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科會工程處自94年起即呼應行政院科技顧問組提出的「智慧好生活」而陸續規劃電子化醫療、智慧生活科技、環境與能源、超人類感官等多項相關計畫。其中,與「智慧生活科技」相關計畫依序有「前瞻優質生活環境科技跨領域研究專案計畫」、「無線感測器網路技術前瞻研究專案計畫」、「前瞻工程科技之未來產品概念設計計畫」、與人文處合推「智慧生活空間科技跨領域研究計畫」及「智慧生活科技區域整合中心計畫」,國科會在智慧生活領域可說是最早推動相關計畫的政府部門。

國科會工程處副處長阮昌榮表示,該處對大學前瞻性工程技術及人才培育相當重視,在計畫提案及追蹤考核上均相當嚴謹。民國94年當時的國科會工程處處長李世光有鑑於科技朝向「以人為本」之發展日益重要,因而提出以未來10年的生活願景為主軸的智慧生活相關專案規劃,其後並發現各計畫執行後之成果橫向及縱向整合仍有不足,在考量學界之上游研發特性,因而在96年推動「智慧生活科技區域整合中心計畫」時,便嘗試以開放性創新及整合性思維將計畫架構出來,並學習歐盟發展生活實驗室之實體場域平台的模式,在97年2月完成「台大智慧生活科技整合與創新研究中心(簡稱:台大智活中心,INSIGHT Center)」、「交大智慧生活科技區域整合中心(Eco-City健康樂活城)」、「成功大學人本智慧生活科技整合中心(TOUCH Center)」等3大區域整合中心的設置。

阮昌榮說,這3個中心是從20幾個申請案中嚴格評選出來的,對他們有高度期待。從國科會的角度而言,其實就是1個智慧生活科技整合中心,當初並沒有預先設定要從台灣的北、中、南部各評選出1個,只是結果剛好有這樣的區域分布,藉由這3所具備差異化和地域性特色的中心,透過實體場域的整合,有助培養台灣智慧生活領域專業人才,促進產業之創新研發,並期望有效整合區域資源,將研發經費做最有效的運用。他說,本年度主要是希望達成「發展資源共享平台」及「在國際上曝光」的兩項目標。

阮昌榮指出,「智慧生活科技區域整合中心計畫」是3年期計畫,目前該計畫已進行逾1年半時間,3所區域整合中心均按照計畫期程進行,對其考核之內容尚稱滿意。他說,發展「以人為本」的前瞻科技,需要從人文、社會端提出需求,還要加上懂文化及市場的「設計」人才共同參與,系統工程領域的老師透過與跨領域、跨校際間老師們的對話交流,一步一步的把各種可行性情境給落實出來,為了考量人性需求的實用性,也會從使用者的心理和操作的方便性來反思原型產品設計的可行性及提供改善方案。

阮昌榮說,智慧生活科技區域整合中心計畫是整合性、跨計畫、跨校際、跨領域的,難度非常高。其不同於以往計畫多半在實驗室中完成資料的收集,該計畫除在校內設立開放性實驗室(Open Lab)外,並嘗試將實驗場域延伸至學校外的生活環境及進行人文社會之田野調查,更進一步還建構近年在歐盟相當盛行的生活實驗室(Living Lab),目前台大、台北市政府與知名物流業,交大、新竹市政府與社區,成大、台南市政府與學生宿舍等均已發展出具地方特色的小型實體場域,對學研單位而言已相當的不簡單,這是一種創新的學界計畫,過程難免會遇到挫折及不同於以往計畫執行的情境,但這些歷程卻是相當值得的,因為計畫將會持續將經驗和成果傳遞下去,除了人才養成外,產業界參與和社區營造示範,都可讓科研前瞻成果透過實體場域平台的推廣,將有助於帶動智慧生活這個新興產業的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