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以下是含有雨量站的搜尋結果,共54

  • 影》鳳凰進逼!馬太鞍溪暴漲淹沒便橋 台9線成水道

    影》鳳凰進逼!馬太鞍溪暴漲淹沒便橋 台9線成水道

    受鳳凰颱風與東北季風共伴效應影響,花蓮昨晚開始下起大雨,造成馬太鞍溪水暴漲,不僅淹過橋梁涵管便道,泥水更不斷從萬榮明利村溢流至台9線230公里處,北上車道也被水淹成水道,警方已在萬里溪橋南端展開管制,確保用路人安全。

  • 宜蘭山區雨量上看850毫米!北橫、中橫、蘇花恐預警性封閉

    宜蘭山區雨量上看850毫米!北橫、中橫、蘇花恐預警性封閉

    受東北季風及「風神」颱風外圍環流共伴影響,宜蘭今晚(20日)起雨勢驟強,氣象署預測至22日止,山區累積雨量可達430至850毫米,達「超大豪雨」等級,並不排除出現短時強降雨。公路局提醒,山區道路坍方、落石風險高,北橫、中橫以及蘇澳至東澳路段都有可能預警性封路,呼籲用路人非必要勿上山。

  • 塔寮坑二抽水站自動化2026年6月完工

    塔寮坑二抽水站自動化2026年6月完工

     新北市新莊地區地勢較低窪,長年面對積淹水風險,「塔寮坑二抽水站自動化」工程17日啟動,預計2026年6月完工。透過自動化工程,抽水站建立一套「中央監控環狀網路」,可根據水位自動啟停,大幅提升防汛效率。新北市長侯友宜出席啟動儀式時強調,新北市已連續14年獲國土署雨水下水道考評「優等」,抽水站升級為自動化,讓防洪邁向「零時差」。

  • 新莊塔寮坑二抽水站自動化工程啟動 防洪邁向零時差

    新莊塔寮坑二抽水站自動化工程啟動 防洪邁向零時差

    新莊地區地勢較低窪,長年面對淹水風險,新北市水利局17日啟動「塔寮坑二抽水站自動化」工程,預計2026年6月完工。新北市長侯友宜出席啟動儀式時強調,新北市在治水、防洪工作上不斷精進,已連續14年獲國土署雨水下水道考評「優等」,抽水站升級為自動化,將更快速地因應極端強降雨,讓防洪邁向「零時差」。

  • 花蓮馬太鞍溪橋涵管便道今通車 限速30公里、全時監控

    花蓮馬太鞍溪橋涵管便道今通車 限速30公里、全時監控

    花蓮縣馬太鞍溪上游堰塞湖9月23日溢壩潰決,造成光復鄉及周邊村里災情嚴重,因台9線馬太鞍溪橋遭沖毀,台9線交通中斷而需改道花46線箭瑛大橋、193線及台11甲線,原500公尺距離增至20公里,且道路狹小擁塞,往來不便,在交通部公路局日夜搶修下,馬太鞍溪橋涵管便道今下午15時順利提前通車。

  • 五個堅持  陸智庫報告解析新時代長江治理方略

    五個堅持 陸智庫報告解析新時代長江治理方略

    新華社報導,新華社國家高端智庫26日以中英文向全球發布智庫報告《碧水奔騰萬里情——新時代長江治理的成就啟示與世界意義》,全文1.6萬餘字,系統總結新時代以來長江治理的歷史性成就、科學方略和世界意義。

