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以下是含有還路的搜尋結果,共90

  • 長期爭取行人路權 中原大學設計學院院長趙家麟團隊獲獎

    長期爭取行人路權 中原大學設計學院院長趙家麟團隊獲獎

    中原大學設計學院院長趙家麟團隊與「還路於民行人路權促進會」及「桃園人本交通推動協會」共同推動「桃園市中壢區中北路人行環境改善」專案,榮獲雜誌評選2025「年度影響力獎」入圍肯定。趙家麟將「人本城市」課程之教學成果實踐於改善地方環境,為美好城市治理播下希望的種子。

  • 民盼設計納管 專家指下地最好

    民盼設計納管 專家指下地最好

     路燈、號誌基座螺栓外露,屢傳民眾絆倒甚至傷亡,民眾認為「基座螺栓安全設計」應納入國家級法規,工程廠商依法施作,降低人為疏失與安全疑慮。專家及交通安全民團都認為立法的用意良善,但須考量法律結構性、通盤盤點各式道路桿類,再訂定一致性安全標準及施作方式,才能避免桿類基座螺栓成為道路潛在的傷害陷阱。

  • 侯友宜:萬大中和線力拚2027年完工 全線搭乘僅14分鐘

    侯友宜:萬大中和線力拚2027年完工 全線搭乘僅14分鐘

    新北市長侯友宜2025年10月7日前往捷運萬大中和線金城機廠視察,了解裝修進度與列車測試情形。他表示,萬大中和線工程目前工程進度已達81.7%,在團隊努力下穩定進展,力拚2026年底前先完成路面復舊還路於民,並朝2027年底完工邁進,屆時從新北的中和高中站到中正紀念堂站僅需14分鐘。

  • 捷運萬大中和線 工程進度81.7%

    捷運萬大中和線 工程進度81.7%

     捷運萬大中和線工程進度至9月底已達81.7%,正進行建築裝修、水電環控、軌道工程及機電系統等作業,通車後,從新北市中和高中站到台北中正紀念堂站只需14分鐘。新北市長侯友宜7日視察金城機廠時指示,在兼顧品質、進度與安全的前提下,全力朝2027年底完工目標邁進。

  • 全功能五級金城機廠曝光   捷運萬大中和線拚2027完工 搭乘全線僅需14分鐘

    全功能五級金城機廠曝光 捷運萬大中和線拚2027完工 搭乘全線僅需14分鐘

    新北市捷運施工「七線齊發」推進中,其中萬大中和線目前計畫進度累計至2025年9月底已達81.7%,正全力進行建築裝修、水電環控、軌道工程及機電系統等施工作業,新北市長侯友宜今日前往金城機廠的主維修廠,關心裝修進度及列車測試情形,也強調在兼顧品質、進度與安全的前提下,全力朝2027年底完工目標邁進,未來從新北市中和高中站到臺北市中正紀念堂站,通勤時間只需要14分鐘。

  • 萬大中和線進度破8成 拚2027年底全線完工

    萬大中和線進度破8成 拚2027年底全線完工

    捷運萬大中和線工程進度至9月底已達81.7%,正進行建築裝修、水電環控、軌道工程及機電系統等作業,通車後,從新北中和高中站到台北中正紀念堂站只需14分鐘。新北市長侯友宜今(7)日視察金城機廠時指示,在兼顧品質、進度與安全的前提下,全力朝2027年底完工目標邁進。

  • 公館圓環深夜開拆 抗議民團現場「走讀」轟:蔣不聽

    公館圓環深夜開拆 抗議民團現場「走讀」轟:蔣不聽

    北市府13日0時將拆除公館圓環並填平公車專用地下道,但引發部分民眾反彈。行人零死亡推動聯盟12日晚間7時舉辦「守環行動:圓環大走讀」,號召民眾到圓環表達抗議訴求,北市議員苗博雅也到場聲援。期間民團率領民眾從繞行圓環的路徑上,闖到圓環中間3分鐘,一度造成交通中斷、險象環生,在經警方勸導後返回人行道。

  • 行人地獄未解 道安預算連3年下滑

    行人地獄未解 道安預算連3年下滑

     台灣交通地獄未解,交通部道安預算卻大砍。交通部2026年道安預算編列3.8億元,較今年大減1.1億元,地方補助隨之下滑。交通部解釋,校園交安教育改由教育部負責,內政部與交通部共同編列4年400億元提升人行安全計畫支應,交通部道安預算才會相對減少。民團認為,應長期穩定投資,不該「先衝高再下修」波動式編列。

  • 引進國外設計!桃園改造街道空間 首例選中壢大同新生路口

    引進國外設計!桃園改造街道空間 首例選中壢大同新生路口

    桃園市政府都市發展局推動桃園舊城再生工作,引用國外都市設計擾動作法-街頭戰術都市設計,重新調整街道空間,讓街道使用更具效率且更具活力。第一階段試圍計畫以市集活動,邀請民眾參與,模擬街區人行環境拓寬後的環境空間。日前在中壢區大同路、新生路、中央西路一段和中山路的三角路段辦理活動,以交通錐圍出人行道拓寬後的空間,讓民眾體驗以人為優先,道路行走的感覺,以及新增的街角廣場商業空間的氛圍。

  • 中壢街頭變身 戰術設計獲好評

    中壢街頭變身 戰術設計獲好評

     桃園市都發局致力推動舊城再生,首度嘗試「街頭戰術都市設計」,選在中壢大同商區和中平商圈之間三角路段試辦,以交通錐試圍出人行道拓寬後的空間,獲正面迴響,為市府打了強心針,今年將優先施工大同路、新生路口的人本環境,明年串聯到中正公園至中原文創園區節點,助陣2026台灣設計展。

