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幾年,不論大陸或台灣,查稅、加稅的情形都會持續發生,且對象除了有錢人,外資企業更是政府緊盯的目標,為求自保,除了守規矩、利潤合理分配、誠實納稅外,做任何投資都要先精算損益平衡點,才不會偷雞不著蝕把米。

最近珠江三角洲有些台商傳出大陸方面查稅愈查愈嚴的消息。其實未來幾年,可以預期,不論是中國大陸或台灣,查稅、加稅的情形都會持續發生。不會因為經濟不好,就有查稅空窗期。

為什麼呢?因為金融海嘯發生後,各國政府為了救經濟,都編列許多預算,企圖把局面穩住,讓企業能生存,人民也能就業。

赤字有賴加稅彌補

但是,政府投入很多錢,發生了嚴重的財政赤字,赤字要如何彌補?只有增加稅收、賣祖產,要不然就是借錢。借錢要還呀!祖產也不能一直賣,那要怎麼增加稅收呢?不是查稅就是加稅。

去年底到今年初,我在大陸拜會很多台商朋友。他們都說最近大陸稅務機關都不查稅了,因為經濟不景氣,大家苦哈哈,也沒賺到什麼錢,未來幾年應該也會放鬆的。

那時我就跟他們說,情況剛好相反,未來幾年各國政府查稅、加稅都是一定會做的事,只是有遞延效果。當時政府急著滅火,今年你財務困難沒關係,我到明年再來查也可以!

至於加稅,應該要加誰的稅呢?美國總統選舉時,常常提到要加稅,第一個是加有錢人的稅,第二個是加外國人的稅。因為對外國人加稅不影響選票,而且還能增加本國國民的票。

在大陸來講,最可能被加稅的對象,就是有錢人和外資。中國大陸的企業大概也跑不掉,外資企業就可能透過各種稅務安排,盡量不繳稅。所以從這邊挖稅是最容易的,而且也不會引起什麼民怨。你說要撤資,也沒那麼簡單,而且大陸市場規模這麼大,外資也捨不得走。

小心繳稅紀錄露馬腳

如果查稅是未來不可避免的事,台商最佳的策略,就是守規矩。事業獲利要合理的分配在中國大陸,不要全部都移往海外,否則很容易被當地稅務機關盯上。

例如有位台商,在大陸的財務報表一直都是呈現虧損,可是工廠卻一直在擴建。這樣當地的政府當然不高興了,你買地擴廠,賺我土地的錢,又不繳稅。可能還對大陸勞工苛刻薪資,專找外省的便宜勞工,這樣對地方有什麼貢獻呢?這種企業很容易就被列為優先查稅的對象。

去年元月,大陸將高新技術適用的稅率降為15%之後,許多台商爭著去申請,後來陸續發生多件申請的台商被查稅,或是多繳稅的案例。

第一種情形是台商為了少繳一點稅,明明經營的不是高新技術事業,卻想盡辦法去適用高新技術的優惠稅率,中間做了很多動作。

結果去申請後,主管機關在審核申請案時,查閱以前的企業經營紀錄,發現這家企業以前都沒繳稅,而且經營的項目和申請高新技術的項目不同,資料兜不攏,就會被注意帳務可能有問題了,變成偷雞不著蝕把米。

增加投資要精算損益點

第二種情形,是真的為了符合高新技術的適用條件,增加投資,結果稅率較低也沒有用,要繳的稅還更多。

例如有家在江蘇設廠的台商,本來是從事代工業務,適用的營利事業所得稅稅率是33%,後來為了適用高新技術的優惠稅率,就想增加研發功能,在大陸成立研發中心,結果公司的利潤率發生變化,最後算出來要繳的稅還更多。

所以申請高新技術產業划得來、划不來,還是要仔細估算損益平衡點,不要一味看到低稅率,就去申請。

成立大企業司 監管大企業

另外最近大陸還有一項稅務相關的新政策,台商們也要多注意。

今年初大陸稅務總局成立「大企業司」,要求符合條件的大企業建立稅務管理制度,共規定了200多個檢查項目,還要求配置相關的專業人員。這套制度等於是內部控管制度,目的是讓稅務管理上軌道,不讓大企業採取一些過度偏激的避稅作法。

目前台商符合大企業條件的,只有一家富士康。如果這套制度推行得不錯的話,我認為未來大陸官方有可能進一步再推廣,延伸到其他比較中型的企業。

其實大陸的稅務制度比台灣進步,因為他們都是直接引進先進國家的制度,只是在執行上各地可能參差不齊。台商在稅務處理上最好能符合法規,未來回台上市也較方便。

(記者林美姿採訪、萬年生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