(NFP),8月非農就業人數增加2.2萬,不僅遠低於預期,增幅也比7月少了很多,這顯示美國就業市場聘僱力道明顯放緩,成長疲乏。數據公布後,美股標普500指數、納斯達克指數期貨漲幅擴大。經濟學者指出,製造業勞力連續4個月下滑尤其引人注意,綜合7月、8月非農報告研判,聯準會本月十之八九會降息。
台灣關稅揭曉!20%高於台灣在亞洲的競爭對手日韓等國,這樣的影響後遺症非同一般;川普的關稅貿易戰的基本策略,係透由對外國商品徵收高額關稅,迫使貿易對象讓步、消除貿易逆差、重振美國製造業,冀圖「搜刮各國的錢,讓美國企業能夠賺滿賺飽」,川普的陰謀無異是將關稅扮演成國家財富重分配的工具,以能將經濟利益從外國轉移至美國本土。
台灣關稅揭曉!20%高於台灣在亞洲的競爭對手日韓等國,這樣的影響後遺症非同一般;川普的關稅貿易戰的基本策略,係透由對外國商品徵收高額關稅,迫使貿易對象讓步、消除貿易逆差、重振美國製造業,冀圖「搜刮各國的錢,讓美國企業能夠賺滿賺飽」,川普的陰謀無異是將關稅扮演成國家財富重分配的工具,以能將經濟利益從外國轉移至美國本土。
前行政院院長、現任新世代金融基金會董事長陳冲指出,中共常委兼副總理何立峰,七月中旬訪日時,對自民黨幹事長講了一句看似普通卻值玩味的話:中日是搬不走的近鄰。搬不走的近鄰,可以做正面解釋,也可以做負面看待。遠親不如近鄰說的是前者,惡鄰纏身不散指的是後者,就看彼此如何互處。
今天7月9日周三本應是美國總統川普「對等關稅」生效的重大日子,但這項大規模懲罰性關稅又再度延後至8月1日。自川普發布一些特定產業關稅與對等關稅以來,美國的通膨沒有如預期死灰復燃,經濟和就業迄今也仍然穩健,但一些經濟學家警告這只是暴風雨前的寧靜。
1日,根據一份民間調研單位的報告,日本六月的製造業是13個月以來首次成長,主要是因為工廠產量增加。不過,因為美國新關稅政策的不確定性,新訂單數量再次減少,整體需求還是蠻疲弱的。
美國最新就業數據優於預期,舒緩市場對於經濟放慢的疑慮,華爾街股市6日反彈,道瓊工業指數高開312點,漲幅一度擴大至604點,標普500指數和那斯達克指數盤中分別漲1.31%和1.53%,收盤時漲幅略為放緩,終場四大指數齊步收紅。
據觀察者網報導,在美國總統川普用畸高關稅「大棒」砸向中國後,中國抗住了美國的打擊,還打出了一套「組合拳」靈活反制。當地時間6月5日,美國國會「美中經濟與安全評估委員會」召集一批由經濟學家、技術人員、企業家組成的專家組,謀劃如何進一步在經濟上打壓中國,「阻止中國主導供應鏈」。
日本銀行總裁植田和男週二(3日)演講中針對美國最新關稅政策對日本經濟的衝擊做出分析,雖然這波保護主義浪潮超出市場原先預期,但對於日本經濟的影響仍「有限」,主要原因包括企業獲利能力強、家庭所得穩健、以及非製造業的就業市場持續吃緊等因素,有助支撐國內景氣與薪資成長。
美中的角力,同時間將牽動兩岸關係走向。有外交專家就表明,美國總統川普對中政策「強硬與軟弱」並存,一方面與中國大打關稅戰,另一方面又對是否保衛台灣打上問號,種種跡象都凸顯川普不知道如何與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打交道,而這種對中迥異的應對方式,反而可能增加台海戰爭爆發機率。
據觀察者網報導,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的十年後,美西方提出「中國衝擊」(China Shock)論調,聲稱美國製造業因中國商品進口激增而遭受結構性衝擊,將自身的失業問題歸咎於中國,以轉移矛盾。當地時間5月27日,美媒《華爾街日報》網站發佈200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著名經濟學家詹姆斯·赫克曼(James J. Heckman)與賓州大學經濟學教授方漢明的評論文,揭露所謂「中國衝擊」論調背後被掩蓋的真相。
儘管關稅政策不僅撼動全球經濟,就連美國也受到波及,但川普政府仍明確表示,即便是「吃藥」,也要忍耐,必須讓美國製造業回歸。然而不少專家都看衰川普讓美國製造業重返「黃金時代」的口號,畢竟在過去的20年間,美國的每一任總統都曾公開表示,希望可以將製造業帶回美國本土,然而卻都是一場空。
美中已達成貿易戰停火協議,降低雙方貿易商品的進口稅。相關協議顯示,這世界兩大經濟體貿易戰大大降溫,而先前的貿易戰已衝擊包括英國在內的許多其他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