  • 街頭設計登場!桃園舊城翻新迎戰2026設計展

    街頭設計登場!桃園舊城翻新迎戰2026設計展

    桃園市都發局致力推動舊城再生,首度嘗試「街頭戰術都市設計」,選在中壢大同商區和中平商圈之間三角路段試辦試圍計畫,以交通錐圍出人行道拓寬後的空間,獲得正面迴響,為市府打了強心針,今年將優先施工大同新生路口的人本環境,明年串聯到中正公園至中原文創園區節點,助陣2026台灣設計展。

  • 兒童交通傷亡攀高 去年達1.2萬人

    兒童交通傷亡攀高 去年達1.2萬人

     政府多管齊下改善道安,行人死傷交通事故仍接連發生,牽動法規檢討。審計部檢視去年道安改善成效發現,成果與目標有落差,8縣市交通死傷情況仍嚴峻,兒童傷亡也居高不下,且多呈逐年上升趨勢,去年更增至1.2萬人,交通部應與地方政府研議對策。交通部表示,將協助落後縣市,以跨部會與地方力量提升成效。

  • 乳癌權威遭公車撞死!路權團體實地勘查傻眼 綠燈秒數不合理

    乳癌權威遭公車撞死!路權團體實地勘查傻眼 綠燈秒數不合理

    部立桃園醫院外科主任、乳癌權威周佳正,昨(19)日上午8時許於北市愛國西路過斑馬線時,遭左轉公車撞擊捲入車底,不幸身亡。對此,路權團體「還路於民 Vision Zero Taiwan」深感哀悼,並實地查勘事故現場,發現行人穿越道長達75公尺,但綠燈僅有69秒,批評極不合理。

  • 改善行人地獄 落實行穿線停讓

    改善行人地獄 落實行穿線停讓

     名醫周佳正19日過行穿線時,遭未停等禮讓行人公車撞上身亡,行人地獄未解,再次點燃民眾怒火,痛批要毀掉多少家庭。觀察近6年全台大型車左右轉行人事故,每年平均造成8死108傷。專家建議從交通號誌、工程及駕駛教育訓練等面向改善。

  • 總透光率不足 隔熱紙政策挨批

    總透光率不足 隔熱紙政策挨批

     交通部訂汽車隔熱紙指引,規範隔熱紙透光率,但未加擋風玻璃合計惹議,時代力量10日與多組交通民團痛批政策打假球,忽視隔熱紙貼玻璃後實際總透光率會下降,且應納管舊車。公路局表示,會以源頭的單品管理方式,確保民眾選購適合隔熱紙,避免檢測誤差。

  • 影》隔熱紙透光率實測打臉交通部 民團曝:像放任酒駕

    影》隔熱紙透光率實測打臉交通部 民團曝:像放任酒駕

    交通部日前公布汽車隔熱紙指引,僅規範隔熱紙單品透光率,未加上擋風玻璃計算。時代力量今與多組交通民團召開記者會,秀出透光率檢測儀器現場實測,痛批交通部忽視隔熱紙貼在車窗玻璃後實際總透光率會下降,不僅做法與國際脫節,也未規畫舊車納管時程,且據國外研究,總透光率過低車窗於夜間駕駛時,駕駛視覺反應相當於酒駕,交通部形同變相放任合法酒駕上路,使用路人暴露危險中。

  • 垃圾桶放馬路臭翻! 新北局處秒稽查「還路於民」 警:最重罰1萬5

    垃圾桶放馬路臭翻! 新北局處秒稽查「還路於民」 警:最重罰1萬5

    馬路當自家用?新北市林口區文化二路某店家,疑似長期將垃圾桶擺放人行道上,昨(7)日又舊態復萌,當地居民氣到上網抨擊:「誰在社區人行道放垃圾?」「每天經過臭死了!」「環保局不管嘛?」環保局隨即留言回覆,清潔隊前往稽查後,店家已將垃圾桶移走;林口警分局表示,已通知違反《道路交通管理處罰條例》,若觸犯刑法185條,最重罰鍰1萬5000元。

  • 過馬路滑手機要罰 交長惹民怨

    過馬路滑手機要罰 交長惹民怨

     人本交通興起,交通部長陳世凱卻稱,行人過馬路應專心勿違規,要快速走,滑手機會被抓。民眾怒批又檢討行人,難道行人也是道路的「雜質」?第一線交警指出,法規無行人過馬路滑手機罰則。交通部解釋,在行穿線滑手機若影響交通可罰500元。

  • 提逾50條建議遭拒!行人團體怒控遭交通部排除名單外

    提逾50條建議遭拒!行人團體怒控遭交通部排除名單外

    交通部與民間交流政策意見再惹議,繼外送運價、駕訓改革交流會屢傳爭議後,公路局24日召開交通工程規範修訂意見交流座談會,還路於民行人路權促進會表示,今年2月向交通部針對該規範提出逾50項建議,原官方口頭答應能讓該會參與,豈料最後仍以不明的「其他考量」遭排除名單外,深感遺憾。公路局回應,關心單位多,無法邀全部有意願的團體參加,但仍可透過書面提出意見。

  • 汽機車登記比人口多 台灣成車輛之島

    汽機車登記比人口多 台灣成車輛之島

     全台機動車輛5月底登記逾2335.7萬輛,正式超越人口總數。交通部分析,民眾、公司或機關可同時登記多輛,普遍1人多車,導致車輛成長速度高於人口增長。對於台灣已成為「車比人多」的車輛之島,學者認為,公共運輸發展與道安改善恐面臨考驗。民團則建議,縣市政府應針對私人運具轉移比例訂立目標。

回到頁首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