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奧運主辦國選拔期間登場的大人物越來越多,尤其在英國、俄羅斯先後靠元首助陣出奇制勝之後,更多國家對政治領袖的申奧加持作用深信不移。

昔日各國元首之間並不常為申奧造勢,但近幾年來隨著奧運規模及預算日漸擴大,再加上2002年鹽湖城奧運爆發主辦城市賄賂國際奧委會(IOC)的醜聞後,國際奧委會從此嚴禁成員參訪申奧候選城市,於是開啟了各國政治高層主動參與申奧的先例。

2005年,國際奧委會票選2012年主辦城市前夕,英國首相布萊爾不惜遠赴新加坡求見10多位國際奧委會成員,爭取最後機會強調倫敦舉辦奧運的實力。巴黎在當時是呼聲最高的候選城市,相形之下倫敦並無特別優勢。

法國總統席哈克在票選前夕雖然也現身新加坡,但或許是自認巴黎勝算在望,僅短暫會見少數國際奧委會成員。票選結果出爐,倫敦意外打敗巴黎成為2012年奧運主辦城市,布萊爾也因此成為幕後功臣。

2007年俄羅斯也創下相同的成功案例。當時爭取2014年冬季奧運主辦權的國家除了俄羅斯還包括奧地利、南韓等強勁對手。奧地利薩爾斯堡是傳統的冬季體育活動勝地,而南韓平昌則是在2010年冬季奧運主辦權選拔以些微差距敗給溫哥華的實力派對手,反觀俄羅斯索契不但缺乏國際大型活動主辦經驗,且所有館場都必須從頭興建,獲選機會微乎其微。

不料,俄羅斯總統普丁在申奧發表會中破例以英文演說,一舉博得國際奧委會青睞,成功讓索契拿下2014年冬季奧運主辦權。

英國與俄羅斯的成功先例從此激發各國元首不惜千里迢迢也要親自出征的想法,美國芝加哥這次參選2016年奧運主辦城市還特別指派白宮資深顧問賈拉特(Valerie Jarrett)向布萊爾請益,期望前人的成功秘訣能助芝加哥脫穎而出。