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電動車銷售量的搜尋結果,共81筆
根據韓國媒體報導,三星集團旗下的三星SDI電池公司,正在跟特斯拉商談供應儲能系統(ESS)電池,整個訂單的金額至少在3兆韓元以上,可望大於21.1億美元。
北基(8927)公布2025年8月合併營收為7.62億元,月減2.99%、年減22.30%;累計2025年1至8月合併營收65.90億元,年減31.25%。北基優化旗下油品事業營運結構、推進綠能事業版圖擴張布局,2025年8月、累計前8月合併營收仍刷新歷年同期次高記錄,助力整體營運保持穩健態勢。
韓股八日開高震盪,盤中最高一度漲至3,219.27點,目前在3,210.47點,漲+5.35點或0.17%。另外,韓元則走貶。
美國總統川普提出的《大而美法案》預計9月底結束聯邦電動車稅務抵免,令特斯拉、通用與福特等電動車製造商忐忑不安,因為分析師預測稅務抵免到期後,美國電動車銷量可能減半。
特斯拉為馬斯克設計的一份價值1兆美元的薪酬方案,要求他在未來十年必須達成多項嚴峻的營運與財務目標。Business Insider找來三大主流生成AI,包括馬斯克旗下的Grok、OpenAI的ChatGPT與谷歌的Gemini,來對馬斯克能否完成這項挑戰進行分析。儘管Grok最樂觀,但認為馬斯克最終完成目標拿到1兆美元薪酬的機率也只有25%。
自駕技術快速發展,自駕計程車市場邁入加速成長期。法人推估,自駕計程車市場規模將從2023年的12.62億美元,增至2028年的19.27億美元,年均複合成長率達8.9%。
英國市調單位 Rho Motion於當地時間15日表示,因為中國大陸以及歐洲消費者,對純電動車以及插電式混合動力新能源車的需求強勁,六月銷售業績較去年同期大幅成長24%。
鴻海與裕隆合資成立的鴻華先進-創(2258)應邀召開法說,表示2025年將持續開發新產品、開拓新市場,下半年將有多款新產品,包括SUV車款Model B預計第四季上市銷售,北美版Model C預計年底完成驗證,休旅車Model D、中型電巴Model U均朝招商車階段推進。
清潔能源調查機構CleanTechnica資料顯示,2025年第一季度大陸比亞迪電動車銷售量再度擊敗特斯拉,拿下全球純電車的銷量冠軍。而隨著特斯拉因馬斯克個人形象敗壞,消費者摒棄特斯拉轉向其他品牌的趨勢難以逆轉,特斯拉要再重新超越比亞迪拿回全球電動車銷售冠軍寶座,恐怕會相當困難。
在全球節能減碳政策推動下,電動車市場持續迅猛成長,根據最新統計,2024年全球電動車銷售量已突破1,700萬輛,各大車廠紛紛加速擴產、搶攻市場,然而與傳統燃油車截然不同的設計挑戰,尤其在於車內噪音管理,正考驗著汽車零組件的設計與材料應用。
起亞六日表示,2025年第一季在歐洲地區的電動車銷售量,創下歷史新高紀錄,至於全球電動車的銷售量也大增10.7%,達到17.4萬輛。
韓國規模最大電池製造商LG Energy Solution在30日公布最新的財報,第一季獲利暴增138%,主要是韓元匯價走貶有利出口。客戶包括特斯拉、通用汽車以及現代汽車等的LG Energy Solution,上季營業利益為3,750億韓元,約2.62億美元。
PCB廠燿華(2367)受惠於AI PC拉貨動能,軟硬板出貨優於預期,法人看好,燿華今年前二月營收年增9.63%,在3月業績拉升下,第一季營收可望與上季持平且呈現年增;惟第二季因去年同期基期高將見年減,不過下半年在AI PC及低軌衛星持續推增,全年仍有機會年成長。
電動車巨頭特斯拉25日股價遭大屠殺逾8%,創下2024年11月以來的最低,市值更跌破1兆美元,原因包括歐洲電動車銷售疲軟和執行長馬斯克投身政治活動。
日本共同社引述消息報導,日產汽車稍早已向本田汽車表達有意終止合併協商,假設雙方最終協商正式破局,意味著鴻海收購日產的計畫有望再度浮上檯面。6日收盤日產股價強彈7%,本田股價下跌4%,鴻海股價則上漲1%。
路透報導,歐盟關稅大棒揮向中國電動汽車。中國大陸汽車製造商因應歐盟大舉提高電動汽車關稅,正加緊出口混合動力汽車到歐洲,並計畫推出更多車型。因歐盟貿易保護措施不適用於混合動力汽車。一些製造商已將生產和組裝轉移到歐洲,以降低成本。
儘管遭到中方乃至歐洲多國反對,歐盟的關稅大棒還是揮向了中國電動汽車。不過,路透5日報導,因應歐盟大舉提高電動汽車關稅,中國大陸汽車製造商正加緊出口混合動力汽車到歐洲,並計畫推出更多車型。因歐盟貿易保護措施不適用於混合動力汽車。一些製造商並將生產和組裝轉移到歐洲,以降低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