  • 堰塞湖溢流水淹光復鄉 傅崐萁:農業部昔稱「無立即潰堤危險」

    堰塞湖溢流水淹光復鄉 傅崐萁:農業部昔稱「無立即潰堤危險」

    受強颱樺加沙外圍環流影響,花蓮山區持續降下豪大雨,萬榮鄉馬太鞍溪堰塞湖今天下午2時40分發生溢流後,大量泥水宛如洩洪般滾滾而下,1小時內直接灌入光復市區,而在立法院8月15日三讀通過的600億「中央政府丹娜絲颱風及728豪雨災後復原重建特別條例案」,當時國民黨就提出附帶決議,要求將花蓮堰塞湖工程納入「丹娜絲重建特別條例」。立院國民黨團總召傅崐萁指出,當時協商農業部稱「沒有立即潰堤的危險」,這是行政院主管單位、農業部林業署及相關部會也都應該同心共同解決的問題。

  • 新北防汛黑科技!AI「預知」暴雨比氣象署快16分鐘

    新北防汛黑科技!AI「預知」暴雨比氣象署快16分鐘

    颱風季來臨,夏季又易有短延時強降雨,新北市水利局長宋德仁3日於市政會議,以「一機在手 防汛ALL IN」為題做專題報告。宋指出,為打破傳統防汛方式,水利局依照第一線防汛人員的實際需求,開發整合「全時監測、AI判斷、即時推播」,即時同步推播29區公所,應變時間比以往至少提前2小時。

  • 雨勢升級下到深夜 6縣市大雨特報 4地大雷雨狂轟

    雨勢升級下到深夜 6縣市大雨特報 4地大雷雨狂轟

    受到對流雲系發展旺盛影響,中央氣象署今天(30日)針對全台6縣市發布大雨特報部,預估雨勢將一路持續到深夜。此外,中央氣象署也針對4縣市發布大雷雨警訊,短時間強降雨,讓中南部地區過去6小時雨量累計了50毫米以上。

  • 入夜雨神發威!9縣市豪大雨特報 高雄升級豪雨「時雨量85毫米」

    入夜雨神發威!9縣市豪大雨特報 高雄升級豪雨「時雨量85毫米」

    受到午後對流雲系發展旺盛影響,入夜後雨勢也持續增強。中央氣象署針對台灣本島9縣市發布豪大雨特報,以範圍從北部山區一路往南延伸至屏東線,除了南投與屏東全縣大雨,其中高雄市更是在晚間19:05升級為豪雨等級,加上大雷雨警訊,過去一小時高雄美濃區時雨量高達85毫米,雨量相當驚人。

  • 傅崐萁提出花蓮堰塞湖納入災後重建附帶決議  廣獲各黨支持護居民

    傅崐萁提出花蓮堰塞湖納入災後重建附帶決議 廣獲各黨支持護居民

    立法院13日朝野協商一致通過「丹娜絲颱風及728豪雨災後復原重建特別條例草案」,並將行政院原匡列的560億元經費上限,加碼至600億元,花蓮雖非受創地區,但每次颱風豪雨就須預防性撤離的馬太鞍堰塞湖,為降低潰壩風險保護下游居民,國民黨立法院黨團總召傅崐萁提出附帶決議,要求將花蓮堰塞湖工程納入「丹娜絲重建特別條例」,順利獲各黨支持,預計本周五院會完成三讀後可儘快實施。

  • 台中審計處揭露 防汛網5大缺失

    台中審計處揭露 防汛網5大缺失

     楊柳颱風來襲,台中市防汛措施再受關注。根據台中市審計處最新報告指出,市府雖持續投入經費推動防洪建設,但多處淹水熱點依然存在「監控死角」,建議市府檢討布設策略與系統功能,以有效降低淹水風險。水利局表示,廣設淹水感應器及AI人形辨識技術降低淹水風險。

  • 中橫又斷了!楊柳環流帶雨勢釀落石 台8線預計14日早搶通

    中橫又斷了!楊柳環流帶雨勢釀落石 台8線預計14日早搶通

    受楊柳颱風環流影響,中橫山區雨勢強勁,天祥雨量站今午後時雨量曾達40毫米,導致台8線175k+400靳珩隧道西口,發生水瀑挾帶落石而阻斷交通,原訂下午搶通恢復通車,不過山區雨勢仍大,預計明(14)日上午10時才能搶通,籲駕駛人不要貿然進入山區公路,以策安全。

