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健診致力預防醫學事業,去(97)年自工研院技術移轉「企業員工健康管理服務平台」後,正式邁向專業「健康管理服務提供者」,同時為因應年底景氣回升,將擴大投資,於年底成立「高雄院區」,也為了讓法人、創投等投資者參與健康事業,亦正對外公開募資中,預計在兩年後正式掛牌上櫃。
哈佛健診執行長王欽堂期許哈佛健診服務更上層樓。他表示,哈佛健診今年邁向第16年,歷經從一般內兒科診所、健康檢查到健康管理的階段性轉變,每個階段都有其需求、定位及服務,從健康檢查到健康管理的轉型是較大的改變。健康檢查的意義和價值在於提供疾病早期篩檢到預防醫學檢測概念,但隨著社會的變遷、民眾的需求和檢測的進化,僅提供健康檢查服務是不夠的,最重要的是檢查出來後,提供解決方案來協助改善病況,以往是被動提供醫療機構轉介服務,現在則是主動服務所謂「亞健康」族群,這是一個從健康到疾病間約佔總人口達75%~80%的族群,亞健康族群在現有健保醫療體系中不是被照護的對象,現在健保體系醫療機構均是針對「疾病」治療,必須達到疾病標準,才會提供醫療服務,對亞健康族群沒有解決方法。
王欽堂說,哈佛健診參考國外發展經驗,去年自工研院技術轉移其接受經濟部委託開發的健康管理平台,去年開發成功後,同步技轉給哈佛,工研院當時會選擇哈佛來當他做為民間技術轉移的民間單位,就是認為哈佛過去16年來在專業健康檢查有豐富經驗,如果能延伸「健檢後健康管理服務」,成功機會是最大的,因為服務對象就是還沒有生病的族群;工研院這套系統主要是從企業來做為服務切入的族群,因為根據國外的經驗,從企業來切入員工的健康照護和健康管理的成效是最好的,這就是第三方介入機制。
哈佛健診在去年9月正式取得技術轉移「企業員工健康管理服務平台」後,健檢後的健康管理服務就有系統服務工具來執行,執行效益很好,這是去年哈佛健診在健康管理上很大的突破。哈佛健診的健康管理是從三個層面來介入,即「飲食、運動、生活型態的改變」,依據健檢結果,再從這三個層面介入,目前先鎖定較大異常的族群是心血管相關疾病的高危險群,從代謝症候群(即三高,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壓)切入,這些都是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群,佔國人10大死亡原因之百分比最高,約佔70%~80%。所以,工研院參考國外發展經驗,從「代謝症候群」、「三高族群」切入做健康管理效益會是最大的,哈佛認為這是非常有意義的事,對哈佛的經營發展而言是很重要的里程碑。
哈佛健診最近幾年進展極速,除獲得經濟部的業界科專預算研究經費補助(政府對健檢業第一個補助計畫),去年更獲得工研院「企業員工健康管理服務平台」技轉,這是國內最大研發機構對哈佛健診很大的肯定。尤其,在去年更榮獲康健雜誌45,000名讀者票選為「健診中心類」第一品牌。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