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實指數型權證和台指選擇權性質類似,而指數型權證的交易對手是券商,券商必須找客戶,還要找期交所的相關商品做避險;發行權證的券商,有時候還得到期貨市場找相關的期、權商品,鎖住未到期權證的利潤;從這些情形分析,指數型權證和台指選擇權是具有相關性的。
根據證交所統計,目前權證的客戶有8萬人,而選擇權的動戶也約有8萬戶,兩者的客群都是8萬多,有點競合關係,要很努力介紹產品給投資人。證券商會透過營業員找客人,由於很多券商都從事IB業務,期權的交易人也會被吸引去做權證的,其間是難免相互影響的。
任何一個人來到市場交易,不是買就是賣,任何交易都是在投機行為。
期貨市場已經蓬勃發展超過10年了,投資人的知識、靈敏度都夠了,但還是有人做錯、賠錢,為什麼賠呢?大概有下列幾種情形:
一、看對,不敢做。二、做對,不敢看(因為沒有設停益點、沒有進行避險)。三、看錯,一直做。四、做錯,一直看(買進,放著沒有處理、也沒認賠)。
面對這種情況,期貨業者、期交所首要的任務,是讓投資人有正確期權觀念,教育交易人瞭解期權交易本質,操作時間通常比投資股票短,不能擺太久。選擇進場、出場的時間點都非常重要,並且要善設停損停利點。
另外,就避險操作的觀念也可以再多宣導,讓一般投資人不僅只知道有空頭避險,在多頭時,期權也可以利用期權避險;例如想買股票時,卻因資金周轉問題,當下沒有足夠的資金,這個時候可以先以期權交易因應,等到資金部位到手了,再轉到現貨交易上,這也是一種避險操作。
活絡期權市場方面,永豐期的作法是努力讓開戶數變成動戶,畢竟要實際有交易才有用,光不斷的爭取開戶數是不夠的;永豐即鼓勵營業員盡力讓開戶數有交易意願,成為動戶數,並訂有相關的獎勵措施。
另外,活絡市場光靠一、二家業者做教育、宣導是不夠的。以香港最近很流行的牛權證為例,目前交易量排行全世界第3,幾乎變成全民運動,主要是主管機關、證券商等隨時都在推廣、宣傳造就的風潮。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