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27日報導稱,從歐洲各國所扔棄的電子垃圾、家用廚餘、甚至是有害物質,正源源不絕的向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大量輸出。

這些輸出已成為極富規模的「走私貿易」之一,雖然近年歐洲各國開始認知並重視此問題,仍然無法阻止不肖商人將這些有害垃圾運向國外。

回收不彰釀危機

造成該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因為資源回收在歐洲所需要的成本,高達非法偷渡垃圾到國外的四倍之多。

北美洲的現象更嚴重,由於對廢棄物的審查不嚴,加上製造的垃圾量多,據香港的環保團體指出,每天都有100箱左右來自美國與加拿大的大型貨櫃,運送堆積如山的垃圾來到中國沿岸。

根據西雅圖的非營利環保團體表示:「我們已經盡力收集垃圾,但還是沒辦法解決問題,或許人們以為這些只是汙染物的『外漏』,但依我們所見,這早已嚴重到『大失血』的地步了。」

而在歐洲,只有荷蘭積極檢驗廢棄物的出口,根據官方指出,有16%的出口廢料是非法的。鹿特丹是全歐洲吞吐量最大的港口,荷蘭官方設置了X光和電腦偵測儀器,但這樣的努力顯然還不夠。

新興經濟體面難題

根據歐洲環境局的數據稱,從1995年到2007年間,歐洲出口的紙張、塑膠製品和金屬垃圾增長了10倍。

對於發達國家向他國傾倒垃圾,有專家指出,是源於新經濟體諸如中國與印度的帶動所致,因為某些無害廢棄物,的確可以成為有用的原料,供發展中國家使用,不過,這些專家確實也憂心那些更為落後的國家處理廢物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