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含有駕駛荒的搜尋結果,共54筆
全台公車客運業陷入嚴重駕駛荒,台中市作為中部交通樞紐,也難以倖免。目前全市公車駕駛員短缺約2至3成,為穩定基層運輸人力、改善工作環境,台中市交通局啟動「薪資+環境」雙管齊下策略,透過調整運價機制,要求業者在2年內為駕駛員累計加薪8000元,以實質待遇吸引並留住人才。
台北市區公車因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導致許多司機離職,但迄今人數未明顯回流,使脫班、誤點問題頻繁。北市審計處報告指出,北市公車駕駛從2020年4267人到去年降至3672人,減少率近14%,建議應檢討改善,彌補人力缺口。北市公運處回應,今年1月20日駕駛長配合加薪8000元,並持續改善駕駛休息環境及降低工作壓力,今年6月統計北市駕駛為3707人,已有微幅回升。
全台公車業大缺工,台中目前近500名駕駛人力缺口,為解決業者困境,台中市交通局將公車虧損補貼的「每公里運價」由48.01元調升至51.19元;10公里免費的「每延人公里運價」由2.702元調升至2.803元,並要求客運業者配合為駕駛加薪至少4000元,盼透過提升待遇,解決駕駛荒。
台中市交通局為解決公車缺工問題,將公車虧損補貼「每公里運價」由48.01元調升至51.19元,調幅6.62%,10公里免費的「每延人公里運價」由2.702元調升至2.803元,調幅3.73%,並要求客運業者配合為駕駛加薪至少4000元,透過提升待解決公車司機荒。
為遍及鄰里社區公共運輸服務,精進公車路線營運狀況,桃園市交通局檢討大園區、新屋區公車4條路線及班次運量,將載客量較低的路線由大型或中型公車改為9人座的「桃小巴」小客車行駛。市長張善政說,新的桃小巴外觀亮麗、可愛,將深入社區提升桃園市公車服務,且能有效紓解駕駛荒問題。
為使遍及鄰里社區都能享有公共運輸服務,同時精進公車路線營運狀況,桃園市交通局檢討大園區、新屋區公車4條路線及班次運量,將載客量較低的路線由大型或中型公車改為9人座的「桃小巴」小客車行駛。桃園市長張善政說,新的桃小巴外觀亮麗、可愛,將深入社區提升桃園市公車服務,更能舒解駕駛荒問題。
國光客運經營119條路線,範圍貫穿西部與偏遠鄉鎮,疫後營收回溫但年度虧損因借款利息擴大,2023年虧3.4億元、2024年虧4.2億元,還積欠銀行團逾20億元。國光祭出財務改善計畫,首波將有14條路線停駛或整併,含高雄墾丁路線與中長途南部路線。為避免影響搭乘需求,交通部公路局將協助調整。
國光客運今年2度延遲發薪,本報掌握,疫後營收雖逐年回溫,但年度虧損不減反增,前年虧損3.4億元,去年擴大至4.2億元,且去年借款利息就得付3.7億元。疫情迄今國光客運向銀行借貸約30億元,每月平均需付本金息約8千萬元。面對7大經營困境,為開源節流,國光客運啟動財務改善瘦身計畫,出售土地或房舍、盼信保基金支持、運價合理調漲等,拚年底轉虧為盈。
國道客運面對駕駛荒、經營成本升高,難走出營運寒冬。25年來僅經營「台北-龍潭-新竹」1條路線的亞聯客運,日前遭廢止營運許可,巴士迷關注是否將成疫後第3家收攤的國道客運業者。交通部公路局表示,亞聯因車輛汰換承諾未達標故廢止其許可,公告開放路線,徵求有意願業者投入。亞聯客運強調,沒有不續營,為員工生計與乘客需求,將準備再參與投標。
交通部預計今年底開放雙層公車行駛短途國道通勤路線,現規定有職業大客車駕照就能開雙層公車,但車體、高度皆與一般客運不同。學者與客運業者認為,駕駛需經特別訓練,避免車輛「削平頭」危險。
行政院近3年斥資200億元推行TPASS通勤月票,鼓勵搭乘公共運輸,交通部調查去年民眾外出運具,公共運輸市占率15.2%,較2022年僅成長0.9個百分點。交通部表示,私人運具市占率長期維持逾70%,公共運輸能終結疫情衝擊,成長實屬不易,但對民眾外出習慣,仍有鼓勵改善空間。
客運業面對駕駛荒、經營成本提高,難擺脫經營困境,近1年全國有36條路線申請停駛,6月再現停駛潮,陸續有公路客運、市區公車公告停駛。交通部公路局表示,主因為運具重疊、載客量偏低,導致長期虧損,已祭最高21萬元徵才補助、調整運價等措施協助業者。
民眾黨立委麥玉珍6日在立法院質詢僑外生實習議題,勞動部長洪申翰多次回應「僑生實習由教育部、僑委會主管」,引發外界質疑,全國教師工會總聯合會9日批評勞動部卸責,強調保障僑外生權益需跨部會協作,並呼籲教育部盡速修法。
勞動部擬開放僑外生畢業可擔任客運、貨運司機,挹注駕駛荒困境,但7日公告相關內容遭刪除,後續仍須針對預告期間意見跨部會討論,故暫不列入這次修正。交通部長陳世凱今表示,客運業者反映駕駛員不足,仍盼此案能繼續推進。
交通部公布2024年運輸及倉儲業生產與受雇員工概況,駕駛荒未解的公共汽車客運業,員工僅1.8萬人創新低,雖平均薪資達6.1萬元,較疫前2019年大增8575元,但每人每月總工時高達198.6小時,加班工時更連3年超過30小時。
交通部公布2024年全台運輸及倉儲業生產與受僱員工概況調查結果,駕駛荒未解的公共汽車客運業,去年員工數僅1.8萬人創新低,雖平均薪資達6.1萬元,較疫情前2019年大增8575元,但每人每月總工時高達198.6小時,且加班工時更連3年超過30小時。
勞動部對鐵路與軌道運輸業、汽車客運業、汽車貨運業及遊覽車客運業實施專案勞檢多年,2024年共實施1200場次、整體違規率達16.42%,其中汽車客運業違規率上升至39.29%,以違反輪班間隔、超時工作、未給加班費等為多,其中統聯客運2024年就挨罰185萬堪稱違規最大戶。
桃園去年創全國之先推出大客車駕駛「受訓即就業」計畫,順利增補106名司機,準點率從去年79%提升到2月的95%,隨著駕駛荒趨緩,交通局將嚴格要求準點率,開罰標準從92%提高到95%,若累積9天以上未達標,各路線每月開罰5000元,漏班每班次罰6000元。
國道客運經營寒冬未春暖花開,交通部2011年起統計,13年來9家業者退出市場、班次銳減200萬班,運量及收入雖前年起稍回溫,且駕駛荒未解,盛況難回。學者認為,國道客運仍具存在必要,整合路網、補足駕駛荒是關鍵,應政府主導、業者配合加強整合,找出優勢引客回流。交通部表示,未來國道客運將聚焦中短途服務,正研議轉運優化方案。
面對疫情城際運輸市場變化,國道客運式微,政府協助力道難見輔導成效,業者苦撐經營。學者認為,確實今非昔比,但仍具存在必要,欲拯救國道客運,整合路網、補足駕駛荒是關鍵,可由政府主導、業者配合加強整合,找出優勢引客回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