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健三郎曾自述:「我是森林的孩子。」大江一九三五年出生於日本四國愛媛縣的山村,故鄉的森林始終是大江創作的泉源。在一九九四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演講中,他回憶幼時讀著母親給的故事書《哈克貝里‧芬歷險記》和《尼爾斯歷險記》,在森林聆聽鳥語,或在林木簇擁下進入夢鄉,都是愉快的記憶。
十月五日大江健三郎將首度來台,參加六、七日由中研院文哲所、中國社科院外文所合辦的「國際視野中的大江健三郎」學術研討會。廿九日起中研院文哲所推出「大江健三郎:從四國森林到世界」特展,呈現他從邊緣的故鄉出發、向世界中心發聲的創作歷程,也為大江的登台之行暖身。
關懷戰爭傷痕 尋求治癒與和解
大江作品常以戰爭傷痕為主題,以文學結合社會實踐,尋求人類的治癒與和解。特展分為「文學之路」、「世界之窗」、「靜靜的生活」、「創傷與癒合」等四區,以廿部中文著作、四十幀照片,呈現他從幼年至今的歷程,現場並播放由摯友伊丹十三導演改編的電影《靜靜的生活》,以及柏克萊大學訪談影片《藝術與治癒》。
大江母親曾說:「人的魂靈源自樹的根部。」展品中有一幅大江藏身樹洞的照片,呈現他與故鄉森林的親密關係,也呼應他在奇幻小說《兩百年的孩子》中,三個孩子從老樹樹洞乘坐時光機穿梭時空的靈感。
中研院辦特展 呈現書本與影像
大江曾說:「只要我還在從事著文學,自己的文學就要表現與兒子的共同生活。」大江與妻子由佳里共育有三個兒女,但自從生下天生智能障礙的長子大江光後,大江便將他的生命、創作與光緊緊重疊,「在已然步入老年的我和妻子的生活裡,我仍每天都透過光的語言和動作而感受到歡悅。」
如今,擁有音樂天賦的大江光成為作曲家,展覽中也播放光的音樂、由佳里繪製的小說插畫,傳達這緊緊相依的三人家庭生活。
發表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