  • 直逼莫拉克紀錄!7天下了台灣整年雨量 專家:今年西南氣流太罕見

    直逼莫拉克紀錄!7天下了台灣整年雨量 專家:今年西南氣流太罕見

    西南氣流狂掃中南部,帶來嚴重水患,台中、雲林、嘉義、南投、台南、高雄為重災區,多地傳出淹水情形,水退了又淹無限循環。對此氣象專家林得恩也坦言,今年的西南氣流持續了一周,確實相當罕見,屬於特殊個案,最誇張的是,這一周的雨量,已經超越台灣年均雨量。

  • 20億建下水道測站 災情測不準

    20億建下水道測站 災情測不準

     近日大雨動輒成災,市區屢成澤國,據審計部指出,內政部國土署委託縣市政府辦理「雨水下水道即時水情監測系統建置計畫」,雖完成多處雨水下水道水位監測站建置,但部分通報異常案件未獲縣市政府回報處理情形,且部分位於淹水區域的監測站量測結果與民眾通報淹水災情存有差異,建議國土署改善。

  • 這波西南氣流太扯!氣象署官網破天荒史上首次列1數據 高雄最慘

    這波西南氣流太扯!氣象署官網破天荒史上首次列1數據 高雄最慘

    從上周末起,受到西南氣流影響,台灣中南部持續降下豪雨,中央氣象署也啟動大規模或劇烈豪雨作業,至今仍未解除。氣象署更是首次列出8日累積雨量圖,以及前200名雨量站數據,其中高雄茂林區多納林道測站已經記錄到2335毫米雨量,相當可怕。

  • 台中雨彈全台最猛 未停班課引民怨 盧秀燕回應了

    台中雨彈全台最猛 未停班課引民怨 盧秀燕回應了

    「災情那麼慘,為何不放假?」台中31日清晨大雨傾盆、災情頻傳,台中市政府卻未宣布停班停課,引爆咕嚕大軍湧入市長盧秀燕臉書留言。不過盧秀燕受訪時強調:「不能怪中央氣象署」,認為這波天氣變化劇烈、難以預測,「常常警報一發布,風雨就立刻進來」,也強調,全力救災。

  • 中南部雨量破千毫米 7縣市山區列高風險、397條土石流紅色警戒

    中南部雨量破千毫米 7縣市山區列高風險、397條土石流紅色警戒

    中央災害應變中心今(31)日下午舉行0728豪雨召開第10次工作會報,由副指揮官內政部次長吳堂安主持。據中央氣象署資料,自7月28日0時至31日13時,已有多個雨量站觀測雨量值突破1000毫米,85小時的累積雨量集中於台中、彰化、南投、雲林、嘉義、台南與高屏地區。

  • 薇帕颱風豪雨攪局 中橫、蘇花恢復通行 山區仍有封閉風險

    薇帕颱風豪雨攪局 中橫、蘇花恢復通行 山區仍有封閉風險

    薇帕颱風外圍環流為花東帶來豪大雨,台8線中橫公路東段、蘇花路廊上午都預警性封路,到上午10時風雨稍歇,公路局考量通行需求,決定解除封路,中橫恢復原有管制通行,後續仍視天候及路況再決定是否封路。

  • CCTV深入雨水下水道 防汛人員精確掌握地下水情

    CCTV深入雨水下水道 防汛人員精確掌握地下水情

    午後雷陣雨來襲,新北市水利局為爭取更多防災應變時間、精準掌握潛在淹水熱點,創新導入科技應用,現已率先在11處易積淹水點的雨水下水道內部加裝CCTV即時影像監測設備。這項「透視」技術能清楚觀察箱涵水流變化及抽水機排放情形等即時動態影像,讓防汛人員更精確掌握地下水情。

回到頁首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