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交所從今年5月開始開放券商發行指數型認股權證,而與其性質相似的台指選擇權,早在民國90年12月就上市了。台指選擇權最近這幾年每年交易量都很大,最近3年來每1年度的交易量都達到9千萬口,為期貨市場各種商品交易量第一名,以去年為例,台指選擇權即佔全市場交易量的67%,交易甚為活絡。
在全世界各交易所的指數選擇權中,到今年6月底為止,台指選擇權交易量排名第6,算是交易量相當活絡的商品。
指數型權證為單一商品契約,縱使該權證是重設型權證,從個別契約看,仍舊只是一個契約,而相同標的契約條件亦有所不同,故不容易進行價差交易或是組合式交易策略。
台指選擇權則具有不同履約價格、同時還有3個近月及2個季月等不同契約,同一序列還有買權及賣權等,可形成完整序列的矩陣,讓投資人更容易進行價差交易,投資組合較多樣化;交易人可依風險承受度,選擇擔任買權或賣權的買方或賣方,且可以多空操作、當日沖銷,操作較具彈性。
指數權證方面,如果要做類似台指選擇權的組合交易,可能就必須透過不同的券商,找相似的產品,自行計算相互關係,進行跨券商間的多筆交易,操作上相對不方便。
再就流動性做比較,由於指數型權證是由不同證券商發行,每檔商品規格不同,一檔權證只發行一次,在外流通數額有限,隨著投資人行使履約權利,流通量下降。而台指選擇權為期交所訂定的標準化契約,雖然可能因市場沖銷而降低數額,但只要有新合約成交,數量就會增加,並沒有數量限制的問題。
台指選擇權與指數型權證最大的差異,就是操作台指選擇權,投資人可選擇做「買方」,也可以選擇做「賣方」,但權證卻只能做一半,也就權證的投資人只能做買方,投資人在使用商品布局時,操作運用較不靈活。
另外,權證價格由發行券商訂定,會把發行成本加進去,價格相對較高,亦有發行人的信用風險,而台指選擇權由於在集中交易市場上交易,由結算機構擔保履約,信用風險低,其價格由市場上眾多交易人決定,較具效率性;若再搭配相關期貨操作,交易策略相當多元化。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